历经百年不朽不倒的门楼,是都庄村内最常见的历史文化遗存。
都庄普通农户家,房屋前墙多用木料搭建,梨树在院落里最显眼。
经过一段蜿蜒逼仄的小巷,修葺一新的娘娘庙就在眼前。
都庄的古戏台正在重修。其始建于清康熙年间。
泥坯、石墙、太阳能路灯,乡土气息与现代文明相互交融。
街巷两侧不一样的墙体呈现出都庄与时俱进的步伐。
都庄是忻州同川(同河流域)有名的历史文化村。
据考证,今天下李氏多出自陇西李和赵郡李,陇西李是公认的李氏宗族的发源地。南宋宁宗嘉泰四年,一位名叫李扬的青年从甘肃陇西迁徙至都庄村繁衍生息。因此,这里的李姓村民是正宗的陇西李姓望族后人。官居副都督元帅的李居桢是该村李姓第七代子孙。后人藉此将四面环山、风景优美的村庄更名为都庄村。
都庄所处之同川,是闻名全国的梨果之乡,处于同川腹地的都庄亦不例外。村庄四周,漫山遍野都是梨树,庄户人家的庭院里,也多植有梨树。寒冬时节,虽看不到春日里飘香的梨花,但家家户户储存的梨也能让你感受到“梨果之乡”名不虚传。村民李建民介绍,都庄村栽植梨树的历史已有800年之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那时的都庄村,煞是美丽。
虽是冬日暖阳,但都庄内外鲜见人迹。如果你这时前往,也不会感到孤寂——因为你沿着街巷行走,入眼的都是稀奇。古堡式的都庄村由来已久。现在,这里的街巷依然保持着千百年前的面貌。虽然旧时村庄四周的东、西、南、北四门已难寻残垣断壁,但街巷仍在。正巷、阁楼巷、辉沟巷、西崖巷、东崖巷五条主巷错落有致地将村庄各户网罗在一起。正巷、阁楼巷、辉沟巷的巷门依然保留。
巷门大概是原平农村的建筑特色。在石头与泥土堆砌而成的街巷中穿梭,远远看到某一侧凸起一道门楼,你正打算上前敲门,近前却发现,这仅仅是道门,是道修在巷口的门,真正的人家还在远处。巷子都要修个门,庭院的门自然不会忽视。都庄的民居大概可以分为三代,有上百年历史的算一代,新中国成立初期修建的算一代,改革开放后建筑的算一代,这从各家的门楼可以清晰归出类来。最古老的民居,大门的宽度两人并行时难以出入,他们的门楼由木头作柱,人字形椽子架上覆着青瓦,为下方做工精细的砖雕遮风挡雨。历史上,都庄李氏族人多做石工、泥工、木工,他们经常跨乡越县,甚至走出外省,凭手艺维持生活。清道光年间,该村李氏族人曾赴京城承揽皇家工程,在颐和园等地施工数年。村庄里这些屹立百年不朽不倒的门楼就是他们精湛技艺的留影。而新中国成立后建筑的门楼则要粗陋得多,从各家的用料可以看到这是来自作坊里的流水线制品。近年来的新建住宅的门楼则和别处没有异样,虽然院门正上方有瓷砖拼贴的字词,但却难寻文化气息。
到都庄,你一定要拜谒古树。西崖巷底的古槐、辉沟巷的古檬桐树(楸树),皆有数百年生长历史。据了解,这两棵树在忻州市都极为罕见。之后,还要去娘娘庙走一遭,里面供奉有送子观音。趴在新漆的娘娘庙镂空的窗棂上向里张望,视线正前方泥胎神像后方和左右两侧的墙壁上的物件,都有着上百年的历史。这些壁画是都庄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们在“破四旧”等运动中被族人用泥土遮盖,才得以幸存至今。
本报记者 许瑞峰 文/图
小贴士
怎么走?
都庄位于原平市区东25公里处。从原平市城区向东沿省道长原线(S310)行进可直接到村口。
吃什么?
都庄村有农家饭店,菜品极具忻州风味,且量大价廉,有炖骨头、黑肉烩菜、炒蒸肉等。
怎么住?
目前都庄村没有对外经营的旅店,可以到村内与村民协商住宿,或到原平市内住宿。
玩什么?
都庄村是历史文化村,一草一木皆有沉淀。可以在村内向阳处找晒太阳的老者了解村庄的历史、请教古迹文化知识。村中有豆腐坊,如果凑巧,可以看到他们如何用最原始的方法将一粒粒饱满的黄豆变为豆浆、豆腐。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