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贷款难的死结能解开吗——看阳泉如何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局(图)

时间: 2013年12月27日07:32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薛海鸥画


阅读提示


今年以来,面对国家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倡导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良好机遇,阳泉市金融机构创新信贷模式,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千方百计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摸着石头过河”,效果明显。


模式创新实现共赢


担保和土地证等问题一直是大宇耐火材料与银行打交道跨不过去的门槛。


位于平定县的大宇耐火材料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是一个仅有40名员工的小微企业。近年,大宇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因规模扩展投入猛增,伴随而生的是流动资金短缺,企业发展陷入窘境。董事长石春光急得四处筹资。


2012年8月初,公司通过平定县中小企业局评估。评估结果公布的当天,企业便得到了建行发放的“助保贷”贷款400万元。“‘助保贷’的发放速度快,也不用我们费心,好多手续都省去了,在减轻公司财务压力的同时,也节省了我们大量精力。”得到贷款的石春光说。


针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难题,人民银行阳泉市中心支行引领辖区金融机构试点开展 “助保贷”业务。通过强化政府、银行和企业的有效互动,建立政府增信平台和助保金池。建行阳泉分行按政府风险补偿金总额的10倍向入池中小企业发放贷款,通过运用总体信用,帮助企业解决个体信用不足的问题。


作为扶持重点中小企业发展的一项金融创新政策,“助保贷”对科技含量高、税收贡献大、安排就业岗位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的诚信企业优先纳入 “重点中小企业池”。截至目前,全市共到位风险补偿金2600万元,“重点中小企业池”的企业最多可获得2.6亿元助保金贷款,促进了企业健康发展。


“助保贷”借助政府资金的增信作用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降低了银行贷款风险,提高了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同时节约了中小微企业抵押担保费用。截至9月底,平定建行累计为11家中小企业通过“助保贷”业务发放贷款8950万元,从企业获得的贷款额度测算,大约可节约担保成本300万元。


“助保贷”促进了政府、银行、企业三方共赢。阳泉市借势而为,推出“助保贷+网贷通”信贷模式。企业通过银行审核授信后,在网上就可以办理贷款业务。今年前9个月,两类贷款已累计投放10亿元。“助保贷+网贷通”信贷模式的推出,为企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信贷投放稳步增长


“助保贷+网贷通”信贷模式,实现了政府、银行、企业三方共赢,也为金融业通过产品创新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开启了新的思路。“投行产品+传统业务”模式应运而生。


今年前9个月,阳泉市金融机构帮助华通路桥、阳煤集团等重点项目企业,通过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委托债权投资等“投行产品”融资94亿元,通过银行承兑汇票、委托贷款等传统业务,为企业融资101亿元。


同时,阳泉市金融业采取“整体授信+领用授信”模式,对阳煤等集团型公司整体授信,下属企业可以分割使用,如果有项目资金需求,只要母公司出具转授权书,下属企业就能及时获得资金。例如,阳煤化工今年就通过这一模式获得资金14亿元。


另外,阳泉市金融业采取“境外借款+境内投资”模式,充分发挥外汇管理、服务项目建设作用,先后5次为阳五高速项目引入境外借款9亿元,畅通境外融资渠道,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


在金融创新带动下,今年阳泉市中长期贷款增长强劲。9月末,中长期贷款余额为342.2亿元,比年初增加87.8亿元,增长34.5%,增幅同比提高13.7个百分点,增幅全省排名第一,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3.9个百分点。存贷比达到52.9%,比年初提高4.6个百分点,增幅高于全省3.9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小微企业贷款增速明显高于大中型企业。9月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50.4亿元,比年初增加33.9亿元,增长29.1%,增速比大型和中型企业分别高9.9和32个百分点,小微企业贷款增量占企业贷款增量的47.8%。这为阳泉市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注入强劲动力。


多方破解融资难题


截至9月末,阳泉市金融机构存贷比为52.9%,但仍有一些项目建设单位反映建设资金不足,融资问题成为制约项目建设的重要瓶颈。


人民银行阳泉市中心支行行长侯龙认为,造成“贷款难和难贷款”的原因是综合的、多方面的。那么,破解的对策也需要多方努力。


在直接融资方面,前三季度,阳泉华通路桥集团发行第一期短期融资券4亿元。而阳煤集团只在二季度发行中期票据5亿元和非公开定向融资工具10亿元,三季度未发行企业债券,导致阳泉市企业直接融资总量同比减少20亿元。目前,我国的项目建设资金,除企业自筹外,60%来自银行,40%来自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而阳泉市还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因此,发展直接融资的空间还很大,这也需要转变观念,打破直接融资的瓶颈。


作为金融部门,要把国家产业政策、信贷政策与本地区的产业结构特点和资源禀赋更加有效地衔接起来,将资金更多地投向重点项目和“三农”、小微企业等领域。


作为企业,要规范财务管理、提升信用等级、扩大直接融资。侯龙建议,企业在项目选取和储备上,不仅要重“量”,更要重“质”、重“快”,通过政府搭台推荐符合产业政策、切合信贷政策、适合经济转型的优质项目;在政银企沟通机制上,应尽快建立沟通平台,提高银企对接频次,加大考核力度,提升对接效果;在壮大担保机构实力上,应以政府资金为主,民营资金为辅,充分发挥产业“种子”基金、担保杠杆基金的作用,多方合力,共同破解融资困局。


本报记者 白雪峰 本报通讯员 李德平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