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笔爷爷”叫郭景唐,今年72岁。2004年以来,他先后跑遍了临汾市南街小学、解放路小学、东关小学等23所学校、500多个班级,为学生义务修理钢笔5万多支,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钢笔爷爷”。
3月14日,记者来到了郭景唐老人位于临汾市贡院街的家,十几平方米的卧室就是他的 “工作室”,窗台前的书桌上,摆满了到各个学校收集钢笔的登记本。书桌的一角是一堆刚收回来的钢笔,笔上都裹着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姓名、班级、钢笔的“毛病”。每修好一支,他都要用布子仔细地擦干净,重新吸上钢笔水在纸上试写,遇上丢了笔帽儿的,他还要尽量给笔“配套”。
郭景唐老人与钢笔结缘,是在2004年冬天。那时,从临汾市中小企业局退休的郭老送小孙女去学校,坐在教室门口的学生冻得直哆嗦,老人看后很心疼,于是回家剪了几条地毯条,拿着钉子来到教室,把地毯条钉在门框上。门被修好了,风钻不进去了,孩子们高兴地向他表示了感谢。随后又有几个孩子说:“我们的钢笔坏了,请爷爷帮我们修一下。”其实郭景唐对于修钢笔并不在行,但他还是痛快地答应了,几十支钢笔拿回家,他买了小手钳、镊子,自制了一些修钢笔的工具。“伏”在家里修钢笔,不停地拆拆卸卸,桌上床头,不是笔帽就是笔尖,堆成一堆。一个月后,郭景唐搞清了钢笔的原理:和人体一样,上下要通气。不出水了,拧开里面疏通干净;鼻尖分开了,用小钳子拧紧;漏水了,重新换个塑料管儿……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寒来暑往十年了,郭景唐老人一直坚持为孩子们免费修钢笔。他认为修钢笔事小,教育孩子事大。每当他拿着塑料袋去教室里收钢笔的时候,总是不忘教育孩子们说:“勤俭是幸福之本,浪费是贫困之苗,莫看人民币一角一分数目小,大数都从小数来。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好好学习。”他希望利用这些机会引导孩子们树立起节约意识、环保意识、文明意识。如今,很多当年的孩子已经上了大学,走在街上碰到了,还是大老远就喊郭爷爷。他说,每到这时候,心里总有说不出的高兴。
郭景唐做好事的道路并不平坦。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不理解,说现在的社会就是讲消费,谁还在乎一支钢笔,何必劳心费力找不自在?还有人直接问他要收多少钱,有什么目的?当他一次次把修好的钢笔亲自送还到孩子们手中的时候,无论是学生,还是校领导、老师和家长,都逐渐接受并且认可了这位老人。“钢笔爷爷”的美名不胫而走,老人也先后被20多个学校聘请为校外辅导员。
本报记者 郭玉琴 本报通讯员 黄维媛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