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农村病困家庭欲捐器官 红十字会多方联系爱心救助(图)

时间: 2014年04月01日07:28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瘫痪的李武龙已经不能说话


父亲瘫痪在床,儿子患了尿毒症,农村病困家庭欲捐器官


3月14日,本报热线0351—4286666接到一条新闻线索:“吕梁:想在去世后捐献器官,请媒体帮忙。”


记者联系后得知,当事人是个普通农民。受传统观念影响很深的农村人,一般不会有捐献遗体、捐献器官的想法。这家人如此积极主动,要么是思想觉悟很高,要么就是另有隐情。为了核实情况,当天晚上,记者赶到当事人所在地孝义。


病困家庭欲捐器官


与记者通话的是李天龙,他是当事人李武龙的亲哥哥。


在兑镇人民医院,记者见到了李天龙。李天龙夫妇在兑镇人民医院看门房。一见面,李天龙夫妇就迫不及待地拿出医院的证明和手续给记者看:李祯君,25岁,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这是我侄子的”,面对记者的疑惑,李天龙急忙解释道。


李祯君是李武龙的儿子,今年3月7日查出患有尿毒症,现在在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李武龙去年10月因高血压引发脑出血,至今瘫痪在床,处于半昏迷状态,无法言语,吃喝拉撒都得有人照顾。李天龙说:“捐我弟弟的器官,就是为了救我侄子。我弟弟已经不行了,但侄子还小。”“捐了我弟弟的器官,就是我们家给社会做了贡献,希望社会也能帮帮我们,能救救我侄子”,李天龙说,因为没什么文化,他们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只好给媒体打电话求助了。


租住房内家徒四壁


记者随李天龙来到李武龙的住处,这里是李武龙夫妇租的一个农村院子,中间一间是李武龙所在的屋子。一进门,扑鼻而来的是让人难以形容的又潮又闷的霉臭味。


开灯后,记者看到李武龙穿着衣服,盖着被子,一声不吭地躺在炕上。地上有一个小火炉,几乎驱赶不了夜晚的寒气。灰暗的灯光下,屋子里除了墙上挂着的照片和几个破柜子,剩下的就是炕上堆着的旧被褥。


邻居告诉记者,今年51岁的李武龙和妻子胡文萍有两个孩子。女儿嫁到了霍州,现在有个一岁多的孩子。儿子原本在孝义一家煤焦公司上班,单位效益不好,发不了工资。李武龙夫妇以前靠摆地摊卖袜子为生。因为李武龙生病,家里过得很不宽裕,村里给了李武龙一个低保名额。


去年10月,李武龙因高血压引发脑出血住院,这已经是他第二次因脑出血住院了。抢救时,1000多元的住院费还是亲戚们凑的。之后近两万元的治疗费用,是并不富裕的女儿女婿出的。李武龙出院后,孝义的新农合报销了70%的费用。


因为家里穷,李武龙情况稳定后,家人就将他接回家。


不想再拖累亲戚


李祯君因尿毒症在太原住院,母亲胡文萍跟着到太原照顾他。因为女儿家里有一岁多的孩子要照顾,李武龙靠哥哥李天龙一人照料。李天龙还要上班,每天只能是定时过来给弟弟喂喂饭,收拾卫生。


3月16日,记者来到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见到了胡文萍和李祯君。黑黑瘦瘦的胡文萍愁眉不展,她说:“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儿子住院到现在一个多星期,亲戚朋友给凑了16000元,马上就花完了。换肾需要几十万,根本想也不敢想。”胡文萍说,她已经问了医生,因为长期卧床,丈夫的肾即使换给儿子也可能维持不了几年。如果可以,她希望把自己的肾换给儿子。如果丈夫的器官无法捐献的话,那就只能捐遗体了。问她原因,她很无奈地说,现在实在不想再拖累亲戚们了。


李祯君不怎么爱说话,正躺在病床上输液,脸上和手上苍白。当记者问他如何看待父亲捐献器官时,他咬了咬嘴唇,沉默了好一会儿才说:“不想我爸受罪,不想我妈发愁!”


相关部门展开救助


记者了解得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捐献器官或遗体,首先要到当地红十字会进行登记。


3月20日,记者来到孝义市红十字会,见到了会长王小玲。听记者介绍完情况后,王小玲马上说红十字大病救助可以帮助他们。


王小玲先和家属联系,由于家属表述不是很清楚,她又通过医院了解了李武龙脑出血时住院的详细情况。王小玲又帮忙联系了孝义民政局,民政局的工作人员表示,胡文萍家的这种情况,也可以申请民政局的医疗救助。


记者从孝义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了解到,李祯君在大病医疗保险的报销范围内。新农合管理中心的武主任说,医院产生的正常医疗费用,一般都是可以报销的。在省里医院救治的,可以报销可报部分的55%,在孝义当地则可报销可报部分的75%。


由于捐献器官必须要征得直系亲属签名同意,而胡文萍在太原照顾生病的儿子无法回孝义。王小玲又电话联系了山西省红十字会帮忙。山西省红十字赈济救护部的牟方军主任随后赶到了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和胡文萍落实了情况。电话沟通中,牟主任告诉记者,他已经在联系相关医院的医生和专家,准备去孝义对李武龙的身体状况进行检查,具体能否捐献还要看体检结果。


牟主任告诉记者,他们希望把爱心最大化,在捐献成功后,将按照规定给予胡文萍家庭一定的困难救助。


本报记者 王晋磊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