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常说,天下最难处的就是婆媳!3月10日,万柏林区千峰北路社区办公室举行了一场“好媳妇好婆婆表彰会”,4对相处融洽,和谐一家亲的好婆婆与好媳妇获奖,她们给居民们讲述起自己家的婆媳相处经。“儿媳妇过了门以后,她家不在太原,父母都不在跟前,我不光是孩子的婆婆,也是孩子的妈……”居民贾女士第一个介绍起自己和儿媳的相处之道,她讲述了在生活中,怎样从最初与儿媳生活习惯不同磨合开始,到后来居家过日子中,婆媳之间难免有个磕磕绊绊,都是从“自己也是孩子的妈”这个角度去处理,才让婆媳关系一路顺畅地走过来。
贾女士一席话,引发在座居民各自的感慨,婆媳和睦也不是多难的事情,只不过需要相处的技巧和耐心。随后还有精心伺候患病公婆十几年的好儿媳宋女士,用自己的经历给众人从儿媳的角度,反过来说明“公婆也是爸妈”的道理。
社区工作人员杨女士介绍说,受表彰的婆媳,是从社区十几对好婆媳中评选出来的,因为这次评选的要求是婆媳必须要住在一起,因此很多社区里的其他好婆媳,因为没有住在一起,所以这次没有参评,今后社区会把那一部分婆媳也纳入评选范围。
这样的好家庭,社区今后还会继续表彰,也会给他们足够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把各自的家庭相处秘诀,拿出来分享给其他居民。
出场婆婆:陈素香
陈素香非常清楚地记得,儿媳妇是2011年4月28日过的门,也就是从那一天开始,家里不仅有了个儿媳妇,更有了个女儿。“我跟前有两个儿子,从来没有过女儿,这下子有了儿媳妇,也让我有了女儿,我就觉得要好好过过有女儿的瘾。”儿子和媳妇都是在私企打工,陈素香看着两个孩子起早贪黑地工作,主动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到了节假日有儿媳陪着她去逛商店,让她感觉平时的劳累都没有了,而且儿媳只要有时间,也会主动帮着婆婆来做家务。
她平时对儿媳的照顾甚至比儿子还要好,儿媳生病住院期间,因为儿媳的娘家不在太原,陈素香就一个人照顾,从早到晚无微不至,同一个病房的人都以为她是儿媳妇的亲妈,直到最后快出院时,人们才知道了真相,都夸她这婆婆做得特别称职。
去年夏天的一个傍晚,突然下起了大雨,看着儿媳没回来,打电话手机没电关机了,陈素香就拿着雨伞和厚衣服,打车去接儿媳妇,这事让她的儿子都感到妈妈确实“偏心给儿媳了”。
儿媳每到了休息日,早上总是起得比较晚,对于这件事,陈素香觉得“年轻人有点娇气,算不了什么,慢慢会好的。”知道儿媳打工辛苦,做婆婆的陈素香总是会让孩子好好休息,自己把家里该做的都做了,时间一长儿媳看着婆婆给家里干这干那的,也就逐渐起得早一些了。
对于婆媳之间的相处,陈素香认为:相信孩子是好样的,家庭的和睦,其实在于做大人的要多奉献,不要和孩子计较,全家人才会高兴,幸福。”
出场儿媳:宋女士
宋女士和爱人是再婚家庭,面对丈夫和前妻所生的年幼孩子,还有年逾古稀且体弱多病的公婆,再加上爱人干个体,在家时间很少,老的老,小的小,宋女士一个人扛起了全部的担子。
把孩子送去学校,就料理两位老人,洗衣服、整理房间,给老人喂药,扶着老人到院子里溜达晒太阳,这一圈事情干下来,再去接孩子,接回来赶紧做饭,这些年来每天都是这样周而复始。
婆婆有时候喜欢唠叨,不管什么情况,总要说一大通,每次宋女士都是和颜悦色,脸上带着笑容和婆婆搭话,无论怎样都是一团和气的态度,然后按部就班地把家务活干好,这样一来,婆婆不仅没有了怨言,过后还经常向她道歉,“老人现在都八十岁了,我们能做到的就是让老人生活得舒心一点,不让老人生气着急,做小辈的受点委屈真没什么,重要的是这个家和家里的老人。”宋女士说。
公公和婆婆一生节俭,剩菜剩饭下一顿继续热着吃,有时候下一顿做的饭又会被剩下一些,反反复复,全家人经常吃剩饭,担心长期吃剩饭影响身体的营养吸收,所以就劝老人最好别吃剩饭。公婆意见很大,觉得她“不会过日子”,老人也不高兴,宋女士压力也挺大的。最终宋女士给老人做新鲜的,剩饭自己吃,实在不能继续吃的处理了,告诉老人没浪费,让老人安心。
宋女士说“那也就是我的父母和孩子,我对自己的亲人什么样,就会对他们什么样,只有自己先付出了,才能争取来家庭和睦的机会。”
延伸调查
这些闹心事,你遇到过么?
其实,婆媳之间闹矛盾是许许多多人家的常事,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了不少实例,你看看遇到过吗?
1、农村来的婆婆和城市里的媳妇
居住在迎泽区并州路的小韩说,去年,她生孩子坐月子时,婆婆从农村赶来照顾孩子,因为孩子,婆媳之间没少生气。
有次,孩子的小屁股红了,婆婆大唾沫吐到布子上,用唾沫给孩子擦屁股。她当时看傻眼了,憋红了脸和婆婆说,这样不卫生,应该每次给孩子用温水洗屁股。结果,婆婆到处打电话告人,媳妇嫌她给孩子洗屁股,把屁股洗红了。
青年路的小蒋也说,婆婆嚼碎了食物,嘴对嘴去喂孩子,她不让老人这样做,婆婆生气了。
对此,婆婆们感觉是媳妇太矫情,她们用同样的方法养大了孩子,反倒成了错误的方法,不过,婆婆最终会接受媳妇的新方法。
2、媳妇懒,婆婆不待见
在朝阳街居住的李女士说,媳妇30多岁被娇惯养大,在家不干活,也不会照顾儿子,她不待见媳妇,看到的总是媳妇的缺点,因为家庭琐事两人经常红脸。
3、两口子管孩子有分歧,婆婆来掺和
在云路街一栋居民楼内,有两口子管孩子,儿子想让孩子多去户外活动,媳妇让孩子待在家好好学习,两口子吵架,婆婆帮着儿子一方说话,婆媳产生了矛盾。
这些矛盾根源,你想过么?
记者采访了很多不同类型的婆媳,归结她们的矛盾,综合后基本属于以下原因:
1、家庭生活观念、行为习惯不同,例如起居时间不同等;
2、在下一代的养育和教育方面,特别是孩子生病以后的处置方法;
3、面对买房等重大的经济问题;
4、对小两口生活干预太多,老人不放手、不放心,儿媳不领情,老人“出力不讨好”,小辈感到受约束,没有安排自己生活的自由;
5、生活中出现立场偏向,有失公允。比如儿子在家,就隆重地做一桌好饭,媳妇在家就简单凑合地吃,这样都不好。对媳妇有排外心理。儿子洗衣服、干家务、带孩子,这是心疼老婆,一种爱的表现,但在婆婆看来,总怕儿子累着了,指手画脚,也容易引发矛盾。
不仅仅在万柏林区,省城各个社区都先后进行过“最美居民”、“孝亲敬老”、“幸福家庭”等表彰评比,本报记者特地采访了两对关系融洽的婆媳,希望天底下的婆婆、媳妇们都能从里面获得自己的体会。
出场人物:
迎泽区并州路二社区:婆婆郎忠凤、儿媳妇朱燕
生活背景:
3月11日,迎泽区并州路二社区老郎家,71岁的郎忠凤说起39岁的儿媳妇朱燕就是一顿猛夸:“我的媳妇特别好,她和我一样是个直爽人,不藏着掖着,我们老两口有个头疼脑热的,她比我们还着急,陪着去医院看病。”
老郎和老伴都是上世纪60年代的大学生,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2004年,儿子赵轩和媳妇朱燕结婚后,跟他们住在一起,至今已有十年。十年间,老两口和儿子一家三口和睦相处,是社区婆媳相处和睦的“明星”家庭。
上集:解矛盾
磕磕碰碰,要把心里话说出来
第一幕:老人看电视媳妇提建议
上个月有几天,郎大娘感觉家庭气氛有些不对劲儿,媳妇说话比平时少。一天晚上,她和老伴正在客厅看电视,媳妇坐过来说:“咱家不能这样看电视了,影响孩子学习。”又解释说,客厅晚上总开电视,孩子在屋里学不到心上。媳妇建议老人,在卧室安一台电视。
次日晚饭后,郎大娘召集大家开家庭会议。老人先说,他们在客厅看电视,声音大,影响到了小孙子,这一点他们以前忽略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培养孩子是头等大事,卧室里电视也不安了,今后想看电视白天看,晚上只看新闻联播。
朱燕说,其实,婆媳矛盾大多是因为缺乏沟通,在他们家不存在这种情况,每当有“磕碰”时,大家都会直接把心里话说出来,不会心里敲小鼓。在她看来,家庭会议是沟通交流的好平台。
第二幕:孩子的英语谁来辅导?
老人家客厅挂着个黑板,上面写满英语单词和句型。朱燕说,这个黑板背后也有故事。
上小学的儿子开了英语课,朱燕辅导孩子发音不标准,心里着急、难免心情不好,有时候还会冲孩子发火,婆婆看见了挺着急。
婆婆说:“媳妇批评孙子,我就心疼。”可是,她和老伴也帮不上忙。老两口就商量,自家儿子是大专毕业生,教小学的孩子足够用了。
随后,他们让儿子每天晚上辅导孙子的英语。儿子开始辅导了,朱燕再也没有因为这个发过愁。
第三幕:老人吃饭多了媳妇会劝说
朱燕是个直肠子,有话就说。有一次,患有糖尿病的公公夹起一块肉吃,她就说:“爸,你吃多了!”老人一下不高兴,说:“吃不吃多,我还不知道!”家里一下子安静了。婆婆赶紧拽老伴。
事后,婆婆劝老伴:“媳妇也是为你好。”老人想了想,糖尿病人得控制饮食,想到这儿,他说自己反倒感谢这个直言的好媳妇。
婆婆也说,媳妇好就好在不和人斗心眼。她以前总给儿子开“小灶”,炒儿子爱吃的菜。媳妇和她直说,您不能一直惯儿子,开“小灶”这种做法不对。她觉着媳妇说得有理,就不这样做了。
下集:说关怀
郎大娘说,她的媳妇是个贴心小棉袄,和自己生养的姑娘没区别。去年,她的心脏难受,媳妇第一个觉察,端水、找药,请假陪她去医院。一路上,媳妇搀着她,那种担心的眼神,让她感觉心里暖暖的。
冬天,老伴感冒了,媳妇又独个领着公公去看病,老伴回家就和郎大娘念叨:“今天我看病咱小燕没少跑路。”老人感觉有些过意不去。
郎大娘说,他们家的家风勤俭持家,一家人从来不浪费食物,吃多少做多少,穿衣服干干净净就可以了,媳妇也是这样,不舍得买高档衣服,等到换季打折时才买。
儿媳朱燕笑着说,以前她怀孕时,每次产检婆婆都陪着她,医生知道她们是婆媳关系时还挺惊讶,一直都误以为她们是亲母女。
她说自己挣的钱不多,平时就给老人买一些袜子、内衣等小物件,买回家老人们也挺高兴,她也高兴。
○这对婆媳总结的相处小秘诀
1、有意见别憋着要说出来。有话千万别掖着藏着不说,相互之间猜心思是大忌。
2、婆媳相处要多宽容对方一些、多理解对方一些,多检讨自己一些。老人做事儿可能会有疏漏,做饭不可口了、说话不好听了,做媳妇的要多担待老人。
出场人物:
小店区坞西社区:婆婆武玉英、儿媳李欢欢
生活背景:
武玉英和丈夫有个独生子,2009年给儿子办完婚事后,小两口与他们分开生活。这些天,因为儿媳妇家保姆有事,她天天中午过来吃饭,距离并没有影响婆媳间的亲密。
儿子儿媳开办有一个心理咨询室,武玉英一有空就趴在他们的网站上,看孩子们的事业进展。身为社区主任的武玉英,处理家长里短很有一套,儿媳就常拿回公司的事,请教婆婆。
“我家媳妇可上进了!讲课讲得可好了。”“我婆婆明理、热情!经常向着我。”记者分别采访她们时,双方都给对方打出了高分。
上集:解矛盾
情绪激动了,过后也该说对不起
第一幕:我们不要孩子可以吗?
欢欢和丈夫都是80后,结婚四年才生的女儿。在生女儿之前,婆婆从来没有催过,反而是她很忐忑,曾经抱着挨骂的准备问过婆婆:“我们不要孩子可以吗?”结果婆婆的回答让她非常意外,婆婆说:“生孩子、养孩子都是你们的负担,你们愿意背这个担子,你们就生。你们不想,我们不强求。”
欢欢自豪地说,她进这个家时,婆婆就讲过,她很喜欢女孩,结果生了个儿子,所以将来有了媳妇,一定会像对待亲生女儿一样。嫁进这个家5年,年年春节,婆婆都要像对待小孩一样给她压岁钱。
第二幕:婆婆做的饭不对口咋提意见?
每次回家,婆婆武玉英都是以儿媳欢欢为主,儿媳爱吃啥就做啥,儿子的喜欢忽略不计。“比如我爱吃焖面,我老公最不爱吃的就是焖面,我们一回来,婆婆就经常做焖面。”欢欢说。
武玉英说,他们家习惯了拿肉馅做焖面,她对自己的手艺很自信,从没问过欢欢家是怎么做的。后来,一次吃焖面,欢欢就说:“六味斋的焖面挺好吃的。”武玉英好奇地问:“六味斋的焖面咋做?”欢欢才说,用的是炖好的大块肉,那样吃起来香。之后,武玉英就采用这种方法。
“这小媳妇很会提意见,能让人接受。”武玉英总结说。
第三幕:7个月的孩子要不要把尿?
在抚养孩子时,欢欢和婆婆也有分歧。孩子睡觉,欢欢觉得用纸尿裤好,保证孩子有个好睡眠。而婆婆认为,用纸尿裤捂屁股,对皮肤不好。两人沟通过,但一直各执己见。婆婆趁儿媳不注意就换成了尿布,儿媳趁婆婆不注意换成了纸尿裤。时间长了,婆婆也查看一些资料,还给孩子买纸尿裤了。
这两天,两人的矛盾在于把不把尿。老武和儿媳商量说:“我一直有个疑惑,有的孩子一个月就开始把着尿,咱家孩子都7个月了,是不是也该把着尿了?”欢欢当时没有正面回答,说回头问问。武玉英说,有的说把尿早了,对孩子脊柱发育不好。可不锻炼,怎么就能让孩子养成这个习惯呢?
虽然两人到现在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但武玉英和欢欢没有为此红过脸,作为婆婆的武玉英说,她对这事只是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讲出自己的疑惑。
下集:说关怀
刚结婚后,婆婆私下跟欢欢说,把你老公的银行卡都要攥在手里啊,男人花钱大手大脚,不能由着他。听到这话,欢欢愣了,还以为是说反话了,忙说:“这哪能行了?”婆婆却坦诚地说:“咱们都是女人,我能理解,这也是我的过来经验。”
之后,欢欢也没有刻意去这么要求丈夫,她说,她相信这样的母亲教育出的儿子肯定差不了,她的老公值得信任。
○这对婆媳总结相处的小秘诀
1、当问题出现时,千万不要把问题上升到影响感情的层面,因为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只是行为不同而已。目标是一样的,就都不算矛盾。
2、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很重要,在婆媳之间能“立”住。
3、做媳妇的不能跟婆婆对着干,再有分歧,都不能让婆婆受伤。
4、当婆婆的不能把自己的观念强加到媳妇身上,婆婆情绪激动了,过后也应该说对不起。
5、婆婆媳妇都是女人,应该坦诚沟通。
6、有些事不要想太多,坦诚地沟通。中间最好不要让老公传话,很多婆媳矛盾都是男人很不给力造成的,有什么想法,坐下来好好沟通。
38、39版采写本报记者 马继玲 姬仙果 吴学强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