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眉花在办公室。
年轻时的张眉花。
“每一个新生儿降临,我都能从他们的啼哭声中感受到幸福,感受到产科大夫这个职业的神圣。”作为一名产科医生,20多年来,张眉花已经记不清用双手迎接了多少个新生命的降临,面对记者的提问,她只是淡淡一笑:“应该已经过万了。”
48岁的张眉花,是太原市妇幼保健院产科的一名主任医师。她出生在忻州原平山区,那时,由于地处穷乡僻壤,缺医少药,当地村民得了病只能听天由命。张眉花的父母身体不好,经常需要求别人看病。年幼的她总是想,以后自己要当一名医生,既能解决家人的问题,也能帮助别人。那时,张眉花经常听大人们提起,“女人生孩子,棺材底下走一回”。由于难产现象时有发生,村里经常有女人生孩子时大出血去世,还有的孩子生下来没多久就夭折了。她将这一切视为人生中最难醒的“噩梦”,因此下定决心要学医,并如愿以偿地考入山西医科大学,成为从她出生的那座大山里走出来的第一个女大学生。1990年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太原制药厂职工医院工作,1997年初调到太原市妇幼保健院。回想起自己当初的选择,张眉花说道:“从一个山村里的女娃娃,到现在的产科主治大夫,时间打在身上的烙印,只有我自己能够深刻地体会到。”
“刚开始工作时,由师傅带着,每当看到新生命呱呱落地时,那种自豪感和神圣感真的难以形容。我喜欢产科,因为医院里或许只有产科总能充满着那么多的快乐气氛。”如今,张眉花的眼角已经悄悄爬上了皱纹,“我从医已经将近24年了,如果问我‘时间都去哪儿了’,我可以很自豪地回答,都用在了不断地充电,不断地实践中。”用她的话说,做产科医生首先要有内科的基础,其次要有外科的手术技巧,还要有很灵敏的判断能力。多年以来,张眉花始终处于充电状态,白天完成日常工作,晚上翻阅资料,关注医学方面的新进展。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她,没有时间看电视、美容、健身、娱乐,甚至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都是少之又少,上网也就是查阅资料、写东西。“现在的孕妇年龄越来越大,出现合并症的可能性很大。许多孕妇本身就有疾病,再加上营养丰富,又不运动,导致孩子偏大,风险也大。因此,作为产科医生,一定要不断学习,这样才能解决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张眉花说,“生孩子关乎两条生命,要么没什么事,出了事就是大事。产科大夫一定要有足够的责任心和爱心。”
“生孩子的事都是急茬儿,不等人,没有准儿,说生就生,产科医生必须时刻做好应对突发情况的准备。这么多年来,我没有休过完整的节假日,手机都是24小时开机。晚上在家时总是不时地看看手机,担心是不是没电了,或者欠费了。”张眉花说,对于医生这个职业来说,患者必须排在第一位。只要病人需要,她都是随叫随到。有时,其他值班医生碰上棘手问题,给她打一个电话,她放下饭碗就奔手术室,或者从睡梦中爬起来就往医院赶。有时遇到危重病人,一抢救就是大半夜,第二天照常上班,这种工作强度和工作节奏对张眉花来说早已成为常态。在一次次的手术中,时间不知不觉地流逝,看着自己接生过的孩子已经渐渐长大,张眉花偶尔也会感叹:“时间过得真快!”
张眉花喜欢挑战,多年来,她对妊娠期糖尿病颇有研究。“糖尿病人怀孕成功率低,血糖不好控制。由于妊娠期糖尿病使母体和胎儿易发生并发症,且病死率较高,必须及时发现予以合理治疗,否则大人容易发生危险,甚至胎死腹中。”张眉花说道,很多时候,孕妇半夜里不舒服,心里害怕就打电话咨询张眉花,作为医生的她总是耐心解释,认真给予指导,以消除孕妇的思想负担。曾有一名高龄孕妇,有多年糖尿病病史,一个眼睛已经看不见了,肾脏也有问题,怀上孩子后发现血糖偏高,检查后发现,孩子已经死在肚子里。在之后的一年里,张眉花对这名孕妇在心理上做疏导,在饮食上做调整,在生活习惯上给予指导,终于生下一个健康的宝宝。
见习记者 赵彩萍 张晓利 文/图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