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们在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玩牌娱乐。
“盐湖区冯村乡,新杜村幸福邦,走进文化大院,西边一路长廊、成为德孝教育坊,北边一座大楼房、内设德孝大讲堂,东边台阶排排列,南边舞台戏儿唱,中间文化大广场,每天都把歌儿唱,站在中央往北一看,美丽乡村、幸福新杜八个大字耀眼夺目。”盐湖区新杜村村民们用一段平实朴素的顺口溜,表达了他们对幸福村庄的热爱。
2月20日,记者走访盐湖区几个村庄发现,该区人人对德孝文化耳熟能详,妇孺皆知,德孝文化在各个村落氛围浓厚。村民们母慈子孝、孝子顺孙,干部们清廉正直、关爱百姓,整个村落一片祥和。盐湖区用德孝文化构建新时期幸福村庄,用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解社会养老难题,盐湖区新农村的变化让人惊讶,让人赞叹!
日间照料中心解养老难题
“一日三餐有人招呼,做饭舀汤舀菜有专人服务,村里把我们老年人安置得妥妥当当的,这里就是我们的第二个家!”“原来孤零零的,出来进去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现在,大家过来还嫌凳子不够坐呢。”……说起在日间照料中心的新生活,盐湖区大曲办羊驮寺村的老人们不禁打开了话匣子。
盐湖区总人口68万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3.5%。随着城乡经济的迅猛发展,盐湖区农村大批年轻人进城务工和离土创业,村里的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孤寡老人越来越多,老人养老问题成了突出的民生难题。“人老了都需要照顾,之前我也在外面打工,老两口自己在家做饭吃,有一次中午我临时有事回家,吃了一口老人做的饭,竟然是生的,而且菜都没有洗干净,当初我就决定不出去了,留在家给老人做饭。”村民王克顺的儿媳说。“出了家门口,就是照料中心。每天去‘上灶’,吃饭不用愁。”王克顺口中的“上灶”,指的就是去羊驮寺村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吃饭。对于每月交100元,便能享受到一日三餐的家常饭,如今88岁高龄的老人很是高兴。“7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由子女交100元,即可入住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该村村委会主任王胜虎介绍道,目前村里有26个老人在这吃饭。在这里,老人可以拉家常、看电视、下象棋、打麻将、练写字,各有所好,各得其乐。
德孝文化促成幸福村庄
壮观的德孝文化长廊上刻的是生动的24孝图;挂满红灯笼的大舞台上还残留着喜庆的气氛;广场上的健身器材在夕阳下“吱呀吱呀”地响着;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的休息室内,六七位老人打着麻将、唠着嗑……这里,是冯村乡新杜村的“德孝文化苑”。“赶紧进来坐,外面凉。”休息室内,老人放下手中的麻将,招呼着记者进了屋。屋里开着空调,很温暖。“在这里呆习惯了,虽然现在还没开灶,我觉得还是每天都过来和乡亲们聚聚,热闹!”78岁的王大爷说。“你们玩你们的,我招呼。”老书记王国安走进屋,手里拿着一串钥匙,带着记者参观了他们引以为豪的“家”。餐厅内,五六排桌椅整齐地摆放着,抽屉里放着每位老人固定的餐具,厨房内,锅碗瓢盆、面粉鸡蛋都有各自规整的地方,干净得丝毫看不出是一个做“大锅饭”的地方。
德孝大讲堂内,电视、课桌、书本一应俱全,每月至少一节的德孝课上,身边的德孝故事总能让老人热泪盈眶。读书、写字、打麻将、打扑克都有专门的地方。休息室内,更是有电视、空调和整洁的床铺。“这几天每天中午和晚上,村里的志愿文艺演出队伍都会在广场的大戏台上表演自编自导的蒲剧,很多剧目都是发生在村民们自己身上的德孝故事。”王国安说,该村的德孝文化苑不仅是老人吃饭的地方,同样是老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子女们经常注重的是老人的身体怎么样,吃饭好不好,其实老人的心灵、精神同样需要关注。”
王国安是该村日间照料中心的管理员,打扫卫生、买菜洗菜、看门护院,71岁的他做起这些工作来毫不含糊。有一位村民见到日间照料中心做饭的都是两位老人,立即捐了一台和面机。“有时候村民们还会给中心送来米面菜,都不收钱。形成了互助互爱的好村风。”王国安说,村里20多名中青年媳妇,不计任何报酬,担负起了村里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志愿者,打扫卫生、洗床单、洗被罩、帮老人梳头等等。
“我们这里有位82岁的大妈,儿子王稳定常年在国外,因为担心母亲一个人在村里过得不好,便把她接到城里生活,结果没过两天又送回来了。”王国安说,儿子把母亲送回来时,当即自掏腰包捐了5000元。
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兴办,不但为老年人创造了幸福的晚年生活,德孝文化也在这里得到了传承。这个平台,增进了老人之间、邻里之间、老人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德孝文化以日间照料中心为平台,有力地促进了幸福村庄的建设。
相关链接:
盐湖区在开展德孝文化活动中,大力推行日间照料老人代养活动,把70岁以上有条件的老年人集中起来用餐和娱乐。目前,这些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除了建立了公益性 “老年食堂”,还设有棋牌桌、麻将桌、投影仪、DVD等文体器材。截至2013年8月份统计,盐湖区已经建成德孝文化苑82个,正在建设的72个,有500多位老人享受到了悉心的照料。到2013年底,该区314个行政村德孝文化苑的覆盖率超过50%。
本报记者高 芳芳文/图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