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缮一新的拔贡院。
“潞商古镇旅游区总体鸟瞰图”上蒙着厚厚的灰尘。
在申家大院内,能看到极为罕见的石柱。
一说晋商,一提起山西大院,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太谷、平遥等地或者“日升昌”票号,想到王家大院、乔家大院等晋中商人遗留下来的民居建筑,晋中票商几乎就是晋商的代名词。
然而,明代沈思孝在《晋录》中就指出“平阳、泽、潞豪商大贾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其实,以潞州为中心的商人堪称晋商之先驱、劲旅,曾在中国的商业史上创造了奇迹,涌现出众多举足轻重的巨商,并走向了全国乃至世界。既然潞商在晋商中有如此显赫的地位,那么,能反映潞商的代表人物是谁?又有什么样的实物或载体来支撑呢?
前不久,记者在长治市郊区走基层采访时得知,西白兔乡中村现存明清时期古民居近百座,以申家二十四院为主体(简称申家大院,又称“二十四棋盘院”),正填补了潞商文化研究在实物方面的空白,成为破解潞商文化的一把“金钥匙”,具有极高的保护和旅游开发价值。
申家大院是一处颇具规模的古民居建筑群,于2006年长治市文物古建筑普查中“现身”,其中有明代的窑洞式民居,也有明清时的屋楼豪宅,建筑装饰雕刻精美,风格独特,极具地域特色。经过研究和考察,专家认为,申家正是潞商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去年,我们与山西省旅游投资公司共同成立了中村旅游开发公司,并签订了框架协议,对方占51%的股份,并由该公司投资近2000万元修缮了拔贡院和阁楼庙,但到了今年10月以后,就处于停滞状态了。”中村村委会副主任张兴振无奈地讲道,“虽然目前已有‘软件’也就是详细而完整的规划方案,但因为需要村民进行搬迁,资金又迟迟无法到位,不知这下一步该怎么办。”
古镇极具开发价值
走进修缮一新的拔贡院,记者在屋内看到了“潞商古镇旅游区总体鸟瞰图”,上面蒙着厚厚的一层灰尘。据了解,按照规划,该旅游区总占地面积170.5公顷,总投资3.17亿元,分别由潞商古产业园区、潞商文化体验区、上党文化遗产产业区、艺居区、上党文化产业研发基地板块组成。
中村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商业村,整个村落布局仍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建筑特征和时代风貌,其核心吸引力在于它是一个由居住性院落和手工作坊构成的古代商业社区,村内以“二十四棋盘院”为核心,共存明清时期古民居近百座,不仅有居住性院落,还有作坊、店铺等,其经济活动具有家族性经营和产业变革特征,堪称古代经济社会转型期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产业园。
在革命战争年代,中村曾经是八路军总司令部在山西驻扎时间最长的地方,总共驻扎了256天之久,朱德、彭德怀、杨尚昆、陆定一、康克清及129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此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和指挥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游击战和政治斗争。有八路军总政治部旧址,总部敌军工作训练队干部培训班旧址,朱德、薄一波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旧居分布于村中。
长治市郊区西白兔乡副乡长秦建科介绍说,他们希望随着“潞商古镇”规划项目的实施,以“晋商寻宗·潞商故里”为口号,依托“申家二十四院”,将旅游区打造成为中国北方古手工技艺研究保护基地、晋商寻宗——潞商文化保护基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将中村打造成为一个全国闻名的“以潞商文化为核心号召力,以上党文化和晋商文化为延展,以潞商古产业园为核心价值,以古商业文化肌理恢复为基础,建成集观光游览、文化体验、现代农业观光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大型文化旅游区”,让这颗文化明珠真正发出耀眼的光芒。
对于申家大院,三晋文化学者冯潞定位它为“晋东南的乔家大院”,并看作是早期晋商的一个典范,“从文化品牌到旅游景区,申家大院的前途光明”。
天下潞商根在中村
“天下潞商根在中村”——在阁楼庙旁的一面墙上,写有这样一则标语,只可惜字迹已有些模糊。
申家作为潞商的代表,不仅表现在产业的兴盛上,从宅院的建筑规模与风格上也不难看出申家当时实力的庞大、财力的雄厚。申家二十四院,至今保存尚算完整,虽从外观上看有了不少破败之处,但仍掩饰不住申家昔日的辉煌和骄傲。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院子的门头大多施以精美的雕刻,随处可见的木雕、砖雕呈现出一种古朴典雅的风格,具有独特的文化气质。院门口多饰有石狮和雕刻精美的角石;拔贡院前还立有旗杆,显示出院主人不凡的地位;房屋上皆筑有雕花脊和吻兽,柱下石鼓做工精细;清代所建的盐店院厢房上还饰有贴金的彩绘。
据介绍,二十四院由多个四合院、三合院、窑洞组成,宅院横向联合,纵向扩展,由单元式院落与长胡同、花园相连形成群落建筑,故称“二十四棋盘院”,其布局都保留了晋东南民居的特色,是一种清新典雅而又不失豪华的建筑风格,成为研究明清两代民居建筑嬗变最有力的实物例证。
专家证实,在明代商业经济领域,为世人瞩目的现象即山西商人的兴起,而潞商的起家要早于晋中商人。首先,上党地区有较为发达的手工业,而手工业发展又刺激了商业的发展。另外,丰富的煤、铁等矿藏,使冶炼业、制铁业曾占据过中国北方的大半个市场。
此外,当年上党的纺织业也非常发达,明清时期潞州生产的潞绸成为中国四大名绸之一。创作于明万历年间的《金瓶梅》中有17处提到潞绸,同时期的另一部名著《醒世恒言》也多处提到潞绸,足见潞商经营丝绸业之辉煌。同时,党参等多种野生药材也是市场交易中的珍品。到明中叶,潞商已成为国内举足轻重的商帮。而此时,晋中商人基本上还没有什么大的作为。
申氏家族显赫一方
中村村委会副主任张兴振告诉记者,从申家大院现存的实物和资料中不难看出,申氏起家是靠盐铁,其贩盐活动始于明正德年间。从现存村东的三座铁矿之一,以及铁铺院、歇马店等遗存可以看出,申家的铁业在当时已经形成了采矿、冶炼、销售一条龙的模式。除经营铁业外,丝绸业也是申家的支柱产业。申家还兼营当铺、客栈、花店、酒坊、醋坊、皮革等,其中当铺在当时颇具影响力,西安、临汾、河南、河北均有分店。中村申氏家族崛起于明代中叶,最盛时生意分布到全国十多个省。到明末清初时已成为具有相当实力的大家族。
根据记载,申氏在明初从潞城县天贡村迁入南村,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迁入中村定居,其兴盛、衰败的家族史与潞商的发展轨迹颇为相似。很多山西申氏名人都出自显赫一方的申氏家族。
原来一直在村委会工作、如今已退休的申贵珍对申家大院颇有研究,经常去河北、山东、河南等地探寻申家后人的足迹,“我根据资料、家谱等文字记载,整理、记录了村中老人们口耳相传的故事,还搜集了申家遗留下来的众多实物,一共用了五六年时间来研究申氏家族,很快就要出版一本书。”
目前,申氏“二十四棋盘院”完整保存有7个院落。申贵珍急切地对记者说:“不加紧修复就太可惜了,希望加紧抢救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现在刚刚修了一个院子又停下了,眼看保存较为完好的中庭院随时都有塌毁的可能。院内南厅有两排石柱呢,通常只有庙宇和皇宫才会用这样的石柱!”
本报记者 李尚鸿 文/图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