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山西工程师六进青藏高原无人区(图)

时间: 2013年12月20日04:41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晚报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魏荣珠在观察岩石


中国黄金杯·2013“感动山西”候选人系列报道之魏荣珠


绿色的地质包静静地放在办公室一角,GPS定位系统、地质图、地质锤、罗盘、样物袋、放大镜等塞满了整个包,100米长的测量绳、5米长的钢卷尺放在外面的一个储物袋里,另一个储物袋里别着一把手电。说一声“走”,魏荣珠随手一拎就把装备斜挎在左肩上……


魏荣珠,山西省地质勘察局地质调查院基础地质中心党支部书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6年的区域地质调查生涯中,一半多时间,他在用步子丈量大山——2000年到2005年,魏荣珠六年六入青藏高原无人区,在“生命禁区”里取得了大量翔实而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用生命写就“高原斗士”的称号。


野外调查,他总是走在最前面


12月11日,一股冷空气席卷三晋大地。


冬日的系舟山草木凋零,一片荒凉。上午10点,魏荣珠带领着四个年轻人,走进山谷,呼吸声、脚步声打破了这里的宁静。这是魏荣珠今年的最后一次野外作业。作为基础地质调查中心的主要负责人,他这一次野外作业除了检查“大禹测区1:50000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的进展情况,意在锻炼新人。


上山的路是一条被采石场的大车轧出来的砂石路,不算宽阔但还算平整。剖面岩石采集区域从进山口开始,每隔一段距离就根据岩石的性质区划为一层,目前已经勘察到107层。沿着山路前行,脚下是两寸多深的灰土,一脚踩下去就是一个脚窝,没几步,鞋上都沾满了土。


大约两公里后,魏荣珠来到一处山崖下,垂直向上大约五六十米处是一块完整的岩石,山崖对面的岩石上红笔标记着87、88、89的字样。“这块岩石处在寒武系的张夏组和崮山组的分界处。”见记者不解,他补充了一句:“它应该形成在5亿年前左右。”“上山……”话音未落,魏荣珠已走出好几米。这是一处没有路的山崖,坡上还有风化留下的碎石层,今年47岁的魏荣珠,总是走在最前面,没有路对他来说并不困难,沿着碎石层边缘,也就五六分钟,他已攀爬至岩层处。此时,山风四处乱吹,接近-10℃的气温,冻得每一个人都双颊僵硬,魏荣珠利落地拿出地质锤,“当、当”几下敲打,一块岩石便掉落下来,拿出放大镜,抵近岩石仔细观察……随后,GPS定位、高程测定、拍照记录、样物装袋,魏荣珠和他的队友们一丝不苟地忙碌着。26年的野外作业,练就了他的一双火眼金睛,他指着一处竹叶状的灰岩构造告诉记者,这些都是风暴岩,从它的构造可以看出当时水动力条件非常强,“它们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达到一定程度就能做水泥了”。


下山途中,魏荣珠随口讲来:“搞地质的主要是看基岩露头,也就是要采集新鲜的岩石,才能确定它的构造和年代。”他指着脚下风化的碎石:“这些掉落的石块,就无法辨别是从哪一块岩石风化而来的。”走一路,他就这样不停地给记者普及地质基础知识。


下午两点多,魏荣珠和队员们回到山下的“营地”。泡面、卤蛋、火腿肠,便是一顿迟来的午餐,这样的组合魏荣珠已将就了20多年。简单吃完,他们把上午采集的样石敲碎、泡到醋酸里。“等醋酸溶解了碳酸钙,就能观察岩石粉末中的牙形石,判断岩石中的生物成分。”


傍晚5点半,队员们准备返回。当记者感叹野外工作的辛苦时,魏荣珠淡淡地说了一句,“从青藏高原下来后,就再没感觉在内地搞地调辛苦……”


最绝望的时候,叫天不应叫地不灵


叶亦克、黑石北湖、土则岗日、托和平错……点击着鼠标,魏荣珠展示着一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程序及规划部署图。这些地方处于昆仑山中段、青藏高原北缘的6万平方公里“无人区”,被称作“世界的第三极”。由于自然环境恶劣,这些地方都是“生命禁区”。


2000年,国家地质调查局设立“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重大专项,把青藏高原列为重点区域。刚成立不久的省地调院,承担了青藏高原空白区的区调任务。当年7月,魏荣珠和其他25个兄弟,乘坐几辆大卡车和一些杂牌的越野车,穿越“云端天路”新藏线,直奔藏北羌塘高原。7月的青藏高原正处湿季,蓝天白云下连绵雪山、美丽的湖泊让人神往,但生活在其中,却是另一番滋味……


为了解决吃水难题,他们在冰湖上打洞,用塑料桶往回拖,但这点水却仅够喝。无奈,大伙洗脸、刷牙都省了,自然分泌的油渍和尘土在脸上形成厚厚的保护膜。这样能够避免紫外线照射,但长期不洗澡,却让很多人裆部开始溃烂。只有这时,才能奢侈一次,烧点水冲个露天浴。“远看像要饭的、近看才发现是地质队的。”魏荣珠笑着说,虽然是句玩笑话,但字字都带着辛酸。


高原空气稀薄,煮不熟饭,有时一天都难吃上一顿饭,一碗方便面都成了享受;晚上难以入睡,只能一个个张大嘴喘气。这些困难都可以克服,他们最害怕的是感冒,若不能及时治疗,很容易转成肺水肿、脑水肿,甚至威胁生命。


刚进入高原不久,项目组就被困在沼泽地无法前行。到了7月27日中午,队友张建中出现高原反应,突然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心率140次……队医把能用的手段都用上了,仍不见效!情急之下,魏荣珠通过电台向国家地调局和省地调院发出求救信息。然而,冰雪融化的季节,汽车难以通行,徒步无法到达,地处5000多米的高原,直升机也无法降落。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不能再等了。”28日天刚亮,魏荣珠决定,护送病人下山,走出羌塘高原。两辆车、八个人,目标,阿里地区日土县。


七八月的高原,河流纵横。沼泽遍地。为了跟时间竞跑,他们一路摸索着前行,但第二天下午仍然遭遇险情:在过河时,一辆小车被冲进了齐腰深的河中,魏荣珠第一个跳进冰冷刺骨的河水中,填石块、垫木板、推车……三个小时,车辆没有挪动半步。此时,天色暗了下来,病人的情况也不断恶化,魏荣珠决定弃车,八个人挤在另一辆小车里,继续赶路。


第四天下午,眼看着就到了新藏公路,这辆小车也陷入泥潭。魏荣珠踩进泥潭,拼命地铲稀泥,但五个小时奋战,车子却越陷越深。“连日的饥饿、劳累,让所有人只有喘气的力气,那时候,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魏荣珠说:“还好,就在我们陷入极度绝望时,日土县派出的救援队赶到了。”


病号安全了,但魏荣珠还惦记着高原上的9个弟兄,冒着危险重返羌塘。


填补我省科技进步最高奖空白


在雪域高原生存不易,野外作业就更难了。2000年到2005年,魏荣珠和他的队友们不畏艰险、六上高原,为了避开高原湿季,从2001年开始,他们每年3月离家,一走就是半年时间,多则七八个月。


5月的高原,最低气温在-20℃以下,早上砸冰雹,中午下大雨,晚上飘大雪的情景,几乎天天都有。“冰雹比鸡蛋还大。”接受采访时,魏荣珠指着电脑画面比划着:“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上,体力要下降至平原的30%,坐在那儿就相当于负重20公斤,在这种环境下,队员们每天工作却都在12个小时以上。”


尽管工作环境恶劣,但魏荣珠并没有降低工作标准。在昆仑山进行填图时,魏荣珠多次带领队员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峡谷、深沟。尼雅河谷,是一块地质上非常重要的区域,但环境却极度恶劣。为了填补空白,魏荣珠和队员们走了100多公里才到达区调起点。河谷地形险峻,要上山只能走沟里,但这时的沟里却流淌着雪山融化的冰水,擅长山地行走的南疆毛驴都不愿再前行一步,魏荣珠就自己背起行李和干粮徒步涉水前进。“假如我们这次调查不能完成,也许今后就不会再有人来了。”在人迹罕至的峡谷,魏荣珠认真收集野外资料,河谷里最窄处只有两三米,向上看就是一条线,沿途岩石风化严重,随时都需提防落石砸下来。走进河谷30公里,有一行前辈留下的红字——“地质调查的极限”,但魏荣珠并没有止步,攀悬崖走峭壁又前进了数公里。就是这数公里,魏荣珠发现了代表古洋盆消亡残存的蛇绿混杂岩带。


……


六年艰辛,魏荣珠创新性地提出了“多岛弧盆式”造山模型,和队友们发现了沙金、铜、铅等矿点……“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成果更是获得了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填补了我省在该奖项特等奖上的空白。魏荣珠也因此获得“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先进个人”。


本报记者 王小强


○身边人眼中的ta


“魏荣珠工作态度认真,在高原上有难同当,常常为了队友不顾自己的安危,是我们的生死弟兄。”


——山西省地调院基础地质中心副主任王权


“魏导业务水平非常全面,对人非常好,为了保证队友的生命安全,不顾高原的恶劣环境,我感触很深。”


——山西省地调院基础地质中心职工张建中


○记者手记


铁骨硬汉把柔情埋心底


在魏荣珠的办公室里,存放着他在高原上写的日记。记者在征得同意后,翻阅一篇篇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心血的文字,试图寻找这位铁骨硬汉背后的柔情。


2001年6月17日,周日,雪,今日测制剖面……


2003年5月18日,周日,除游击的小车外,其余休整……


厚厚的十几本日记,满满地记录的都是高原上一天的工作,却没有发现一个字是写给家人的。“高原上缺氧,加之事务繁多,必须及时记录。”当记者问及有没有对家人的思念,这个饱经沧桑的汉子低低地说了声:“有,但只能埋在心底。”


2000年6月,魏荣珠接到进藏通知的时候,女儿才8岁,房子还没有拾掇好;那年秋天等他回来的时候,家人已搬进新房。“老魏常说,这辈子苦了我们娘俩,等退休后再好好报答。”魏荣珠的妻子王建伟说,魏荣珠在外只顾着事业,但回来后只要有时间,就想办法哄家人高兴,用实际行动补偿对家里的亏欠。“老魏不善言谈,但我知道他的内心。”


为心目中的感动人物投票


中国黄金杯2013“感动山西”十大人物评选正在进行中,请您通过网络、短信、电话为心目中的感动人物投票。


投票时间:11月26日8:00—12月24日18:00


投票方式:


【网络投票】


登录http:/vote.sxrb.com/2013gdsx/index.html,单击您选中的候选人投票框,再点击下方的“投票”按钮,完成投票


【短信投票】


移动、联通用户:编辑A+候选人编号发送到106286862421,如01号候选人,编辑A01发送到106286862421


电信用户:编辑11+候选人编号发送到106286862421,如01号候选人,编辑1101发送到106286862421


资费:每票1元,不含通讯费


【声讯投票】


联通固定电话用户:拨打969008686,按语音提示进行投票


资费:每票1元,不含通讯费


候选人编号:


01高文彬,02段爱平,03冯元元,04阳军,05刘平贵、李继林夫妇,06王在盼和 《又见平遥》团队,07赵迎路,08郭文斌,09魏荣珠,10山西兴瑞女子篮球队,11曹玥,12张荣业,13垣曲人民,14侯明华,15刘建红,16左权盲宣队,17张子玉,18张倩云,19解绍亮,20李润生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