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给王大娘做饭的李润生
中国黄金杯·2013“感动山西”候选人系列报道之李润生
头次拨通“老五”的电话,是一个月前的事。刚开口说要采访她,电话那头就传来了忙音……再打,又挂。无奈只能给她发短信。后来见面,“老五”不好意思地说,“我以为遇到骗子了。”
20年来,这名靠打零工为生的中年妇女,默默照顾着一位失明的老大娘。买菜做饭,端屎倒尿,老人有个头疼脑热,她还得送医买药,这样的好事,“老五”一干就是20年。邻居都说眼盲的王大娘苦命,还好生了个孝顺的好闺女。但少有人知道,“老五”和王大娘本来只是邻居。只是“老五”的家无论搬到哪,总会多租一间房,带上邻居王大娘一起搬。12月2日,记者登门采访时,当天没找下活干的“老五”,正在给孩子洗衣服。
买菜时步行30分钟帮老人省下5毛钱
“老五”名叫李月英,右玉人,个不高,今年40岁,家里姊妹5个中,她排行“老五”。因为是在闰月出生,“老五”还有个名字:李润生。
在与她交流的头半个小时里,“老五”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这不算啥的,你们能不能换个人‘感动’啊?”无奈,记者只得不停地劝。终于,“老五”不情愿地点点头,愿意简单说说她和王大娘的事。
平日里,“老五”是家里的顶梁柱,她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靠打零工,有时给人擦玻璃,有时帮人去卖货。坦率说,她家的日子过得并不富裕。丈夫有哮喘病,不能干重活,家里还有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大儿子目前读高一,女儿今年才8岁。这个四口之家,月收入不过一千多元。
“日子过得穷一点,但你看这刮风吹不着,下雨淋不着的,我挺知足的。”“老五”住的地方,在左云县南城的一片老城区。这里的房子又矮又旧,品相差点的,一个月租下来费用不过50元。“老五”告诉记者,因为自己不富裕,所以一直靠租房度日。如今自己住的这间,是亲戚家的房子。
这是间20平方米左右的老房子,格局四四方方。房间一角,是“老五”用木板隔出的厨房,紧紧张张能站一个人。紧贴厨房,便是屋内唯一的一张床。“现在老大读高中住校,半月才回来一次。他要是天天回来住,这家还真住不下了。”聊天过程中,“老五”看了好几回表,一问才知道,给邻居王大妈买菜的时间到了。
到点买菜,这事从1994年开始,“老五”已经做了快20年。记者提出一起去买菜,“老五”没拒绝,可谁知沿路遇到好几家菜摊后,她都像没看见似的,依然大步往前走。仔细一问,原来居民区附近的菜摊价格要高些,为给大娘省钱,“老五”每次买菜都要步行30分钟,去较远的菜摊购买。当日,她共买了两块钱的馒头,两块钱的葱头,还有1块5的白菜。“这些东西要是在门口的菜摊买,总价至少要贵5毛钱,我多走几步,她不就能多省点么。”“老五”告诉记者,王大娘今年65岁,每月靠280元的低保金生活,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所以生活费用方面必须帮她精打细算,“能省的,坚决不多花一毛钱。”
自己孩子的粪便都受不了却给老人端屎倒尿
具体和王大娘是什么时候认识的,“老五”记不清了。她只记得,1994年和丈夫打算结婚时,因为没钱买房便在左云县西门区里租房子。当时,好几户人租住在一个院子里,那会王大娘就是她的邻居。闲来无事,喜欢串串门的“老五”就常到王大娘的家里坐坐。有时“老五”和丈夫拌嘴吵架,也往王大娘家里钻,她说那就是她的避风港。
“那个老人挺可怜的,没儿没女也没亲戚,老伴早早就走了,就留她一个人天天在屋里呆着。”“老五”回忆,刚认识王大娘时,老人家的眼睛就不太利索,但多多少少还能看见点东西。每次打完工回来,“老五”就到王大娘的屋里坐坐,因为老人不方便出门,她就专门说说自己在外面的见闻给老人解闷。时间一久,两人走得也就越来越近。
再后来,或许是因为日子过得孤单,老人情绪一直不太稳定。“老五”说,她打工回来时,常见老人一个人坐在屋里抹眼泪。时间长了,本就眼睛不好的王大娘视力更加退化,后来就完全看不见东西了。但即便如此,王大娘还是坚强地一个人苦撑着,眼睛完全看不到的事,她始终没和“老五”说起。
“这老人可要强了,你别看她眼睛看不到,只要是自己能凑合做的事情,她都要自己做。”“老五”说,决定要帮助大娘,那是1994年冬天的事。那天一早,外面冰天雪地,“老五”外出回家时,见王大娘一手摸着巷子的墙,一手里端着便盆,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雪里走。有好几次,老人都险些摔在雪里。“老五”不忍心,上前一问,才知道王大娘彻底看不见了。也就是从那一天起,每天给老人端屎倒尿、买菜做饭的事,都被“老五”揽了下来。
对于自己当时的决定,“老五”说就是觉得老人太可怜了。她还说,自己要不帮,心里这个坎就过不去。但有些事真做起来,还是要下很大勇气的。首先,仅端屎端尿这一项,就是个不小的挑战。原来,“老五”有点洁癖,她说自己的儿子出生后,处理孩子粪便的工作都是丈夫完成的。“连自己孩子的粪便我都受不了,后来却要给一个老人处理,现在想想都觉得可难了。”她还说,即便是现在,自己也是闭着眼睛干。话说到这,“老五”不好意思的抿嘴笑了。
10年搬了几次家每次都带着老人
“老五”一家和王大娘同住一个小院的日子,大概持续了十多年。其间,和老人发生过什么印象深刻的事,“老五”自己也记不得了。她说,日子就是平平淡淡的,院子里的邻居换了一茬又一茬。刚开始,大家还知道她和王大娘仅仅是邻居。后来,大家就都以为她们本就是亲戚。2004年,“老五”和王大娘所住的院子要改造,听说邻居们都要各奔东西,王大娘趴在床上呜呜地哭。“其实,一听说要搬家,我就决定要租两间房。看到她这样,我就劝老人放心,说我不会不管她的。”一听“老五”这话,王大娘哭得更伤心了。后来,“老五”又领着王大娘搬了几回家,从城南到城北,“老五”一家搬到哪,老人就跟着搬到哪。现如今,“老五”和王大娘不在一个院里住,但两家的房子却离得很近。说起房子,“老五”说老人住的条件是差了点,但价格还是很合适的,一个月30元。
出“老五”家,进王大娘的院,步行时间不过30秒。一见有生人进院子,院里养着的3条狗就围着记者狂叫。“老五”喝了一声,狗都乖乖散开了。“瞧!那个老人就是王大娘!”老五伸手指了下院子东南角的小屋,顺着她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一位老人正坐在窗前。听到院里有人说话,屋内的老人侧着头,使劲往玻璃上靠。“她对我可好了,走到哪都带着我。要不然,我这老婆子早没法活了!”一听是来采访“老五”助人为乐的事,王大娘攥着记者的手,眼泪止不住地流。王大娘说,自己失明后,每天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坐在窗户前听外面的声音。实在孤单得不行,就把院里的看门狗招呼到家里陪自己,“房子里有点响动。心里就好过些”。
结束采访离开左云的路上,“老五”打来一个电话,大意是想道个歉,因为此前误会记者是“骗子”。她说自己压根不知道“感动山西”这回事,但自己的事报社怎么会知道,“老五”想起了残联的一名工作人员。原来,为给王大娘办低保所要的残疾证,“老五”去相关部门跑了好几趟,但王大娘的证却一直没办下来。后来,“老五”就把自己和老人的事情说了下,工作人员当下就把手续留下来,还说要帮老人想办法。这次自己参加“感动山西”评选,“老五”说一定是那名工作人员偷偷帮她报了名。“每个人都会变老,自己需要时,谁不希望有人帮一把呢?”临挂电话,“老五”告诉记者,她和丈夫决定凑点钱买个房子,把老人接到家里来住。因为在“老五”一家看来,王大娘早就是亲人了。
○身边人眼中的ta
“我媳妇就是人特别实在,心眼好。我当初结婚就是看中了她这点,她照顾老人,我们一家人都支持的。”
——李润生丈夫杨发斌
“那老人不是她的亲戚么?我们还真不知道啊,看她一直照顾老人,这事你们应该好好宣传下。”
——邻居王淑丽
○记者手记
20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为采访李润生,左云县我前后跑了两趟,第一回是李润生“不配合”,她家中亲戚又突然住院,采访只能作罢。第二回,王大娘的身上有块皮肤突然痒得厉害,为给老人看病,李润生凌晨5点出发,领着老人坐了两个小时大巴到大同挂号看病。
20年,7300天,175200小时。李润生的一句,“我带着你,咱们一起搬”,给失明的孤残老人注入了活下来的希望和力量。采访完李润生,她照顾老人的画面一直不停在脑海回荡。我在思索,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感情,可以让她对一名陌生老人施以20年无私的帮助?同情,怜悯?或许,这份长达20年的坚持,用爱心和奉献诠释更加恰当吧。交流中,李润生说换了任何一个人,看见老人如此凄凉的状况,都会受感染,不自觉地向她伸出援助之手。她说,20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就是搭把手的事,反正自己也要买菜吃饭。”记者一路上精心设计的问题,她却用老百姓最朴素的方式解答。与人为善,方便时就“搭把手”,或许,这就是她想表达的意思。
本报记者 辛戈
为心目中的感动人物投票
中国黄金杯2013“感动山西”十大人物评选正在进行中,请您通过网络、短信、电话为心目中的感动人物投票。
投票时间:11月26日8:00——12月24日18:00
投票方式:
【网络投票】
登录http:/vote.sxrb.com/2013gdsx/index.html,单击您选中的候选人投票框,再点击下方的“投票”按钮,完成投票
【短信投票】
移动、联通用户:编辑A+候选人编号发送到106286862421,如01号候选人,编辑A01发送到106286862421
电信用户:编辑11+候选人编号发送到106286862421,如01号候选人,编辑1101发送到106286862421
资费:每票1元,不含通讯费
【声讯投票】
联通固定电话用户:拨打969008686,按语音提示进行投票
资费:每票1元,不含通讯费
候选人编号:
01高文彬,02段爱平,03冯元元,04阳军,05刘平贵、李继林夫妇,06王在盼和 《又见平遥》团队,07赵迎路,08郭文斌,09魏荣珠,10山西兴瑞女子篮球队,11曹玥,12张荣业,13垣曲人民,14侯明华,15刘建红,16左权盲宣队,17张子玉,18张倩云,19解绍亮,20李润生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