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寻找当年长治“朝阳沟”里的“银环”(图)

时间: 2013年12月16日00:26  来源:山西新闻网 三晋都市报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采访时拍摄的张俊棠、郭岗柱生活照。


图中右四李顺达、右二申纪兰、右一郭岗柱、左一周荣秀。


张俊棠结婚不久,新华社记者华凯为她拍的照片。


“亲家母,你坐下,咱俩说说知心话……”豫剧《朝阳沟》唱遍大江南北,倾倒了几代中国人,是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风靡全国的精品剧目,很多唱段曲调优美且流传很广。该剧创作于 1958年,描写的是高中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农村建设的故事。


剧中那个城市女知识青年“银环”与朝阳沟的男青年“拴保”搞对象,二人双双回到朝阳沟,参加农业建设,决心一辈子扎根农村的爱情故事感人至深。特别是 “银环”那美丽淳朴的形象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大家是否知道,当年在山西长治,就曾有一位“朝阳沟”里的“银环”。她的名字叫张俊棠,于1960年8月,插队落户在平顺县西沟金星人民公社西沟生产大队池底村。张俊棠在参加生产劳动中,与该村青年郭岗柱相识相爱,扎根农村,结为夫妻,传为佳话。当年《中国青年报》曾采访报道她回乡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建设的先进事迹,新华社记者华凯曾给刚结婚不久的她拍下特写照片,发表在报刊上。山西人民出版社1961年出版的 《知识青年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一书,有介绍她先进事迹的文章。


岁月匆匆,至今已过了 50多个春秋,当年的张俊棠如今怎么样呢?


城市姑娘毅然回到农村


《知识青年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一书中,《从城市回到山村——记返乡参加农业建设的女青年张俊棠》一文的开头是这样介绍的:“去年暑假,18岁的姑娘张俊棠从完小毕业后,怀着‘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雄心壮志,回到了从小就离开的家乡——平顺县西沟金星人民公社西沟生产大队池底村”。一个家庭条件等各方面都不错的城市姑娘,突然回到农村山沟,当时就引起了一些人的议论。


张俊棠的父亲,是一位参加革命多年的老同志,张俊棠从小就跟着父亲在外面上学。她多次听父亲讲述战火纷飞的年代家乡人民英勇斗争的故事,听父亲讲李顺达叔叔带领家乡人民大搞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改变家乡贫穷面貌的经过,讲述申纪兰姐姐发动妇女积极参加劳动生产,搞男女平等、同工同酬的故事。


所以,她完小毕业后,就一心要回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建设。她的想法得到了父亲的赞许和支持。就这样,当时年仅18岁的张俊棠,背起行李搭上马车回到了西沟村。当时西沟金星人民公社的老社长全国著名模范李顺达叔叔、妇女主任申纪兰姐姐亲切地接待了她,并反复叮嘱她,刚刚来,年纪还小,干活千万要注意,不敢硬撑累坏了身体。


张俊棠回到村里的第二天就参加生产队里的劳动,她和队里的男女社员一道,风里来,雨里去;爬山下坡,肩担背挑;什么苦累活都干。仅从当年8月她回到村里开始,到年底,她就做了120个劳动日。事实让一些过去怀疑过她的人不得不服。


就在张俊棠回村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不久,队里的一个小伙子闯进了她的心。这个年轻后生名叫郭岗柱,21岁,还是个党员,地里庄稼活样样都行,又喜欢帮助人。在生产队集体劳动、工作和学习中,他们相爱了。每当闲暇时,或晚上下地收工回来,二人经常在一起,张俊棠特别喜欢听郭岗柱讲家乡的一些故事……渐渐地,张俊棠爱上了家乡,同时也更加喜欢上了身边的这个他。


“银环”“拴保”现在何处?


如今时过境迁,50多年过去了,当年长治“朝阳沟”里的“银环”,那个小姑娘张俊棠,后来的情况怎么样了呢?


当记者正准备去一趟平顺县西沟村时,有人说,他们所住小区的居委会主任周荣秀就是西沟村当年的“铁姑娘”队的队员,或许应该知道西沟村当年是否真有过张俊棠这个人。于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记者找到周荣秀。一提张俊棠,周荣秀就连连说:“知道!知道!确实有这回事。”并说张俊棠的丈夫郭岗柱曾经担任过西沟村的村干部,周荣秀当时为生产大队的保管员。


周荣秀介绍说,张俊棠、郭岗柱夫妇一直生活在西沟村,几年前搬到了长治市里,张俊棠的姑娘在长治市妇幼保健医院街对面开着个小商店,到那里一打听,就能问到。


记者终于找到了张俊棠租住的房子——长治机床厂家属楼。不巧,张俊棠刚刚出门去,丈夫郭岗柱正在家修理一辆旧自行车。这位70多岁的老人,在赫赫有名的西沟村当过村干部,见过大世面。说起当年他与张俊棠的一些往事,以及西沟村的辉煌历史和老劳模李顺达、申纪兰艰苦创业的故事来,他至今豪情满怀。


郭岗柱19岁就入了党。西沟村作为闻名全国的模范典型,不断有各界人士前来参观、学习、采访、报道,村里经常派他陪同前来参观的人考察。毛主席的秘书田家英在西沟搞调研时,郭岗柱就曾陪着其走访调查。他记得,田家英个子不高,圆脸,待人很和气。此外,数学家华罗庚还到西沟讲过“优选法”;美国友人韩丁曾多次到西沟参观访问;新华社记者马明、冯东书等经常去蹲点采访,有时在西沟村一住好几个月,彼此也都很熟悉。


郭岗柱说,张俊棠当年作为城市知识青年代表回西沟村参加农业建设,李顺达、申纪兰都很重视,特意安排由他领着张俊棠四处参观。正是这个缘由,促成了二人的美好姻缘。“人家张俊棠家庭条件好,当年和她搞对象,心里总是忐忑不安,生怕突然一天,她又从这小山沟飞走了”。“张俊棠那时如果想在城里找个工作,不成问题。当时家里已给她报了工商管理学校,可她坚决要回西沟村建设新农村。当时也曾有人劝过她要冷静地想一想,别一时脑热将来又后悔了。但张俊棠主意已定,始终没有动摇。”这就是那个时代大部分青年人的特征,只要是党的号召,他们都会毫不犹豫地积极响应。


李顺达为二人主持婚礼


正说着,张俊棠从外面走了进来。眼前是一位已上了岁数的老太太,不过,看上去面容气色还不错。


她为记者找出了一张珍藏着的老照片,那是在她刚结婚不久,新华社记者华凯采访她时拍下的一张珍贵照片。照片上的张俊棠梳着两条漂亮的大粗辫子,面带微笑,脸上充满憧憬。上身穿着件对襟花衣服,两手拿着一只新做的布鞋,好像正思忖着丈夫穿上后是否合脚。身后墙上贴着年画,旁边桌上放着个针线笸箩,窗户上贴着大喜字,显得格外喜庆。


说起当年的婚事,两位老人唏嘘不已。结婚时靠亲戚朋友凑借的粮票买的小米,结婚当天支着大锅熬的小米稠饭,娶亲骑的是马。那天,娘家亲戚就她大嫂和五叔前来送亲。张俊棠的父亲身体不好没能来,捎来了贺信,鼓励他俩。李顺达、申纪兰都赶来参加了婚礼,李顺达还亲自为他们主持了婚礼。因为是困难时期,李顺达、申纪兰没舍得留下吃饭。


在当时的西沟村,李顺达是劳模代表,申纪兰是先进妇女的代表,张俊棠就是回乡知识青年的先进代表。红花要有绿叶来映衬。就张俊棠和郭岗柱二人来说,当时的张俊棠就是红花,郭岗柱是绿叶。但红花与绿叶的身份,有时也会悄然发生置换。郭岗柱后来被李顺达选中抽调到西沟管理区当秘书。1962年选任为西沟村党总支委员任第一副村长,主抓生产。1963年至1965年兼任村团支部书记。张俊棠结婚生子,家务拖累,参加社会活动渐渐地少了,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西沟村当时的特殊情况是:李顺达是全国著名劳模,第九、十届中央委员兼任省、市、县、乡、村领导,有时长期在外。郭岗柱虽为副村长,有时需行使正村长的职能主持工作。


西沟村是著名劳模村,在上个世纪70年代曾为上级有关部门培养抽调出大批干部。在70年代初,郭岗柱曾经被上级准备调往省城某单位工作,但他选择了放弃。“当年张俊棠从城市回到农村,我和她都信誓旦旦要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张俊棠为此留在了山沟里,这个时候我却要违背当初誓言,拍拍身子走了,让我怎么去面对西沟的父老乡亲?”


说起当年的西沟村,他依然充满感情。“当年西沟村在李顺达、申纪兰的带领下,对村干部的要求是很严的。为了保持艰苦奋斗、勤俭办社的好传统,社队制定有‘五不花钱’制度,即山上有的不花钱买、地上能长起来的不花钱买、自己会造的不花钱买、能自繁自育的不花钱买、修修补补能使用的不花钱买。当年来西沟村参观、学习的人很多,尤其是在果季时,即便是村干部陪着人家参观,也不允许随便采摘集体队里果树上的果子。”他说,有时碰到老熟人来参观、采访,心里过意不去,经常是把来人领到自家的院子里,自家院里有好几棵果树,让大家先尝尝鲜。每当这时,张俊棠就会很开心地跑前跑后,为大家采摘果实,端茶倒水,有时还经常留客人在家里吃饭。


后记:


张俊棠、郭岗柱夫妇共育有5个子女。改革开放后,他们的子女先后进城参加工作、打工、做生意。2004年,郭岗柱患病,夫妻俩到长治市里看病,被孩子们强行留下。再让老人留守在村里,孩子们不放心。对此,二老很知足,感触地说:“只要国家政策好,孩子们过好了,我们就好!”


当年张俊棠从城市到山沟,千辛万苦与郭岗柱结为夫妻,立志扎根农村干一辈子。谁能想到,几十年后他们的子女又从农村千方百计挤进了城市。那么,张俊棠当年所做出的牺牲,今天看来还有多少价值呢?


张俊棠对自己当年的选择无怨无悔。因为,那是她和当时的年轻人曾经为之追求、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留有太多青春岁月里的美好记忆。最为可贵的是,她还收获了一份刻骨铭心的甜蜜爱情。


二老高兴地拿出新拍的全家福照片让记者看,那真是枝繁叶茂、儿孙满堂,记者数了一下,有20多口人。照片上的张俊棠、郭岗柱老两口坐在儿孙们中间,脸上洋溢着幸福,充满阳光!


本报记者 李尚鸿 通讯员 李潞玉 文/图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