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宏祥和他的刀削面机器人。
“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山西刀削面与北京炸酱面、河南烩面、湖北热干面、四川担担面被誉为我国著名的五大面食。在山西各地的刀削面中,大同刀削面更是因其精湛的技艺、独特的风味而享誉中外。然而,每一根外滑内筋的面条,皆是出自削面师傅之手,面对络绎不绝的食客,大汗淋漓的削面师傅难免力不从心。
为了弘扬大同面食文化,2011年年初,大同老技工何宏祥开始潜心研发刀削面机器人。经过数次改进,2012年8月,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授予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如今,何宏祥的刀削面机器人在为大同10家刀削面馆不分昼夜地服务着,并凭借其稳定的性能、简捷的操作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而年近六旬的何宏祥正为寻找有意向对此批量生产的厂商所四处奔走着,他期盼着有一天,自己所研发的刀削面机器人能够走出大同,走向山西,乃至走向全国……
A 挑刺“奥特曼”,老技工迎难而上
上世纪70年代,何宏祥成为山西柴油机厂的一名技工,随着时间的沉淀,他在工作中积累下了丰富的实践技能操作经验。2009年退休后,何宏祥却还是闲不下来,仍然热衷于钻研机械设备。平日里,亲朋好友的家用电器只要发生了故障,都会找何宏祥来帮忙修理。
2011年春节期间,一位经营饭店的朋友在聚会时向何宏祥倒起了苦水,“我给那个削面师傅一个月3000元的工资,还包他的食宿。万万没想到,前些天,他竟然连招呼也没打一声,说走就走了。可是每天有那么多来店里吃刀削面的顾客,削面师傅不在,生意一下子也没法做了,真是越想越窝火!”愤慨之余,他突然灵机一动,激动地握住了何宏祥的手,“老何,你当了四十多年的技工,拥有扎实的基本功,而且你这么喜欢研究机器设备,现在你退休了,又有大把的空闲时间,不如你自己发明一个刀削面机器人?如果真的有了这样的机器人,我就再也不用发愁管理削面师傅的难题了!”
身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大同人,何宏祥自然对家乡的刀削面有深厚的感情,听闻友人这一新颖大胆的提议,他原本平静的内心随即荡起了层层涟漪,“通常,削面师傅连续削完两板子的面后就会感到疲惫,此外,他们在削面过程中如果不慎将汗水落到面上,会引起面的卫生问题。”
恰逢彼时,何宏祥在电视上看到一则关于奥特曼刀削面机器人的新闻报道。然而,从专业技术层面来观察这个机器人,何宏祥很快发现了其身上的缺陷,“这个机器人削面的手臂始终在做上下摆动运动,这导致削面开始时会出现空削的问题,结束时面板上底层的面又无法被削到而剩了下来,可见这些细节都会直接降低机器人的削面效率。”“作为一个大同人,我有责任为家乡的面食文化尽自己的一份力”,怀揣着对家乡刀削面的挚爱,何宏祥开始独自研发刀削面机器人。由于毫无外界财力的支持,何宏祥只能用自己的退休金来购买研发所需的配件。尽管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何宏祥从未碰触过机器人这个全新领域,同时,他又没有任何模型可以参照,唯有凭借自己的想象力,研发难度由此可见一斑。
B 木棚战寒风,“月牙”终究成“柳叶”
自从立志研发刀削面机器人,何宏祥便将自己全部的精力投入其中。仅摸索机器人削面时所用的弧形削刀,何宏祥就花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并为此亲手制作了四种不同形状的削刀。
历时半年有余,第一台刀削面机器人终于制造了出来。然而,还没来得及欢呼雀跃,何宏祥便接二连三地发现了这台机器人身上的弊病:由于机器人全部依靠齿轮传动,致使运行时噪音很大;机器人削出的是月牙形状的面条,正宗的刀削面则应形似柳叶,而面条的形状差异会直接影响到面的口感。
看似不起眼的面条形状问题,却着实一度难倒了何宏祥,令其止步不前。看着丈夫愁眉不展的憔悴模样,何宏祥的妻子再三劝其放弃。然而,何宏祥却斩钉截铁地告诉妻子,“干一件事,就要有始有终,现在既然已经干了一半儿了,就必须坚持下去。”
为了潜心研究,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寒冬里,何宏祥天天一个人钻进自家搭建的木棚里,不厌其烦地画着图纸。在四处漏风的木棚里一呆就是五六个小时。由于棚子里没有暖气,他只能靠生火取暖,却无法抵御刺骨的寒风。每研究出一种新的方法,何宏祥就会立刻和好面进行试验,连他自己也无法数清究竟为此做了多少次试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25公斤的白面用完后,何宏祥终于找到了该问题的症结所在,“原来机器人在削面的第一层和第二层时总在一个点上,这就导致削出的面条是月牙形状的了,所以只要将其错开一定的宽度,就能削出柳叶形的面条,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接着,何宏祥用同步带传动替代了齿轮传动,从而解决了机器人运行过程中噪音大的缺陷。何宏祥还别出心裁地用普通的自行车链轮替代了机器人体内的棘轮部分,“别小瞧自行车链轮,它不仅耐磨耐用、稳定性好,还使成本大幅降低,这部分的成本因此由原来的300元降到了30元。”此外,何宏祥还对机器人的功率进行了改良,“市面上不少刀削面机器人的总功率为3000W,而我所研发的机器人的最大连续功率只有180W。”为了方便操作,何宏祥还特意简化了机器人整体的结构,整台机器人只有启动、停止、上升、下降及面条厚度调整这5个按钮。
随着研发路上的一个个“拦路虎”被排除,何宏祥的腰椎由于长期受凉愈发疼了起来,腰椎因此落下毛病,但何宏祥却认为这是值得的。
2012年春节期间,何宏祥成功对第一台刀削面机器人进行了改良。经过严格审查,2012年8月,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授予何宏祥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当手捧着这张凝聚着自己无数心血的专利证书时,何宏祥的眼眶湿润了,“终于盼到了这一天!”
C 一个顶一个半,你说划算不划算
当记者跟随何宏祥推开位于大同市西花园的一家刀削面馆的大门时,浓浓的面香味扑鼻而来。走进这家面馆的操作间,记者的眼球顿时被正在工作着的刀削面机器人所吸引:只见它飞快地挥动着手臂,将面板上的面削成一根根长长的面条,紧接着,准确地将每一根削好的面条甩入滚烫的面锅中。
这家刀削面馆可同时容纳二三十位食客就餐。然而,操作间里却只有一个师傅在工作。这位柴师傅乐呵呵地告诉记者,自从面馆里添置了何宏祥所研发的刀削面机器人,他原本沉甸甸的削面担子马上卸了下来,现在则主要负责捞面。“我每天只需把和好的面放在它胸前的面板上,按下启动按钮,机器人就开始削面。等面全部削完后,它就会自动停止工作。它削出的面条不仅吃起来和人工削面口感差不多,还没有毛边。它挥动一下手臂,就能削出一根面条,每分钟可以削出150根面条,每根面条长达65厘米,工作效率相当于一个半的削面师傅!”
为此,柴师傅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一个削面师傅的月薪为3500元左右,另外还要管他们的食宿,而这台刀削面机器人是我去年10月购买的,价格为8000元,只需两个月时间就可以收回成本。还有一点让我满意的是,虽然它不分昼夜地持续削着面,但一天顶多只用两度电,确实很划算。”自2012年10月使用以来,柴师傅的这台刀削面机器人从未出现过故障,只需定期给机器人涂上些润滑油即可。
交谈中,何宏祥不无骄傲地介绍道,“我研发的刀削面机器人,不仅可以将削面的厚度从1毫米调到10毫米,还能够调整削面的宽度以及形状。”采访中,热情的柴师傅还给记者端上了一碗香喷喷的刀削面,确实面条入口光滑筋道,越嚼越香,让人回味无穷。
大同市恒安新区的一家刀削面馆老板,此前曾花费12000元购置了一台刀削面机器人。开始时这台机器人削面削得挺均匀的,不承想,没多久,它不只面削得不均匀了,削出的面还左右两边飞,难以准确地落入锅里。这可急坏了面馆老板,无奈之下,他请何宏祥前来帮忙改造。经过细致的检查,何宏祥找到了这台机器人的病因,“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是因为它整个身体在削面过程中都在做上升下降运动,所以,如果想要让它‘恢复健康’,必须对其从头到脚进行改造,难以维修。而我的机器人的手臂在削面过程中始终保持在一个平面上来回削,所以不会发生面条削得不均匀的现象。”听过何宏祥的分析后,这个老板由衷地感叹道,“下一台刀削面机器人,我一定选择你的!”
D 5天装一台,批量生产成心愿
令何宏祥感到欣慰的是,目前大同已有10家面馆选择了自己所研发的刀削面机器人,且皆未出现返修现象,机器人出色的“工作表现”赢得了这些面馆老板的连连称赞。然而,在何宏祥最初挨个向这些面馆的老板推介刀削面机器人时,对待这个新鲜玩意儿,他们都持怀疑态度。面对质疑,何宏祥相信“真金不怕火炼”,为了获得面馆老板的信任,他主动对其提出免费试用三个月。试用期间,面馆老板们发现,这款刀削面机器人不仅削面速度快,削出的面条还质量上乘,“这台机器人削出的面条不仅具有人工削面极佳的口感,还比人工削出的面条薄厚更均匀。”大同市晋柴削面馆的陈老板,一直以来都是自己亲自动手削面,自从接触到何宏祥的刀削面机器人后,他感到如获珍宝,“我用了这台机器人后,一天也不想自己削了!”
如今,虽然自己所研发的刀削面机器人承受住了市场的考验,但何宏祥还是无法露出舒心的笑容。原来,每一台刀削面机器人都是由他一个人装配起来的,“机器人身上的全部加工件先通过大同本地的一家工厂生产加工出来,然后我自己对它进行装配。”装配一台刀削面机器人,何宏祥通常需要5天时间,可是由于先前搞研发时冻坏了腰椎,加之他现在年已59岁,何宏祥常常会感到力不从心,“同样花费5天的时间,工厂能够轻松地装配出两台机器人,可我就算马不停蹄地工作,却只能装配出一台。”
深感单凭自己的力量难以持续下去的何宏祥,日夜渴盼着能够找到有意向批量生产刀削面机器人的厂商进行合作。目前,他正在为之四处奔走着,“我希望自己所研发的刀削面机器人,不仅能够为大同当地的刀削面馆所服务,未来还能够在全国各地的刀削面馆中看到它的身影,为我国博大精深的面食文化的传播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见习记者 宫雪 文/图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