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印满墙面的楼道小广告。
小铲子、钢丝球、汽油、喷灯、高压清洗机……
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无论是车站、公厕、小区墙面、地面还是电线杆,买卖枪支、包小姐、办假证、求租、家教、卖药、开锁等小广告随处可见。这些小广告有大有小,有贴的,有喷涂的,因数量众多,清理困难,清理一批又“生”一批,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城市牛皮癣”。针对这些烦人的“牛皮癣”,今年10月25日,太原市数字化城乡管理指挥中心联合太原市城乡清洁领导办公室,启动了名为“秋风行动”的专项整治工作,截至11月30日,共处置小广告问题8万余件。但是,12月6日至10日,记者在街头走访调查过程中发现,非法小广告又开始占领大街小巷了……
1.“小广告突击队”屡败屡战
12月6日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太原市万柏林区西矿街,万柏林区环卫局“小广告突击队”负责人郑昧拴正带着突击队员在这里清理小广告。两位环卫工人拿着小铲子和钢丝球,一点一点清理着贴在电线杆上的小广告,另两位环卫工则提着沥青漆,一遍一遍刷着地上用油漆写的小广告。郑昧拴告诉记者,他们和贴小广告的人打的是“持久战”,往往刚清理过的地方马上又被贴上了。他带着记者向西走,没过多久便看到多张不干胶小广告贴在公交站牌的柱子上,郑昧拴用力将小广告抠了下来:“这是我们10分钟前刚刚清理过的地方,又有人贴上了。现在是冬天,不干胶的小广告贴的时间不长还好清理,要是粘死了就得用工具了。”“为了清理小广告,我们几乎想尽了所有办法。”万柏林区环卫局保洁中心主任白建平表示,目前小广告可以分成两个大类,一个是纸质张贴的,一个是笔墨书写的。对于纸质小广告,在春夏秋三季,可以用环卫部门购置的高压清洗车清理,在不能用水的冬季,只能用铲子、钢丝球和研磨机清理。对于书写小广告,环卫工人只能根据小广告所在位置选择合适的油漆、涂料覆盖。在路面上的,一般用沥青漆,墙面上的,根据墙面的颜色使用白色涂料或深灰色的漆覆盖。“我们也尝试过用汽油和喷灯烧灼油漆,可一来不安全,二来效果不好,也就放弃了。”
2.一个区年投入百万余元
今年5月份,万柏林区环卫局通过集中采购,以每台12万元的价格买回了4台高压清洗机,替代已经使用较长时间的两台高压清洗机。新机器的投入使用,提高了纸质小广告的清除效率,可仍然赶不上贴小广告的速度。郑昧拴告诉记者,今年6月份,他和同事在千峰南路用高压水枪清理小广告,从迎泽大街清理到美特好用了不到一个小时,可返回头来再看,小广告又出现在公交站、路灯及人行道上。
白建平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在没有高压清洗机前,他们清理纸质小广告主要是用铲刀和使用钢丝球头的研磨机,一个钢丝球头可以处理45个左右的小广告。以下元商贸城为例,这里的地砖是30cm×30cm的,最多时一块砖上贴着7个小广告,按照一块砖上有3个小广告计算,面积约有1000平方米的广场上就有小广告33000个。按照这个数量,共要使用钢丝球头730多个。高压清洗车一次可以装水1.2吨,靠汽油驱动,装满后一次可清理和平北路全线一次,一天可清理和平北路4次。一桶沥青漆为35元,可覆盖约70条汽油广告,再加上刷子等耗材的使用,还有工人工资,这是一笔非常大的支出。“仅今年一年,我们分局在清理小广告上的投入达到一百万元以上,当然这里面包括4台高压清洗车的费用。”
白建平表示,现在他最担心的是西中环通车后所增加的工作量,不仅作业面积大大增加,仅清除小广告就要再加一台高压清洗车、10名工人,还因为该路段为快速路,工人上去清理危险性太大,机扫又没有办法清理小广告。
3.建议疏堵结合分类治理
作为一名常年和小广告打交道的环卫干部,白建平明确表示,想治理小广告,必须由政府出面,多部门协调配合,疏堵结合才能达到治理的效果。“小广告可以粗略地分为信息类和违法类两大部分。信息类一般分为常年有的银行、药店、房地产商的促销、广告等,集中在七八月份求租、家教等,集中在各个居民楼的收房、家政、开锁等;违法类一般以诈骗、买卖枪支、包小姐、办假证、收驾驶证分的居多。”白建平表示,所谓的疏,就是建议政府在居民小区、商场超市、公交站点等人流密集的地方设置公共广告栏,供有信息发布需求的人使用,由环卫部门一个星期或半个月集中清理一次,既保证了市民的需求,又维护了市容市貌。“说到堵,就是希望电信部门能采取停机的办法,将违法张贴小广告上写的电话停机,让他收不到任何电话消息,他白弄了自然就不会再贴小广告了。”白建平说,现在太原市有数字化城乡管理指挥中心,只要将环卫工人的手机和指挥中心相连接,就可以及时将拍到的小广告上报,再通过部门协调,将上面所写的联系方式停机,就可以起到堵的作用。“比如,政府出台规定,同一个电话号码在小广告上出现30次或50次,即可将其停机1个月,他要是换了电话必然还要发小广告,那再让环卫工人拍到30次,这个号码也停用了,几次下来他没有效果自然就不会再发小广告了。”
本报记者 赵全磊/文 见习记者 何光晖/图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