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面时,记者请丁乐乐吃饭
丁乐乐留言簿里的内容
宣传环保、弘扬武术、宣传奥运、呼吁动物保护……每年,记者几乎都会采访一到两位这样的背包客,大背包、相机、帐篷、防潮垫、衣服等几乎是他们的标配。12月1日,记者见到重庆奉节小伙儿丁乐乐(化名)时,他像其他背包客一样,带着这些基本的家当游走全国。
背包客的身上,都有一种执着的精神,丁乐乐也是如此。但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丁乐乐让记者有种“大开眼界”的感觉。
【“大开眼界”之1】
饭点约见,不肯吃面,要吃米还要吃肉
12月1日下午,丁乐乐给本报热线打来电话,说他是个背包客,用两年多的时间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希望记者能报道一下。
当日18时许,记者联系丁乐乐,和他约好2日10时在五一广场见面。
2日9时30分许,丁乐乐给记者打来电话,说他现在晋祠,等他回来再面谈。
12时33分,记者刚吃完午饭,就接到丁乐乐打来的电话,说已经到了火车站,想与记者见一面。
13时许,记者赶到约好的地方。过了好一会儿,一头长发、戴着帽子的丁乐乐才出现在记者面前。他身穿一件大花棉衣、牛仔裤,脚上是一双运动鞋,斜挎着一个长长的布包,胸前挂着一台相机。
出于礼貌,记者问他是否吃过午饭,他低着头说没有。记者带他进了火车站附近一家面食店,他说想吃米饭和菜。这家面食店有各种米饭套餐,看着菜单,他说吃点肉吧,点了份扣肉套餐。这里是点单时结账,见丁乐乐没有结账的意思,记者掏出了钱包。
米饭上桌了,丁乐乐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一碗米不够吃,又要了一碗。
【“大开眼界”之2】
从晋祠坐公交车到火车站,他说用了半个小时
吃完饭,记者问丁乐乐,觉得晋祠怎么样,他说只在外面转了转,门票太贵,没进去。
怎么去的晋祠?丁乐乐说,搭顺风车去的。几点到的晋祠,丁乐乐一会儿说8点,一会儿说9点,一会儿又说9点半。问他怎么到火车站的,他说坐公交车到的。问他几点坐上公交车,坐了多长时间,他说12点坐上的,有半个小时就到了火车站。
从晋祠到火车站,坐公交车到底需要多长时间?记者咨询了太原市公交客服中心的工作人员。对方说,从晋祠到火车站,正常情况车程是1小时零10分钟,如果在上下班高峰期,通常要用到一个半小时。
【“大开眼界”之3】
景点门票不值得掏,常会逃票
火车站附近的这家饭店人来人往,看见记者采访丁乐乐,一名中年男子凑了过来。他说自己是湖北人,来太原出差,吃完饭准备坐火车回湖北。得知丁乐乐是名穷游的背包客,这名中年男子瞪大眼睛:“不工作哪来的钱,没有钱去哪儿旅游了?没有钱你吃什么?没有钱住在哪?没有钱怎么进景点?平遥有十几个景点,每个景点都得买票,没有票怎么进?”中年男子提出一大堆问题,但丁乐乐看着记者,摆摆手说:“他不懂,他不理解,我不想和他说。”
中年男子离开后,丁乐乐说,他不是在旅游而是在旅行。流浪是一种生活,背包客是一种生活,工作也是一种生活,如何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是个人的问题。“有些门票觉得掏得值就掏,觉得不值就不掏。我在云南逃了好多景点的门票。”丁乐乐说,逃票的方法除了翻墙、走小道,就是跟着人群混。“我的这种生活方式在别人眼里是不正常的,可别人的生活方式在我的眼里也是不正常的。”
【“大开眼界”之4】
留言簿里珍惜亲情的建议,他现在不会去做
丁乐乐的两本留言簿里记满了各种留言,有人祝愿他在旅途中找寻到人生新的意义,有人说会默默支持他,有人祝他一路顺风,也有人劝他停下一段时间,珍惜与父母的亲情,不要光顾及自己的感受,也要照顾下父母的感受。
留言簿里有这样一段话:“怀揣梦想的人都是可贵的,但是人是社会人,责任是人最基础的装备。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故事,我相信你也有特别的故事,但是我对你的祝福,是希望你可以回家。”
对于留言簿上的这类建议,丁乐乐说,他能接受,但现在不会去做。他说自己想要的是一种很快乐、自由自在、简单的生活,每天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不需要考虑太多。“我暂时不会停下来,下一站会去北京、东北三省走走。”
【“大开眼界”之5】
轿车司机让他感觉到温暖,但他不记得对方的名字
问及一路走来,有什么感动他的事,丁乐乐没有马上回答,而是陷入了深思。记者追问是否因为感动太多而不知怎么回答,他才说,2011年3月的一天夜里,他走在重庆到贵州的路上,拦了很多车都没拦住,直到一辆黑色的轿车停在他的身边,司机师傅帮他把背包放进后备厢,他坐上副驾驶后,司机帮他系上安全带,这件小事让他很温暖。问及司机的姓名、轿车车型时,丁乐乐说,他忘记了。“你在路上两年多时间,遇到了好多朋友,手机通讯录里是不是记着不少帮助过你的电话。”记者问。丁乐乐说,他的手机坏过一次,里面并没有很多人的联系方式。
○未来打算
很享受穷游 暂时没有停下的打算
丁乐乐27岁,2010年,他从重庆某学院毕业后,先后做过咖啡厅服务员、文案策划、影视后期制作等工作,最短的只干了一周,最长的也就半年。
工作了一段时间,丁乐乐感觉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他觉得迷茫,没有目标。直到看到“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这句话后,就决定换一种生活方式。2011年2月,他背上背包离开家乡,选择做一名背包客,外出旅行。
旅行两年多,丁乐乐说,他去过贵州、湖南、云南、西藏、青海、甘肃、新疆、陕西、山西、天津等地。走过大半个中国,看过不一样的风景,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丁乐乐是否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他说,旅行两年,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洗涤,他很享受这个过程,他会继续走下去,暂时没有停下来的打算。
○记者手记
与其让人“大开眼界”,不如让人刮目相看
丁乐乐说他的穷游是在父母的反对声中开始的。他不在乎,更不在乎他人的眼光,他只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
他说父母现在已经不再反对了,什么都不说,这是父母无奈的包容。
其实,对于像丁乐乐这样的人,家人除了无奈的包容外,更应该与他多沟通,多交流,多给他一些关爱,让他感悟到真正的自由是什么。虽然这个社会现在越来越宽容,人们也越来越能接受各种另类的人,不再苛责他们回归正统,甚至,很多人还会给他们帮助,但是在他们的身上,投射出的对自由的向往又是什么样的呢?
人不仅仅属于自己,所以,很多人都梦想着无所牵挂地行走,但最终还是选择回归传统的生活。
在这里,想对像丁乐乐一样的人说一声:踏上旅途的同时,不要忘了背后父母的目光,不要忘了自己身上还背负着希冀、义务和责任。而且,每走一步路,每做一件事,与其让人“大开眼界”,不如让人刮目相看。
本版采写 本报记者 杨洲芬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