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顾客来宋昭的报刊亭买报纸
■为了城市的整体发展,太原市决定将报刊亭撤离各城区主干道,诸多业主积极配合,迅速执行。■本报记者寻找他们的足迹,记录一个城市的变化,与此同时,也记录了——
12月3日的太原,夜幕降临得早,越是到了下班的时间,人愈发多起来了,来份《参考消息》,买本《巴啦啦小魔仙》,省城赛格数码港对面的报刊亭要下班有些艰难呀!熟练地从窗口里递出报纸、杂志,业主宋昭又感觉到了被需要的幸福。断断续续忙活了一个多小时,必须得关门了。宋昭锁上门,扭头看了一眼路灯下的报刊亭,心里充满不舍,这里有她十几年的回忆,也有与周围百姓的温情。她由衷地希望明天会更好,这个城市会更好。
2013年7月开始,太原市273个报刊亭接到上级通知,为了保持主干道干净、整洁,报刊亭要陆续退离各城区主干道。这是为了一个城市的明天,各报刊亭积极配合,迅速执行。本报记者寻找他们的足迹,记录一个城市的变化,与此同时,也记录了很多难忘和留恋,温暖与感动。
【寻找报刊亭】镜头1
宋昭:365天无休的“多功能平台”
前些天,宋昭接到报刊亭要退至小街巷的通知。没等多长时间,她很快开始处理报纸和杂志,尽管东西越来越少,但没有丝毫的漫不经心,动作熟练又敏捷。亭子仍然擦得亮堂堂的,乐观是她最有魅力的特质。也许就是因为这一点,她的报刊亭才人气十足,一个小亭子成了附近居民的落脚点和情感寄托。收拾好一切,宋昭决定干一天就得有一天的样子。
通过小窗口积累“客户”
12月3日8时30分,和往常一样,宋昭把报亭收拾妥当,开始坐在了窄窄的窗口前。
她把小窗口的玻璃擦得格外亮,简直到了苍蝇都能打滑的程度,宋昭说,“这样方便和买报纸的人交流,没有距离感。”
刚坐下,就有个背着一捆方向盘套子的小伙子过来买报刊,“大姐,给我来本《时事资料手册》。”宋昭很抱歉:“今天没有,明天再过来吧!”对方把钱递给宋昭,大声说:“我给你留下我的手机号,到了发个短信告我一下。”宋昭将钱推回去,在电话本上记下对方的手机号和预订的刊物。宋昭告诉记者,她的“客户”就是这么一点一点通过这个窗口积累起来的。
自制地图,为大家指路
坐在报刊亭里,记者和宋昭一起低头给市民拿报,再低头找钱,每卖出一份报纸杂志都要重复这样的动作。顾客不多时,记者被亭壁上的一张自制地图吸引了,上面很工整地画着南内环街和平阳路的交叉口,位置显示的正是宋昭的报刊亭,地图里画着安全岛,标着附近所有的公交车站牌位置,旁边还写着4路、52路、606路等途经的公交车,地图右下方还补充了所有公交车的起止站,笔迹很新。
记者问宋昭地图的由来,她有点不好意思地笑,“让你笑话啦,这是我自己先画了个草图,托一个老顾客给我画的,人家的字写得好。”宋昭说,自己的报亭处在十字路口的角上,经常有人过来问路,打听怎么坐公交车,久而久之,为外地人提供乘坐公交路线的建议就成了宋昭的另外一个“义务”。“问路的可多了,大部分是外地人,我得给人家答复准确了呀,而且,这个地图还得不断更新,前段时间太原修路,很多公交车调整了线路,我的地图也得跟着变!”
小凳子小垫子小温暖
宋昭的报刊亭有一种说不出的魅力,采访她的时候,有人过来给她打杯水,也有人买完报纸顺便聊聊自家的事儿。报亭有那么些时刻不像个报亭。同样让人感觉不简单的还有角落里的几个小凳子。“卖报纸为什么还准备这么多小凳子?”“哎呀,现在天气冷了,暖和的时候,我门口老头老太太可多了,他们喜欢坐在这里晒太阳,然后和我聊家常。”宋昭爱说也爱“瞎操心”,看见老人年纪大了,总想让他们方便一些,就从家里带了几个小凳子,天气凉了,她就自己做了些坐垫子,“年纪大了,腰疼腿疼,坐在凳子上冰凉,我做这个一点不费事,里面塞上海绵,外头套个丝光棉的手提袋子,扎几针就好了!”
宋昭的细心,大家都记在心里。她的报亭夏天不管多晚关门,门口总有人陪着她聊天,偶尔头疼脑热的时候,也有人递给她几袋冲剂几片药,给的时候还说自己是顺便拿过来的。
接到搬离的通知后,宋昭把这些还带着“温度”的坐垫都送给了“老邻居”。
365天都不休息
快到中午,一位清洁工大娘拎着塑料餐盒拉开报亭的门,宋昭拉出一个凳子让大娘坐下,大娘打开餐盒吃起午饭,随手递给宋昭一双筷子。记者有些好奇,“大娘,报亭这么冷,怎么不去跟前的肯德基里面吃呀?”“我愿意来这儿,咱不是去肯德基的人。”“那要是宋大姐放假了您咋办呀?”“她和我们一样,一年都没个休息的时间,过年也一样。”
原来,宋昭的报刊亭一年365天都开着,全年无休。“你看《参考消息》365天天都有,我要是休息了,你让老汉们从哪里买报纸了?我不愿意歇下,就怕人们买不上报纸,反正只要我的门开着,就有人买。”她这样说。宋昭一年365天都是两顿饭,早晨出门前一顿,晚上下了班一顿。夏天,她早晨六点就开门晚上11点关门,冬天最晚开门也是早晨8点左右,这种开关门节奏,让她练就了中午不怕饿的本事。“我习惯啦,这么多年,夏天吃上喝上要出汗,冬天要上厕所,我干脆就尽量不吃。再一个,有时候我也舍不得花那个钱,外面买饭顶上我家一天的菜钱啦!”
小空间里的多功能
“阿姨,把你的手机给我用上一下吧,我给我妈打个电话!”一个清脆的声音打断了记者和宋昭的对话,宋昭从抽屉里拿出手机递给窗外的小男孩叮嘱道:“别走远啊!”宋昭说,像这种打个电话借个笔的事情多得是,她的报刊亭开发了很多“功能”。
宋昭翻开一个破破烂烂的笔记本说,“你看,这上面全是到我这儿让我帮忙捎书的。”上面有密密麻麻的字迹,写着电话,写着对方要的书名,“其实我也不卖书,但是老顾客们提出来了,咱就帮忙嘛。”话音刚落,送报纸的人来了,递给宋昭一本书,宋昭特意把书摆到玻璃窗上对记者说,“这是财大北校一个老师要的书,我给她发个信息。学生们老师们老来我这儿,有时候买的好吃的还给我放点儿,听说报亭要搬走,就问‘你搬到哪儿去呀,我们去给你捧场!’”
说话时,一位保安师傅往门缝儿里看,宋昭介绍说,“这是老马,我们认识多少年了,他原来是扫大街的,冬天下雪的时候一个人扫不过来,我就把我这块的全包了,帮他一起扫得干干净净。”后来,老马去附近的小区当了一名保安,他仍然会每天过来问问宋昭吃了饭没有,老马说话有点秃噜,总爱摇着头笑。
结束采访时,宋昭的鼻子不时吸溜着,因为报亭里太冷了,但这一个个来买报来串门的人和宋昭明朗的语调让这个小小的报亭里、小小的屋檐下充满着不一样的温暖。记者离开时,宋昭一边顺手拿抹布抚去报纸上的尘土,一边对记者说,“只要干一天,就得像个样子!”
【寻找报刊亭】镜头2
高艮荣:经营报刊亭像上了一次大学
其实和宋昭有相似感触的不止一个人。
11月28日,报刊亭撤掉有些日子了,高艮荣还会接到老客户的电话,要这个书,要那个杂志。家里有存的就从家里拿,家里没有的,他就打发媳妇儿去进,进下了专程给客户送过去,没什么利润,为的是三年里培养起来的信誉和感情。
和宋昭一样,他同样希望城市的明天会更好。
5个小时从守了3年的地方撤离
搬离长风街沃尔玛停车场的报刊亭是7月7日,他记得很清楚,“当时我是第一批,要求的时间也紧,中午11点接到通知,下午4点以前就要搬离”。搬离的时候,几百斤的杂志让他张罗不过来,附近物业的几个保安都过来帮忙,还连声问:“啥时候你再回来呀?这块儿地方我们给你留着。”高艮荣笑着回答,“行!”
搬进沃尔玛东侧的寇庄西路后,高艮荣发现有点影响过往的车辆和行人,“巷子本来就不宽,我的亭子也有两米,影响到周围的人了”,他决定先把亭子拉回家,从其他途径想办法处理积压的2万多元杂志。他的配合和理解发自内心,他的自觉让人刮目相看,尽管他的生意是这一带最火的。
买杂志送报纸和棒棒糖
开始干报刊亭的那一年是2010年,高艮荣33岁,做了几年大车司机,开了几年出租车让他落下了一身的职业病,“当时我肚子疼得就直不起腰来,去医院查出是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胆囊炎,我的螺旋酶杆菌超过了最高值,电脑都没办法检测,下一步就是胃癌。”检查出这样的结果,高艮荣带着沉重的心情辞掉了司机的工作开始自谋职业。干啥呢?为了养胃,他按照医生的要求一天吃七顿饭,什么样的工作能满足这样的要求?老乡给出了个主意——卖报刊。
把报刊亭推到沃尔玛停车场的那一天,高艮荣还不知道这个原本就是想找个饭碗的小房子会给他带来其他的巨大收获。
高艮荣的报刊亭,称得上“非常全面”,报纸有40多种,杂志有两百多种,这么多的货,能摆在3平方米的报刊亭里就是个技术活儿。“我的屋檐上,角落里,每一个地方都没有空隙,所有的空间都被杂志和报纸填满了,每一摞都码得齐齐的。”如果说别人是根据市场选择销售的类别,高艮荣则属于那种靠能力开辟阅读市场的人。
沃尔玛超市、和信摩尔、百盛二部等商场给高艮荣提供了天然的客流量。但怎么抓住这些顾客,高艮荣动了脑筋。“在我这里大人买杂志满10元钱,我就送一份报纸,小孩子买刊物够5元钱,我就送一个棒棒糖,只要不让我赔本,顾客有时要求搭个什么报纸我都满足。”仿佛挣得少了,但从长远说,高艮荣觉得自己赚了。“报纸利润相对低一点,那我就损失一点,可是这样的销售方式让周围的老百姓记住你了,他们以后还会来照顾你,这是一本长远的账。”正如高艮荣预料的那样,他的销量在第二年的时候翻了一番。
两部公话服务无数老人小孩
改行前,高艮荣是个出租车司机,太原的大街小巷都跑遍了,做了报刊这一行,他的老经验得到了发挥。“人很有趣,要问个路,打听个地方,都不选行人,就爱问这固定的门面房,来我这里问路的,最少的时候每天也不下50个。”有的是打听街道,有的直接询问小区,还有的拿着纸条找过来,高艮荣的司机经验发挥了大作用,后来他干脆进了一些地图为问路的人服务,也是这种高频率交谈让高艮荣的普通话说得越来越好。
报刊亭常常也是个提供综合服务的地方,在这里呆久了,顾客的要求会促使高艮荣把自己的亭子充实起来,“经常有人过来想打个电话啥的,后来我就安了两部公话,为大家服务。”要说为大家服务,这可真不是一句空话,在高艮荣的报刊亭里打电话,只要是老人和小孩,如果没有零钱,一概不要钱。“我记得有一次,有个小孩儿给大人打了电话身上没有钱,说完了让她妈妈送过来,我说不用,不收你钱,你打完快去找你妈吧!”高艮荣看着小男孩儿挂了电话,赶快把孩子“撵”走,“让他早点回家么!”让他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天小男孩领着妈妈找过来了,非要把电话费交给他,高艮荣连忙推辞。看着高艮荣的实诚劲儿,小男孩儿和妈妈只好离开了。其实,他们没“走远”:自那以后,这家人的报刊读物就都找高艮荣买了。
来高艮荣这里打电话的还常常有本地、外地的一些老人,高艮荣没想过要把他们发展为自己的固定客户,他是真心想为老人们提供一点服务,哪怕是白打个几毛钱的电话。“医院当时说我可能发展成胃癌的时候,我的压力就很大,但我一边调养一边和周围的人打交道,自己心情也好了,对周围的一切都很感恩,很珍惜,好像一下子活明白了!”高艮荣说,但他常常被老人们形容成“报刊亭里的好后生”,他觉得自己有价值,为这个不是自己家乡的城市做点儿看不见的贡献。
在报刊亭里我好像上了大学
高艮荣说话,给人一种文质彬彬的感觉,时不时有些成语和新鲜网络语言。谈报刊亭的搬离、谈自己的服务理念,总有些让人意想不到的高度。其实他是从临县一个小山村里走出来的,初中没上多久就辍学了,在社会上闯荡多年。“我们这些人算是社会的底层,过去跑出租就想着能多挣几个钱,养家糊口。”经营了报刊亭,高艮荣开始有充足的时间从报纸杂志里了解社会了解国家大事。财经、时政是他喜欢阅读的种类,“就是看这些的时候,心里突然明白了,不管网络多么发达,你看电视、电脑时是找不到阅读的那种感觉的。”高艮荣想表达纸张上那些字迹的力量,也想表达一群人对阅读的钟爱。
高艮荣的热爱学习也让他在生活中发挥了作用,“有一次我们邻居一个高中生写一篇文章,有些资料要上网查,我说你不用查,我就知道,那些东西我都能背出来写出来。”事实,也的确如此。
认识高艮荣的人,都说他在经营报刊亭之后变了,不急躁了,也变得有文化了。“有一次,晚上9点,我路过他的亭子,本来想去聊两句,可是看见他拉着灯在里面看书,就没打扰他。”高艮荣的一个朋友告诉记者。问及报刊亭对这个36岁的异乡男人意味着什么,他沉思了几秒说:“我觉得它像个大学,书报里有知识有文化,这几年让我觉得我好像在这里上了大学,我感觉我学到了东西。”
○本地扫描
12年发展 报刊亭已是综合便民服务台
2001年7月,第一个报刊亭出现在太原市街头。12年来,最高时共有273个报刊亭分布在大街小巷,为400多万龙城百姓,以及这个城市里的流动人口提供报刊销售、问路指南等综合服务。12年来,诸多报刊亭不仅成为这个城市文化产品的消费平台,也成为诸多老百姓的情感寄托。
回顾12年来报刊亭的发展,太原市晋阳书报刊服务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最难忘的就是成立之初的火热场景,“当时反响特别大,老百姓呼声特别高,很多人想经营报刊亭,但我们主要照顾的是下岗职工、军嫂、残疾人,当时报刊的销售也很好,最好的一天,一个亭子光报纸就能卖到两三百份。”
从2010年开始,报刊销售开始下滑,“电子、网络等快速发展,报刊的总量呈现下滑趋势,但依然有经营者不愿放弃,他们都有很深的情感在里面。”
是市场萎缩了,还是报刊亭的经营太单一?山西晋万家报刊发行有限责任公司一位负责人有自己的想法,“我们要求经营者要提高服务意识,报刊亭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综合便民服务台了,只要经营者不放弃,就说明市场有需要。”为了更好地服务大众,2010年,晋万家报刊发行有限责任公司斥资150万元全部更换了新的售报车,车前售报,车后增加设立了党报阅报栏,张贴《山西日报》等党报,展示党报形象,传播先进文化。
据《人民日报》报道,从2008年到2012年间,全国仅邮政报刊亭就被拆了10000多个,“影响市容”“都看电脑没人看报纸”成为拆除原因。太原的报刊亭虽然仍在经营,但人员变动很大,根据晋阳、晋万家两家太原市场主要报刊服务公司的数据,十几年间,有四成经营者坚守,六成则更换主人。截至目前,太原还有不到80家报刊亭在坚持。
尽管报亭数易主人,但很多经营者仍然对市场有信心,“我们这里有的都发展为家族式经营了,亲戚介绍亲戚干这个,还有五六个大学生女承父业了。”晋万家报刊发行有限责任公司的负责人表示。
12月4日下午,记者在太原市街头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二十多位市民进行了随机采访,有三成市民提到书报亭消失对他们买杂志、打电话、破零钱、买水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四成的市民觉得报刊亭的存在对自己的生活影响不大,报纸杂志公司和家里都会订,但如果可以选择,还是觉得保留的好;剩余三成的人则明确表示报刊亭是自己文化产品消费的主要来源。
○外埠声音
城市重要的文化景观和交流平台
2012年4月,河南省郑州市开始“拆除报刊亭”的城市整改活动,郑州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报刊亭的省会城市。整改活动启动的同时,郑州也推行了报刊亭“退路进店”的引导机制,然而,退路进店后,郑州的报刊销量下降了80%。到今天为止,郑州的报刊亭发展如何?记者电话采访了河南报刊界一位资深人士,听他讲述郑州报刊亭的那些事儿,也探讨报刊亭的未来发展。
报刊亭是一个文化符号、文化景观
接到记者采访时,这位在河南报刊界呆了20多年的资深媒体人表现出极大的惋惜,“报刊亭是什么,象征着什么?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文化符号,全国来看,不同的城市不同的设计,它跟当地的地方特色、地方文化是结合起来的,它随着城市的成长而存在。”这位资深媒体人认为,报刊亭是一种文化符号,彰显着一个城市的文化氛围。
谈及郑州报刊亭拆掉以后推出的“退路进店”模式,这位媒体人这样总结,“进店对于老百姓来说是不方便的也是不经济的,超市不买账,群众不买账,经营者不买账,报界不买账”,几方不买账宣告了“退路进店”模式的失败。
报刊亭是一种生活方式、交流平台
郑州退路进店模式实施以后,市场以“收效甚微”为这一举措奉上了实验答案。随后,郑州市又尝试性地在社区设立了一些报刊亭,摸索新的发展经验。“但是运营不算好。”这位资深媒体人这样感叹“郑州经验”。“我去过巴黎、伦敦、东京,这些发达城市都有书报亭。外观不好,可以重新设计,与城市的气质相符合,从业人员服务意识不强,可以引导提升,加强管理。”这位资深媒体人表示。“报刊亭是大家舆论文化的交流,它是一种文化景观,一种生活方式,它为人民服务,是一个城市市民和刚来这个城市的人的一个信息导航,它是重要的交流平台。”这位媒体人说,现在的城市都是高楼大厦,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用新媒体开展社交,新媒体也不可能取代面对面的交流,正是这样的交流平台,让人在高耸的大楼里找到温暖,而不是冰冷的城市和永远的隔阂。
本报记者 郝宏 实习生 马彩丽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