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痴心酿酒老赵工杏花村里献一生(图)

发改委官员:资源型城市是否考核GDP或要根据规划

时间: 2013年12月06日03:26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赵迎路生前照片


中国黄金杯·2013“感动山西”候选人系列报道之赵迎路


借问“酒痴”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在山西杏花村,曾经有这样一位老人,痴迷于汾酒的传统酿造工艺,穷尽一生,只为了解开一个个流传千年的汾酒密码,并在传承工艺的基础上实现技术创新。


为了这个梦想,老人把自己“泡”在一坛坛的酒缸中,与酒对话,与酒相伴……


这位长者,就是被汾酒人尊称为“老赵工”的赵迎路。2013年4月16日,为汾酒呕心沥血一辈子的“老赵工”恋恋不舍地闭上了眼睛,生命定格在77岁。在他的身后,两册厚厚的《赵迎路文选》,是“老赵工”对汾酒难以割舍的牵挂。


一朝“跌进”汾酒缸,49年没出来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赵迎路与汾酒结缘。


1962年,从河北轻工业学院毕业的赵迎路,只身一人从河北老家来到山西,被分配到长治食品厂工作。当时的山西汾酒厂正跌入发展的低谷期,为了重振“汾酒”品牌,1964年,国家轻工业部牵头成立了“总结提高汾酒生产经验试点工作组”(简称“汾酒试点”),就这样,赵迎路走进了杏花村,主攻汾酒酒醅发酵等工艺。


在与汾酒接触的日日夜夜中,奇异独特的汾酒酿造技术让赵迎路为之痴迷。设法解开一个个汾酒酿造的密码,使得汾酒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实现技术创新的想法,在他的心中悄然升腾。


1965年5月,“汾酒试点”结束后,赵迎路婉拒了山西省食品研究所主动抛来的“橄榄枝”,选择了留在杏花村,这一待就是48年。


1976年,赵迎路精湛的酿酒技艺赢得了酒业界的认可和推崇,命运再次把他推到十字路口,河北两家酒厂慕名赶来,争着要他。跟他从河北老家来汾酒厂工作的妻子乔敬芬,也想趁孩子们小,全家搬回老家。然而,赵迎路愧疚地劝妻子:“咱还是安心留下吧,汾酒是我的命根子……”


赵迎路生前说,他一辈子只干了两件事:一是破解汾酒传统酿造工艺的奥秘,二是让这一千年佳酿的酿造技法在传承中得以创新,变得更加优质高产。


为了获取最真实的生产数据,赵迎路深入酒班一线,大学生甘做小学徒,拜优质高产的王仓师傅为师,学拉车、学和糁……为了得到一个数据,他睡在发酵室记录全天的温度变化,一住就是两三个月。


赵迎路的钻研劲儿感动了王仓师傅,他把自己耗数十年心血记录的十几本数字材料交给了这个年轻人,并叮嘱他,“把汾酒优质高产经验好好总结一下。”如获至宝的赵迎路在东厂区酒精塔内寻找到了一处废弃的阁楼,几块砖头、一张木板,就搭起了一个简易的“研究室”。从此,赵迎路便开始了夜以继日的研究。


付出总有回报。赵迎路终于从王仓师傅的技法中,提炼总结出了“三高四准两过硬”的汾酒酿造操作法,第一次把酒工的实际操作经验,上升到科学理论的高度。直到今天,汾酒仍然沿用他总结的操作法,2006年6月,汾酒的传统酿造工艺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汾酒痴,为汾酒狂


在汾酒厂,总有一个衣衫不整、胡子拉碴的人匆匆走过厂区,有时候扣子都扣错了,有时候袜子穿的是白一只黑一只,“他走路特别快、说话特别快,张口闭口就是汾酒的试验。”说起“老赵工”,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韩建书记忆犹新。


为了研究汾酒,赵迎路近乎“癫狂”,时间一长,常被人们在背后称之为“疯子”“傻子”。“说他疯,他也不疯。说他傻,他也不傻,他就是迷了……”在乔敬芬的眼里,老赵就是对科研太痴迷、太钻研了。


为汾酒痴狂的赵迎路,忙起来经常是饥一顿饱一顿,不规律的生活状态让赵迎路的胃落下了病根,被确诊为萎缩性胃炎,后来又患上了脉管炎,一发作起来双腿冰凉,脚掌一着地就像针刺锥扎般疼痛难忍。


1997年夏天,赵迎路主持了多粮工艺酿酒试验。“那段时间正是最热的时候,但业内讲究‘热油房、冷酒房’,老头要求我们凌晨三点开始做酒。”现任西分厂办公室副主任的徐汾军是那次试验的技术骨干,说起赵迎路,他仍然亲切地称之为“老头”。


徐汾军至今都清晰记得,有一天凌晨两点多,他到了试验班后发现老头下巴抖动得非常厉害,好长时间没有打理的发白胡须上,滴着晶莹的汗水。“事后才知道,他每天要跟试验班的八个小组,晚上试验,白天大家回去后,老头还要跟踪试验变化,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方案。长期的体力透支就会出现身体发抖的现象。”但就是这样,在试验期间,赵迎路仍坚持凌晨两点起床,下午四五点才下班回家。一直干了50多天。而那一年,赵迎路已是60岁的花甲老人了。


数十年的潜心钻研,赵迎路获得了无数“第一”:


上世纪70年代,在数学大师华罗庚的影响下,他建立了“三温定一温”的汾酒发酵数学模式,成为汾酒厂应用数学方法研究汾酒工艺的第一人;


上世纪80年代,赵迎路在汾酒厂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标志着这一民族品牌从此迈上了现代化的道路;


赵迎路不仅给汾酒集团创造众多第一,还通过“传帮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他所带出来的大多数成员都成了各个岗位上的技术骨干。


弥留之际,他说最对不起妻子


在赵迎路心中“事业最重”。为了实现心中的汾酒梦,他倾注了一生,却把家人“抛”在了脑后。


1976年的那场洪水,妻子乔敬芬至今难忘。那年夏天,一场暴雨突袭汾阳,在汾酒厂成装车间上班的乔敬芬,虽然惦记着家中70多岁的婆婆和年幼的孩子们,但流水线工作,让她无法离岗,只好安慰自己,“那么大的暴雨,老赵总该回家看看吧?”


好不容易熬到下班,乔敬芬急忙跑回家中,眼前的一幕却让她惊呆了:洪水冲塌了后墙脚,水都没上了灶台,家里遍地泥泞,老人和孩子吓得瑟瑟发抖,而老赵根本没有回来。


直到天黑,赵迎路才匆匆赶回家中,面对家人,他连忙“抚慰”:“没把人冲走就好,曲房试验正在紧要关头,我实在走不开……”


为了汾酒,赵迎路不知疲倦地忙碌着,但无情的病魔却悄悄袭来。2010年春节前夕,疾病缠身的赵迎路被诊断出患上食道癌,被迫放下手头的试验。


赵迎路的最后一个心愿是将自己毕生的研究成果整理成书,全部留给汾酒。为了圆梦,他跟死神竞跑,每次赴京求医,都要带满满的一皮箱原始手稿和业务材料。到了癌症晚期,半躺在床上的赵迎路,仍然颤抖着手演算一个个数据,强打着精神删改一字一句。


2012年12月31日,汇编平生所著180余篇论文、100余万字的《赵迎路文选》正式出版。106天后,赵迎路溘然长逝,就在离开前的几个小时,他还在挣扎着给公司写建议信。


当天上午10时,肢体乏力、浑身浮肿的赵迎路张张嘴,想说什么,却并没有说出来。他用眼神示意老伴儿给他拿过来几页纸,一支笔,用颤颤巍巍的手,像往常一样给公司领导再写一封信,再提一些合理化建议。30余年来,他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给公司领导写信,提出自己的建议——


韩总:第五封私人信件收到了吗?


……


弥留之际,赵迎路努力地张开嘴,乔敬芬俯下身子,只听见他的喉管里发出丝丝微弱的声音,“这辈子,最对不住的……就是老伴儿你,还有咱们的3个孩子。请你原谅我……”


乔敬芬含着泪对老伴儿说,“没事儿,你忙的是正事。”


○记者手记


忠诚汾酒情无限


赵迎路的家在汾酒厂一栋宿舍楼的一层,从老赵工生前的卧室里,远远地就能看到他曾经披星戴月破解汾酒酿造密码的东厂区酒精楼。屋里没有什么陈设,简陋的书架上满是有关酿造的书籍,一本1994年出版的新华字典,静静地躺在书桌上,书皮早就掉了,包着好几层牛皮纸……


老赵工生前是汾酒集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凭借自身过硬的业务素质,他完全可以过得更好一点。这么多年来,也有很多酒企慕名而来,用高薪聘请老赵工,甚至在他病重期间都有企业找上门来,开出月薪一万的条件聘请,但都被老赵工一一拒绝了。“从事科研工作要耐得住寂寞,要甘做十年冷板凳。”这是老赵工生前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身体力行的一句话。


“白发双鬓叹时空,精神留下汝应弘。忠诚汾酒情无限,茫于灵魂再立功。”老赵工生前所作的这首自励诗,道出了一个为梦想奋斗了近半个世纪的老人对汾酒的忠诚和信念。


记者离开时已是晚上八时,东厂区的一个车间里,汩汩的白酒流进酒桶,工人们正在加工酒糟,这里曾经留下过老赵工的身影,记者依稀看到那个身着简朴、须发发白的老头还在延续着他的梦想……


○身边人眼中的ta


“他的一生献给了汾酒,献给了汾酒的科研事业!”


——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杜小威


“老赵工的精神就是始终如一,他的可贵之处在于对汾酒的痴迷,即使是退了休,还要把试验做到家里。”


——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职工余锦泉


“岳父把汾酒看成是自己的孩子,他跟汾酒是一体的,在科研上细致入微,在数据上容不得有丁点的马虎。”


——赵迎路的女婿田自西


○请为您心目中的感动人物投票


中国黄金杯2013“感动山西”十大人物评选正在进行中,请您通过网络、短信、电话为心目中的感动人物投票。


投票时间:11月26日8:00——12月24日18:00


投票方式:


【网络投票】


登录http:/vote.sxrb.com/2013gdsx/index.html,单击您选中的候选人投票框,再点击下方的“投票”按钮,完成投票


【短信投票】


移动、联通用户:编辑A+候选人编号发送到106286862421,如01号候选人,编辑A01发送到106286862421


电信用户:编辑11+候选人编号发送到106286862421,如01号候选人,编辑1101发送到106286862421


资费:每票1元,不含通讯费


【声讯投票】


联通固定电话用户:拨打969008686,按语音提示进行投票


资费:每票1元,不含通讯费


候选人编号:


01高文彬,02段爱平,03冯元元,04阳军,05刘平贵、李继林夫妇,06王在盼和《又见平遥》团队,07赵迎路,08郭文斌,09魏荣珠,10山西兴瑞女子篮球队,11曹玥,12张荣业,13垣曲人民,14侯明华,15刘建红,16左权盲宣队,17张子玉,18张倩云,19解绍亮,20李润生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王小强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