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世君:河南日报评论员
申学山:山西广播电视台总编室副主任
曹瑜:腾讯微博项目组山西区域拓展经理
新闻背景
面对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日趋成熟、新媒体的迅速崛起,曾经风光无限的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强势媒体应该如何应对?是墨守成规、固步自封?还是因时而变、积极创新、走融合发展之路、再铸新的辉煌?11月中旬以来,记者就以上问题,先后约请到河南日报评论员薛世君、山西广播电视台总编室副主任申学山、腾讯微博项目组山西区域拓展经理曹瑜谈自己的看法与认识。他们说的虽都是一家之言,但对我们也不无启示。
A融合发展 大势所趋
记者:两位传统媒体人,有没有感受到寒风扑面?
薛世君:门户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的呼啸而至,以更快的速度、更广的覆盖、更强的互动性,给传统媒体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一点大家有目共睹。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死磕”显然不行,只有深度融合,才能实现转型发展。
申学山:新技术的迅猛发展,让广播电视很快就从新兴媒体跻身为传统媒体了。不过,这个“传统”有“过气”的一面,更有“优势”的一面,叫做“影响力”。长达几十年的培养,受众对于广播电视传播渠道的依赖性仍然存在,这不仅是一种惯性,更是因为在内容生产方面形成的流程化、规范化、专业化等优势,网络媒体难以在短时间内撼动。
薛世君:传播技术在进步,这些技术在报业、广电、通信领域的全方位渗透与应用,使得媒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媒介的融合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受众,不管是报纸、电视、网络还是手机,在目前的传播大环境下都无法独自霸占整个舞台。从相互竞争到相互协调,互相取长补短,已经是大势所趋,无论采取什么形式,最后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各方的利益最大化。而通过媒体融合就可以实现新闻信息的一次采集、整合利用、多次发布、资源共享,使新闻资源最大化利用。
记者:看来,新媒体的状态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却各有不同。
曹瑜:“新媒体”到底是个啥东西?最开始的时候,有人觉得有个带“.com”结尾的网站就是新媒体;后来,又有人觉得有个手机APP才算新媒体。其实,新媒体并非铁板一块,它的内部格局也很复杂。在微博的眼中,那些“.com”的门户们根本算不上新媒体;和微信相比,微博又成了旧势力。所以说,漠视、无动于衷是不可取的,需要深入研究并找到适合自己发展壮大的正确路子。
申学山:广播电视这种基于电子技术方式进行传播的 “传统媒体”仍然具有其技术的相对领先,至少是不算滞后。与网络媒体同样具有实时传播、互动传播的特征。电视机、收音机的普及程度毫不逊色于电脑和手机。广播电视节目的接收方式除了传统的无线接收、有线网络接收以外,也包括了借助手机、车载工具等移动终端的接收,也就是说,互联网对于网络媒体和广电媒体来说具有兼容性。
薛世君:这恰恰说明了媒介融合的过程,也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互相借鉴优点的过程。《广州日报》率先推出的“导读与索引”版就借鉴了网站的首页编排方式,以吸引读者眼球、适应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
B扬长补短 互取优长
记者:说到报纸,其媒介融合之路是不是更为曲折?
薛世君:从实践来看,报纸走上媒介融合之路,首先是从信息的融合开始。《河南日报》早在2004年就推出了大型报网联动专栏《焦点网谈》。这既是报纸的一个定期版面,也是大河网开设的固定板块。一方面正确开展舆论引导,一方面收集、整理其中原生态的群众声音,反映在报纸版面上,为严肃的党报版面增添网络语言特有的活泼性、生动性,形成了报纸、网站、手机终端三大媒体互联互通、互取所长的新型传播形式。这个栏目在2006年的时候,获得了中国新闻奖名专栏一等奖。再比如,《大河报》曾在春节假期停刊期间,组织大河报官方微博、微信、大河·沃3G生活门户、96211热线平台等 “大河报系”新媒体平台,由多路记者、编辑,持续168小时发布滚动式的新闻、服务播报,构成了一份网络版、移动终端版的“大河报”。
曹瑜:这就是把可复制的内容变成不可复制的体验。这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谋求共同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媒体有深度、有权威,新媒体有速度、有人气,彼此之间相互融合才能更好地扬长避短。
申学山:有调查显示,当重大事件发生时,报纸、电视依然是受众信任度最高的媒体。有关统计表明,网络媒体对于新闻事件、社会话题的传播高峰更多出现在电视媒体播出的12小时以后,这实际上也反映出借助网络媒体的传播,正好可以强化广电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自身的影响力优势。
曹瑜:在腾讯微博上,人民日报社、新华社等权威媒体都建立了自己的媒体发布厅,包括《山西日报》在内的许多省级党报、地市报和都市报也建立了微博发布平台,广播电视等都通过微博建立起了反馈互动平台。现在更是出现了微视(8秒视频分享社区),为电视媒体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和互动资料。这些新媒体的应用,扩大了传统媒体的受众面,是对其内容的一种补充和延伸,也是导入其内容的一个入口。
记者:照这样发展下去,媒体的边界岂不是要打破?
薛世君:非常有可能。从不同媒介形态的融合,到传媒集团的整合。一个传媒品牌,既有报纸,也有杂志,还有电视频道,当然还有网站,多种媒体形式实现了内容生产和信息传播的跨界整合。大家都到一个平台上进行信息的采集、发布,会成为一种未来趋势。前不久,上海文新集团和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合并,可以说拉开了这种整合的序幕。在不久的将来,一个省份的报业集团、门户网站、广播电台、电视台合并为一家传媒集团,是非常有可能的。
C把好方向才能登高走远
记者:走好媒介融合之路,把好方向是前提和关键。方向正确了才能登高走远。
申学山:确实如此。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广播电视媒体在强化和网络媒体融合的同时,盲目追求网络媒体式的信息巨大、信息快捷,造成假新闻、低格调等不良内容通过广播电视的渠道传播,严重损害了自身的公信力、美誉度,还对社会舆论产生了负面影响。这显然和广播电视媒体担当的社会责任背道而驰。
记者:不仅是广播电视,对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而言,信息的真实性和舆论导向的正确性不容忽视,新闻传播的严肃性不容扭曲。
曹瑜:赞同。在这条媒介的融合之路上,除了保持各自的优势,最为重要的就是把握方向。只有这样,媒介融合才能专业专注,才会精彩纷呈。
薛世君:内容为王、人才为基、科技为翼。有价值的信息,依然是所有媒体形态的核心产品。对报纸而言,文字、摄影记者向全媒体“全能”记者转型,报业集团向传媒集团转型,才能够扬长避短;在战略选择上持续创新,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有作为,才能有地位。
本报记者 朱慧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