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元(左二)与村干部们在一起
饲养员领上杜波羊做运动
自掏腰包给村里引水筑水库,修围墙,安大门,帮村民养羊致富大家不叫他村支书,都亲切地叫他“根元”李根元说,我没啥爱好,就爱吃我们村的莜面和羊肉
坐落在长城脚下的左云县管家堡乡黑土口村,位于晋蒙交界处。风从内蒙古高原吹来,挟带着黑土,在长城的口子前落脚,村子由此而得名。
11月22日,记者在大同市见到了前来办事的黑土口村党支部书记李根元,他1.67米的个头,今年才45岁,却满头白发。他正高声打着电话:“要重视,马上隔离!”挂断电话后,他说,村里一家养羊户的羊疑似患了传染病,他正是给这户村民打电话。
几分钟后,他又给村里自家的种羊养殖基地的技术员打电话:“胡羊的栓,放完没有?”“赶快放!”同在一起的左云县畜牧局的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给母羊放栓,能让母羊及早发情,好人工授精。
李根元看上去比同龄人老。大多数同龄人只操一家的心,而他要操全村人的心。
从内蒙古引来泉水
2010年春天,在外奔波29年,从一个打工者打拼成一家煤炭企业老板的李根元,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黑土口村,任村党支部书记。他当场向乡亲们表示,叶落归根,他要把他的后半辈子交给黑土口村,让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
一天上午,李根元来到村西一户人家的院子里,一名老年妇女正吃力地摇着辘轳从井里往上打水,水打上来了,混浊不堪,且只有半桶。“大嫂,水为啥这么浑,我打一桶试试。”李根元接过辘轳,把水桶放到井底,提了几下井绳,水桶一直在水面漂,最后,他只打上了半桶混浊的泥水。
黑土口村全村常住人口有80多户,200多口人。李根元回村召开的第一次党员干部会,就是讨论兴修水利的事。党员干部们说,这几年,天旱得厉害,地下水位下降,村北的大口井早已没水,村民院子里的旱井,水一年比一年少,人畜吃水很困难。“由我出资,在村里打机井。”李根元立马表态。几天后,他来到太原,找到省水利厅。专家被李根元的真情打动了,但经过两天的实地勘察,专家下了结论说,黑土口村只有浅层水,深层没水,不适宜打机井。
李根元清楚地记得,距黑土口村8公里的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马头山下的沟里有股泉水,四季水流潺潺,如今还有没有水?他来到了马头山下,沟里的泉水还像当年一样流着,李根元高兴地捧了一捧泉水喝了下去。当天晚上,他又召集党员干部开会,当着大伙的面,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自己要出钱把马头山下的泉水引到黑土口村。
第二天上午一上班,李根元就来到凉城县曹碾乡政府办公室。得知来意后,乡里的领导笑着说:“根元,你真会说话,不就是把内蒙古的水引到你们山西去?引吧,我们放着也没用。”
说干就干,县水利局的技术员请来了。引水、筑水库、村民院里打井,同时进行。了解到残疾村民李润生没钱在院子里打井时,李根元掏出1000元钱借给李润生。
当年秋天,哗哗的泉水流进了村里的水库,令人惊喜的是村民院子的80多眼旱井,水位也上升了。
回村至今,李根元为村子引水、筑水库,已经投资了70多万元。
带领村民养羊致富
黑土口村与内蒙古接壤,土地贫瘠,碰上风调雨顺的年景,种谷子亩产250公斤,种莜麦亩产仅60公斤,庄户人忙活一年,除了口粮也卖不了几个钱。但黑土口村牧坡广阔,适宜发展养羊,村民却苦于没有资金,养羊也缺乏优良品种,形不成规模养殖,小打小闹根本挣不了钱。经过几天思考,一个大胆的设想在李根元的脑海中形成了:他要建立种羊养殖场,为黑土口村民以及全县农民养羊提供服务,引导农民通过养羊富起来。
随后,他在黑土口村北建立了种羊养殖基地,又从上海、山东等地买回了胡羊、杜波、小尾寒羊等品种优良的种羊,还从澳大利亚引进了胚胎移植技术。招聘畜牧兽医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当兽医,从本村招了20多个村民当饲养员,他还让县畜牧局的技术员到基地给饲养员讲课,指导饲养员科学养羊。基地的冯姓兽医告述记者,他们给基地的每一只种羊都建立了饲养档案,何时打耳标、打预防针、放栓、人工授精、包括每只羊每天喂多少料,喂什么料,档案上都记录得清清楚楚。现在基地共有种羊1100只,都很健康。
李根元在个人养种羊的同时,还扶持村民规模养羊。2011年春天,他借给薛存腊等10户村民每户10万元钱,不计利息,让他们养羊致富,现在,这10户村民,少的养羊120只,多的150只,共养羊1400多只,他们靠养羊富了起来。
记者到黑土口村采访那天,见到了村长薛富廉。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说,今天村民薛存腊杀了一只羊,产肉25公斤,每公斤以46元计算,光肉就能卖1150元,皮子和下水能卖150元,两项合计,一只羊当年收入1300元。薛存腊的羊当年产羔80只,以喂成后一只羊卖1000元计算,就是8万元,除去人工、饲料钱2万元,薛存腊一年养羊纯收入6万元。薛村长说,前几年,薛存腊种30亩地,一年收入五六千元,这两年,薛存腊把30亩承包地都种了草玉米,夏秋季节随时割着喂羊,到冬天喂秋天储存下来的草玉米。
去年,李根元送给每户村民两只种羊,共送出160多只。一个养羊的“金点子”,让村里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现在全村养羊达到2500多只。
谁家有困难他就帮谁
李根元常对人说:“咱也是穷苦人出身,乡亲们有困难,咱有能力就得帮他们一把。”
2010年春天,他当支部书记当年,看到五保户李广、李存仍住在破旧的房子里,就自己拿出4万元钱,给这两户五保户盖了4间砖瓦房。11月22日中午,记者来到李广家,他们老两口正坐在炕上听戏,屋内唱戏机热热闹闹地唱着。李广今年78岁,老伴张莲子81岁,记者问:“谁给盖的房?”张莲子回答说:“根元,根元是个好人,他一有空就来看我们老两口”,张莲子说。“这唱戏机也是根元给买的”,李广笑着补充说。
从李广家出来,记者和街上晒太阳的老汉们聊了起来,他们扳着手指头,给记者数着李根元帮乡亲们做的一件件好事:
几年前,村民李科科大儿子娶媳妇时,李根元给找了婚车。
2011年秋天,村民杜志军骑摩托车不慎摔倒,在大同市三医院做开颅手术没钱,李根元得知情况后,马上借给两万元钱,杜志军出院后,逢人便说,是根元救了他的命。
村长薛富廉对记者说:“村民冯三女患病,今天一大早,李根元就打发司机用汽车送到大同市三医院治去了。”
刚回来时,李根元看到乡亲们残破的围墙、陈旧的院门,个人垫资80多万元,为全村村民围起红砖围墙,并更换了红油漆铁皮大门。他还垫资在村中建起了公园和文化广场,并安上了健身器械。
李根元当村支书当年,庄稼上场后,他自己花钱请大同市耍孩剧团,来黑土口村唱戏,乡亲们30年没在村里看过戏了,全村男女老少围着戏台看了一周戏。黑土口村受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影响,每年正月闹红火的时候,秧歌、挠阁、高跷是最壮观的社火。2011年正月,沉寂了30年的黑土口村人又在村文化广场,扭起了秧歌,在喧天的锣鼓声中扭着、闹着,村子传出了一阵阵的欢笑声。
村里人爱看戏、听戏,今年,李根元在市场上看到有卖唱戏机的,一下子买回了80个,给全村每户发了一个。
记者采访中还发现,村里的村民从不称呼李根元为村支书,而是直呼他为“根元”,村民人说,这样叫起来亲切。
○对话
山西晚报:“你今年45岁,人还年轻,又挣了钱,为什么不在外边发展,要回到村里当村支书?”
李根元:“黑土口村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不论在外打工,还是当老板,一直吃村里打的粮食,总觉得村里产的莜面、山药、羊肉好吃。我们村有句顺口溜叫做:‘女婿来了,吃啥饭?蒸莜面,山药蛋,羊肉馅饺子,捣烂蒜’。我出外几十年,心里常想着,村里人招待女婿吃的莜面、山药、羊肉,外地人一定也很喜欢吃,咱回村帮乡亲们把羊养好,把莜麦、山药种好,卖给外地人,村里人一定也能富起来。有了这个想法,我就决定回村。至于为什么要当村支书?我想,当村支书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美好想法。
山西晚报:“为什么自己出钱,给村里的五保户盖房,给全村人代缴电费、修围墙、安大门?”
李根元:“回答你这个问题,我先说两件事:16岁初中毕业,我不在学校念书了,想出外干活赚钱,不知道哪里要人,正在自己没办法的时候,村里一位好心的本家大爷告诉我,公社砖厂要脱坯的工人,他介绍我去那里干活,我一辈子也忘不了这位好心的大爷。再一年开煤窑时,刚进腊月,外地工人就想开工资,提前回家。当时,钱不够,我连夜赶回村里,村里的乡亲们帮我凑够钱,第二天,我给工人们提前开了工资。黑土口村的乡亲们,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了我;我有了钱,怎能不帮乡亲们?”
山西晚报:“个人有什么爱好?”
李根元:“个人谈不上有什么爱好,不抽烟,不打牌,就爱吃个莜面和羊肉”。
采写本报记者 刘俊卿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