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幸福婚姻对“冷暴力”说“不”(图)

时间: 2013年11月25日01:18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有人说,幸福是抽象的,不幸是具体的。在家庭暴力中,家庭“冷暴力”正日益成为破坏婚姻家庭肌体的重要“病毒”。家庭“冷暴力”也因此被称为“都市家庭新杀手”。调查显示,70%以上的家庭都有过或正处于不同程度的冷暴力。


11月25日是第15个“国际消除对妇女的暴力日”。本报记者走进身边出现过或正在遭遇“冷暴力”的家庭,试图通过还原他们的婚姻本质,让更多的人了解、正视“冷暴力”对和谐家庭的破坏。


讲究人的“将就”生活


考虑再三,悠悠还是决定去新西兰总公司锻炼锻炼,她受够了那个二十多年没有欢声笑语的家庭。在离开的前一晚,她给父母各发了一条信息,她告诉父母,自己已经是大人了,二老不必再照顾她的感受,如果父亲和母亲实在不能生活在一起,就选择离婚吧。


短信发出去5分钟后,悠悠收到了两条信息,一条来自母亲:“出去了好好学习、生活,大人的事情不用你操心。另外,你告诉他,我明天送你去机场。”另一条来自父亲:“你还不懂,不许瞎说。爸明天送你去机场。如果你妈要送你,我就开车跟后面。”关掉手机,悠悠眼泪滴滴落下。


悠悠今年27岁,父母在30年前结婚。那时的父母都刚进政府单位工作不久,分在不同科室,但由于工作表现突出,经一位老领导的介绍,两人开始互相了解对方。悠悠的母亲是农村人,很好强,从晋城老家一步步靠实力走进政府单位;而悠悠的父亲则是典型的“大院子弟”,一路顺顺当当进了单位,因为悠悠的爷爷官职很高,他不允许家庭的任何一个成员做出有违常理的事情,必须对外表现得和谐、美满。“他们两个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不同的,我觉得他们的相识就是一个错误。”悠悠说,在她儿时的记忆中,母亲就一直在抱怨父亲只顾玩乐、享受,没有上进心。而父亲只会将母亲的抱怨当作耳旁风,从不会放在心上。悠悠回忆,父母最初是争吵,渐渐开始“武斗”。每到要开战时,母亲都会给她1元钱,让她到街边的小卖铺买糖吃。但不知从哪一天开始,家里再无争执,父母不再说话,有时必须沟通时,都会借助悠悠这个“传声筒”。那时,悠悠每天放学都不想回家,因为家里永远是冷冰冰的,没有对话、没有欢笑。


奇怪的是,每到家庭聚会或父母的同学聚会,悠悠的父母都会假装亲热,而一旦退到人群之后,他们马上放开相互搀挽的手,形同陌生人。


处方:虽然在组建婚姻家庭时,门第观念要不得,但门当户对的选择方式,确实对新组建家庭的稳定性及和谐度有一定帮助。这其中,相同或相似的人生观、价值观,会让两个人有着更多的共同语言和兴趣爱好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两个人在处理问题时,互相尊重对方,多沟通交流,尽可能地寻找到共同的人生信念,才有利于家庭的美满,有利于子女的成长。


见习记者 王倩


成家,就是一道人生“工序”


“在我看来,结婚就是一道必须的工序而已,如果不执行,人生这道程序题难以运行成功;加上了,运行起来顺畅些。”说这句话的人名字叫陈诚(化名),一位女博士,国家电网的工程师。在她的工作、生活里,电脑程序的编写、验证、运行占据了90%的空间,以至于她35岁时才嫁为人妇。


陈诚的丈夫是一位国家级的手球裁判,叫王平(化名)。王平从小喜欢体育,体育可谓是他生活的全部。“人们说,搞体育的就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我虽不这样认为,但在情感这方面,确实缺根筋儿。”王平调侃道。他曾在研究生阶段找过一个女朋友,但由于长期外出到各地打比赛,经营了3个月的爱情之花,还是凋落了。之后,王平再没涉足爱情,始终在体育界里搞事业。直到38岁时,经邻居介绍,他结识了陈诚。


他们在第三次见面时,决定结婚。理由不是双方心仪对方,而是觉得两人年纪都大了,应该结束单身生涯了。婚后,两人相敬如宾,说话很客气。因为工作性质,王平经常要出差参加比赛,陈诚就单独呆在家里,但她经常加班,所以“家”总是空的。他们不会给对方打电话,没有那个习惯。如果两人都在家时,做饭、打扫、洗衣严格分工。而且,即使都在家呆着,他们也很少交流。一个坐在客厅看比赛、一个在房间搞程序。“我们的经济相对独立,除非家里有重大消费项目时,才会各拿出一半的费用。”陈诚说,他们在结婚时订立了一个“家庭发展规划”,比如婚后两年购买一套新住房、婚后三年要孩子……


“生活应当是理性的、有规划的,我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觉得这样挺好。”陈诚身边不少朋友觉得她这样做有点不靠谱,劝她夫妻之间应当多交流,这样感情才能更加亲密、关系更加和谐。但陈诚不想在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上浪费时间,她觉得这样的生活很“安宁”。而且,这样的想法也得到了王平的赞成。


处方:不少遭受家庭“冷暴力”的教师、公务员、外资企业职员等职业女性,配偶也有相当高的社会地位。因工作压力大,夫妻双方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了事业中,这样就容易使夫妻感情冷淡,最终将工作上的压力转移到家庭中,导致夫妻感情危机。所以夫妻间应有意识地缓解工作压力,这样有助于减少家庭冷暴力的发生。


见习记者 王 倩


用“冷暴力”回应“暴脾气”


“我记得大约是在我弟弟结婚以后,父亲就再也没有和母亲说过话。这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冷暴力吧!”11月23日,忻州市的胡女士回忆起自己父亲和母亲之间相处的故事,显得十分平静。


胡女士的父亲今年78岁,是一位老中医,年轻时在一家医院上班,退休后自己开了家私人诊所。“我父亲开诊所给病人开药,总是想着如何为病人省钱,如果遇到经济拮据的患者,父亲还常会给其减免医药费。因此,父亲在十里八乡的口碑非常好。”胡女士说,她父亲是知识分子,是乡亲们眼里的“文化人”,素质很高,但母亲就是位普通农妇,脾气还很不好,两人的性格合不来,年轻时就经常闹别扭。面对母亲的暴脾气,父亲采取的应对方式就是不理睬,实在没办法的时候,父亲会去亲戚家住几天,用父亲的话说,就是想让耳根清静清静。


“以前父亲跟母亲冷战几天后,过一阵子气消了,两人就又说话了,但后来冷战的次数越来越多,持续的时间也越来越久,1995年,我弟弟结婚以后,父亲就再也没有跟母亲说过一句话了。”胡女士说,“母亲其实没有把冷战的事情放在心上,她还是依旧和父亲说话,而且还是会对着父亲大声嚷嚷,但父亲从来不回应。当时父亲已经自己开了诊所,这个诊所是父亲和母亲一起经营的,父亲负责给病人看病,母亲负责财务。在诊所里,如果父亲需要跟母亲交待一些事情时,都是派护士来传话的,他从来不直接跟母亲对话,这种情况就一直持续了很多年。”“记不清是哪一年了,父亲一人去了海南,在海南又开了诊所,生活得也不错,从此就再也没有回来过。”胡女士说,母亲也曾试图劝父亲回来,但都吃了闭门羹,一直到现在,两人渐渐失去联系。婚姻关系依然存在,但已经名存实亡了。


处方:肉体上的创伤可以愈合,心灵上的创伤却不容易愈合。在“冷暴力”处境中的女性,受到伤害的程度与直接的肉体折磨造成的健康问题同样严重。武力造成的结果是明显的身体外伤和家庭裂痕,可以通过法律来解决。而“冷暴力”没有明显可见的证据,很难受到社会和法律的制裁,由于家庭“冷暴力”具有反复性、隐藏性的特点,即使当事人将“施暴者”告上法庭,案件也无法得到处理。深受“冷暴力”之苦的当事人,心理上和精神上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双方应该互相检讨自己在为人处事方面的不足,互相谅解对方,减少“冷暴力”对家庭成员的伤害。


见习记者 王伟婷


好好交流好好相爱


刘晓丽,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妇女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11月23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表示,一般情况下,家庭“冷暴力”大多出现在知识分子家庭。由于本身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知识分子夫妻经常采用这种更 “高级”的暴力方式。在家庭矛盾爆发时,夫妻双方选择“冷暴力”,企图以无声对抗有声,用沉默表示不满,事实上,这样的选择是于事无补的。交流,可以说是夫妻生活永恒的话题,也是家庭生活的精髓。夫妻之间若没有语言交流,就像两个凑巧站在一个电梯里的陌生人一样,分手是必然的。


在“冷暴力”处境中的男女,身心都会受到伤害,尤其是女性。俗话说,语言是打开心灵的钥匙,面对矛盾必须正视它,回避是没有出路的,当矛盾积累到一定量时会发生质的变化,“冷暴力”就像埋藏在夫妻身边的一颗“定时炸弹”,如果不随时发现及时排除,很有可能引爆,后果将不堪设想。


另外,由于冷暴力使受暴的一方失去了家庭的温暖和亲人的关怀,很容易发生婚外情,这是施暴方不希望看到的。所以夫妻间化解矛盾的最好办法就是沟通,冷落、漠视对方、性惩罚等各种精神虐待都是不可取的。


“在西方,夫妻一般会接受‘婚姻治疗辅导中心’的辅导。在我国,类似的机构很少。即使不去接受心理治疗,双方也应敞开心扉,加强沟通和交流,解开心结,让‘冷暴力’不再害人害己。另外,‘被施暴者’也要破除‘家丑不可外扬’、‘委曲求全’的陈腐观念,一旦认定与对方和好无望,实在无法再持续下去的话,就要勇敢做出决定。与其维持一个没有亲情、没有爱的家庭空壳,倒不如把自己解放出来,重新寻找自己的幸福。”刘晓丽最后说。


本报记者 文秀为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