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艳庆在码放刚收获的玉米穗。
徐艳庆在田间用电动喷雾器喷药治虫。
襄汾县永固村徐艳庆是方圆有名的种粮大户。他和老伴种着200亩河滩地,种粮9年“九连增”,同时,徐艳庆还精心培育小麦良种,每年可供农民播种5000亩小麦——
渐寒的天气伴着呼呼的冷风吹着,但忙着拾掇新玉米的徐艳庆内心却格外温暖,因为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走进徐艳庆家的院子里,他和老伴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老伴拿着耙子耙着晒好的玉米粒,徐艳庆正在码放暂时不准备脱粒的玉米穗。问起今年他家的收成,徐艳庆说:“好得很呢。我家今年产小麦13.6万斤、玉米18万斤、高粱1万斤,连其他一些杂粮总产粮食33万多斤,种粮纯收入14.7万元,比去年增加2.5万元。”
徐艳庆是方圆有名的种粮大户。他和老伴种着200亩河滩地。他种粮9年获得“九连增”,总产小麦、玉米256.7万斤。同时,徐艳庆还精心培育小麦良种,每年可供农民播种5000亩小麦,又取得年增产小麦50万斤的社会效益。他说:“多打点粮食,支援全国城镇化建设,就是我的中国梦!”
种粮迈开第一步
徐艳庆系襄汾县永固村人,50岁开外年纪。初中毕业后回村务农,是个地地道道、朴朴实实的农民。上世纪90年代,永固村大批农民进城挣钱,不少农户把自家的责任田转包给别人耕种,河滩上还出现了一些撂荒地。看到这种情况,徐艳庆心想:大家都去城里挣钱,城镇人口越来越多,农村没人种粮了,城里人吃什么?他觉得自己和老伴还不算太老,就盘算着多种几亩地,多打点粮食,为社会多养活一些人。
2000年3月,永固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完工后,在土地发包会上,徐艳庆争取到152亩土地承包权,加上后来自己复垦的撂荒地,种植面积达到200亩。当时,县里号召种莲菜。栽种莲菜后他家的收入也不错,但5年后他种的莲菜染上了“红心病”,只好改种了粮食。
那是2005年。徐艳庆本身大半辈子都在种粮食,再加上有专家建议和指导,他在农田里如鱼得水,开始大显身手,采取一年两作的复播模式,当年就产小麦12万斤,玉米14万斤,总产粮食26万多斤,比过去一个生产队产粮还多。徐艳庆种粮迈开了第一步。
“再苦再累,我也要种粮”
种粮,虽说是最普通的农事,但徐艳庆和老伴两个年过半百的人,要种好200亩河滩地,谈何容易?他俩常常累得顾不上吃饭,睡不好觉,身体一天天消瘦。在长治工作的儿子和儿媳十分心痛,多次劝他放弃承包权,进城颐养天年。可他对儿子说:“趁我和你妈还不太老,让我们再折腾几年吧,进城的事以后再说。”
其实,徐艳庆心里想的是要把这200亩河滩地,打造成一个小型农场。于是,他不惜投资开始搞基础设施建设。承包田里原有一眼水井,他又投资两万多元打了两眼机井,并修通了进排水两条渠道,使这200亩中低产田变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接着,在开发大道南边盖起了3间北房:一间宿舍、两间库房。北房边盖了个小矮房,是厨房也是餐厅。百米见方的打谷场全部用水泥进行了硬化。随后,购买了一辆农用三轮车,一台拖拉机,配套了旋耕机、施肥播种机等机具。还与农机大户签订秸秆还田和机收合同,实现了小麦、玉米从种到收生产全过程机械化。
搞建设、买装备容易,借钱、贷款就能办到,可要收回投资就不太容易了,其中的艰难曲折和坎坷真够徐艳庆承受的。前两年,市场上粮价低迷,一斤小麦卖不到1元钱,一斤玉米才卖0.5元,辛勤劳作一年产下20多万斤粮食,除去电费、机耕费、化肥农药和帮工工资等成本,纯收入所剩无几。亲戚朋友看到他债台高筑,有的劝他建几个蔬菜大棚,有的劝他培育观赏树苗,出主意的不只一人,他都一一谢绝了。他说:“再苦再累再艰难,我也要种粮,我就不信种粮食会年年亏本。”
算账就要算大账
种粮能不能赚到钱?这是许多人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明摆着的问题——种粮没有种经济作物赚钱多。在这个问题面前,徐艳庆的回答是:“算账就要算大账,算国家复兴的大账,算圆中国梦的大账,千万别只会打自己的小算盘。”
那么,他是怎样算大账的?
有一年,玉米快成熟的时候,下了一场大雨,有50多亩玉米严重倒伏,怎么收?用机械收省时省力,但每亩地至少得损失百十斤,50多亩就要损失五六千斤粮食;用人工收能确保颗粒归仓,但得多支出五六千元的劳务费,相当于6000斤玉米的价值,多收了粮实际上没有多收入钱。可徐艳庆心里想:国家搞建设需要粮食,我不能把眼看到手的粮食又毁在地里。最后,他花了6000多元请帮工,用人力把倒伏的玉米一穗不丢地收了回来。
2007年到2009年,市场上粮价提高了,但农村严重缺少劳动力,人工工资日趋攀升,徐艳庆每年搞田间精细管理要开支两万多元的劳务费。两万多元是个什么概念?是两万多斤粮食的价值。如果单纯以钱算账,搞不搞精细管理一个样。是精细管理,还是广种薄收?在这个十字路口,他没有犹豫,也没有徘徊,而是年年坚定地抓田间精细管理。他和南姚村,南五村、永固村三位农妇建立了用工联系,她们心甘情愿给徐艳庆当“妇女队长”,一有农活打个电话就来人。
徐艳庆心里还算着另外一笔账:国家一年发给自己种粮补贴款近两万元,把这笔钱全部用在田间管理上,帮工们(贫困户)有了钱花,自己增产了粮食,于人于己于国家都有利。
6年培育成功90多万斤小麦良种
徐艳庆热爱科学,坚持科学种田。他不是天旱了才浇水追肥,而是按庄稼叶龄浇水追肥;不是看见虫子多了才喷药,而是按照各种害虫初发期和高发期的规律去喷药。有时,他整天蹲在地头看玉米怎么长。尤其在盛夏酷暑的夜晚,他常常坐在地埂上听地里玉米的拔节声,感觉比听流行音乐还愉快。
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小麦、玉米品种,他没少费心思。襄汾县农业局两次为他提供过玉米新品种,种子公司两次给他提供小麦良种。经过两年的试种和对比,最后他选定了自己认为适合永固一带种植的品种,开始大面积推广。
附近一些种粮大户,看见他地里的小麦、玉米总是长得绿油油、齐刷刷、秆粗叶壮穗子大,就想知道他种的是什么好品种。徐艳庆毫不保守,他把自己试种的情况如实介绍给大家,甚至种子在哪儿买的,是什么价格,都介绍得一清二楚,受到了种粮户的欢迎。
2007年,一个新的念头在他心中生成:大家都需要好的种子,自己何不给县种子公司当个“育种户”,给大伙培育优种。经过和公司领导协商,公司以每斤1.8元的价格,给他提供原种,培育成功后,以高于市场价15%收购他的种子。徐艳庆算了一下,高于市场价15%,等于每斤高一毛五分钱,除去多浇的水、增施的肥和3次提纯去杂的人工工资,一斤仅仅只能多收入三五分钱。单纯算钱账,培育种子太劳累、麻烦多、收入不大。可他认为:增产粮食是咱种粮户共同的梦想。只有众人齐心协力干,种粮致富梦才能实现。于是,他果断地和种子公司签订了育种合同。从2007年到2012年,6年共培育成功90多万斤小麦良种,能为农民播种3万亩小麦,共可增产小麦300万斤。按当前城市人口年消费成品粮80公斤计算,可供1.5万城里人吃一年。
2010年以来,培育的小麦良种提价,高粱售价提高,化肥农药降价,国家种粮补贴增加,徐艳庆随之加大了种粮投入,粮食产量一年比一年高,连续3年年产小麦14万斤,玉米17万斤,总产30多万斤。一年种粮的纯收入超过了10万元。
特别是今年,徐艳庆试种“茅台酒用有机高粱”成功。年初,他联合本乡5个种粮大户,通过粮食购销经纪人张保忠,从贵州茅台酒厂引进中国酒都茅台酒专用有机高粱种子 “红茅糯2号”,试种50亩。他家试种10亩,获得亩产近1000斤的好收成,每斤售价6元。酒用有机高粱耐瘠薄,施肥少,抗干旱,浇水少,种子小,用量少,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种粮成本,而且高粱售价高于小麦和玉米,可以大幅度提高种粮的纯收入。徐艳庆说,明年计划还联合这5个种粮大户,通过经纪人与茅台酒厂签订酒用有机高粱产销合同,大面积种植,为全县种粮大户提高种粮纯收入作示范。
就在笔者结束采访时,徐艳庆高兴地说:“要不是国家惠农政策好,我种粮食能有这么多收入吗?我和老伴两个半截入土的人,年人均收入六七万元,不算少了,已经过上小康生活啦!”
张豆豆 文/图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