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窦银科:南极科考后继有人

时间: 2013年11月29日07:57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晚报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回味感动


窦银科,男,40岁,太原理工大学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


2004年10月25日至2006年3月28日,窦银科参加了新世纪中国规模最大的南极考察活动——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被誉为“山西南极科考第一人”。2011年10月27日,他随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再次出征南极。2012年7月2日,窦银科随中国第5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出征北极。这一次,窦银科在海冰短期冰站上成功安装了4套他自己研制的 “海冰厚度及其漂移定位监测系统”,首次在极地通过卫星通讯的方式把监测数据传回太原。该监测系统不但能够监测北极部分海域海冰的厚度、温度,同时还能监测北极海冰的漂移速度,为深入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与北极海冰变化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基础数据。


○寄语感动


“感动不感动是无形的,只要默默地把事情做下去,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会让人看到感人的一面。一定要坚持做自己喜好的事。”


——窦银科


○新的感动


弟子出征南极老师比自己去还高兴


这一年,窦银科做了一件大事:把弟子袁凯琪送上了出征南极的“雪龙号”。“我会竭尽所能争取明年让我的学生参加极地科考,我想我的经历对他们会有帮助。”一年前,窦银科曾向记者这样许诺。作为山西极地科考的标志性人物,他深深地知道,只有壮大极地科考队伍才能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只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怎么行,没有现场考察,没有实地实验,怎么能知道自己研制的东西行不行。”


为了把弟子送去南极,窦银科从今年4月就开始进行准备工作,制定课题,准备设备,联系后勤。5月,窦银科的课题组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冰川室联合向国家海洋局申报了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项目“中山站站基冰冻圈综合考察”。与此同时,窦银科的两名弟子开始在上海接受为期一个月的南极科考选拔和训练。7月,该考察项目获批。8月,袁凯琪被批准为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队员。11月7日,袁凯琪搭乘“雪龙号”考察船离开上海奔赴南极。“我给小袁介绍了南极附近的地理情况,还把自己积累的科考经验都教给了他。”窦银科说,他相信自己的弟子一定能圆满完成首次南极科考任务。


当记者问窦银科为什么不参加此次南极科考,他笑着摇了摇头:“我每年去,别人的机会就少了。一个人来回跑,哪顶得上强大的队伍。小袁去南极比我自己去还高兴,一是因为队伍壮大了,二是因为后继有人了。”


目送“雪龙号”再次远征南极


这一年最让窦银科感动的时刻,是目送“雪龙号”再次远征南极。


送弟子出征的时候,窦银科又一次登上了“雪龙号”。在船上,他见到了许多曾经一起在南极接受生死考验的老队友。“有些人都50多岁了,头发花白。我问他们,这么大年纪了,还去干啥?他们说,干上了,闲不住。”窦银科叹了口气:“我的眼圈当时就红了。你说他们图啥,没有名也没有利,还要受那么多罪……”


“雪龙号”启程前,窦银科因为袁凯琪的一句话又差点掉眼泪。在与窦银科告别时,袁凯琪轻轻地说了一句:“窦老师,明年再见。”那一刻,窦银科才想起来,自己的这位得意门生只有23岁,他要在南极度过近半年时间,回来时已是明年春暖花开之时。


现在,袁凯琪乘坐的“雪龙号”正在印度洋上劈波斩浪,一路向南。


本报记者 张立宇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