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牛力
三年前,一场悲剧让父子铁窗相隔 三年后,一场司法救助帮家庭困难的18岁男孩来监狱探亲
他们是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往往因为父母的过错承受着沉重的心理负担,他们渴望家庭和亲情,更渴望社会的关爱,他们就是——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
今年4月我省首个司法救助基金会成立,救助服刑人员未成年留守子女是该基金会的一项重要任务。11月4日,记者跟随基金会的工作人员为一名服刑人员留守子女进行一次特殊的“圆梦行动”,同时关注那些服刑人员留守的子女们。
监狱里,一次特殊的见面
11月4日,山西省通力达司法救济基金会带着肖杰(化名)和他的奶奶到汾阳开展一次特殊的“圆梦行动”。肖杰今年18岁,是一名高三学生。这次“圆梦行动”并不是圆肖杰的大学梦,而是圆他看望父亲的心愿。
11月4日,在前往汾阳的汽车上肖杰很少说话,尽管有些晕车,还是拿起化学书背方程式。“孩子知道能看到父亲昨天晚上高兴得睡不着,这几天学习非常努力,说是要给爸爸做好榜样。”肖杰的奶奶说。
肖杰原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三年前,他的父亲与母亲争吵时误伤母亲,肖杰的母亲不治身亡。肖杰不但失去了母亲,父亲也因此入狱,要度过13年的铁窗生涯。肖杰只能和奶奶相依为命,他的奶奶每个月只有一千多元的退休金,为了供肖杰上学,年过七旬的老人只能靠开小饭桌贴补家用。
生活的拮据还能克服,最让肖杰难受的是对亲情的思念。“爸爸妈妈都很爱我,过去的事是个意外,我已经没有了妈妈,不能再失去爸爸。”肖杰曾和奶奶去监狱看过两次爸爸,每次为了少花30块钱的路费,他们都选择最便宜的火车,再倒两次车才能到监狱。
距离肖杰上次看到父亲快一年了,由于学习紧张,再加上路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对于他来说看望父亲是个非常迫切的心愿。了解到肖杰的情况后,为了能让他安心学习,通力达司法救济基金会专门组织了这次见面。
临近中午,肖杰和奶奶到达汾阳,监狱为他们安排了一次特殊的会面。肖杰的父亲胡子头发拾掇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身上虽然穿着囚服,但人很精神。看到肖杰的奶奶,肖杰的父亲抱着母亲泣不成声。好一会儿,肖杰父亲的情绪才平复下来。“儿子站起来,让爸爸看看,多高了!”肖杰的父亲拍着儿子的肩膀说。“这么长时间没见,比我都高了啊!”肖杰的父亲一会儿摸摸儿子的头,一会儿捏捏儿子的胳膊。
其实,刚入狱时肖杰的父亲也曾精神颓废,一蹶不振。之前,一见面爸爸就哭着向儿子道歉:“我对不起你,对不起你妈妈。”为了能让爸爸振作起来,肖杰对爸爸说:“爸爸你好好地改造,我才能好好地学习,你早点出来,我想你。”是肖杰对他的谅解和鼓励让他逐渐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我向儿子承诺过,我们都要好好地活。我现在使劲表现,就是希望早点出去,重新做个好爸爸。”肖杰的父亲说。
肖杰的父亲最担心儿子的学习,当他得知通力达司法救济基金会、尖草坪区汇丰司法所、大学生志愿者在生活和学习上都给予肖杰关心后,肖杰的爸爸说:“儿子生活好了我就能安心改造,我不会让儿子失望的。”
服刑人员最牵挂的是家庭
“对于大多数服刑人员,他们在狱中最牵挂的就是家庭,最渴望亲情和家人的谅解。”汾阳监狱监狱长李彬介绍,在对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工作中,他们发现,服刑人员改造初期,最令他们产生负罪感的不是对所犯罪行的悔恨,而是对家庭、对亲人在情感上的愧疚。家人的平安、稳定直接影响着服刑人员的改造情绪。“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经常出现缺乏监管、自律能力差、生活困难、逃学、小偷小摸等问题。”长期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进行帮扶教育的省人大代表、太原市尖草坪区汇丰司法所所长赵冬会说。
父母在监狱服刑就意味着家庭缺少了主要劳动力,缺少了经济来源。一方面由于家庭出现困难,孩子的基本生活无法保证,很容易误入歧途:另一方面,父母入狱给子女的精神上造成很大打击,使他们在与人相处时要么自卑懦弱,要么容易有暴力倾向。
因此,需要社会、学校、家庭联合起来,共同维护这一群体的合法权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爱。
司法救助把关爱送进高墙
汾阳监狱积极努力帮助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解决生活困难,今年监狱还为5名服刑人员子女送上了5000元的助学捐赠。“监狱作为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对服刑人员子女的救助力量是极其有限的,这就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努力,为他们营造健康的生存空间,支撑起一片蓝天。”李彬说。
司法救助关注的是刑释解教人员、服刑人员及其家庭,使刑释解教人员更快融入社会,解决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问题。今年4月,全省唯一的司法救助基金会——山西省通力达司法救济基金会成立,填补了我省司法救济的空白,为我省刑释解教人员、服刑人员的帮教探索新的途径。
基金会的任务就是为更多无家可归、无业可就、无亲可投的刑释解教人员及家属提供司法救助,帮助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同时,基金会将在全省建设22个阳光工程安置帮教基地,为刑释解教人员衔接、安置、教育、管理、帮扶创造条件。目前,已经建成介休、河曲、繁峙等14个基地。
今年“六一”儿童节,基金会对50名服刑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的未成年子女进行了救助,这次帮肖杰圆梦的同时,基金会还向监狱捐赠5万元“新生教育基金”。“司法救济是一项更高层次的慈善公益事业,走进监狱开展司法救助活动,就是要把社会对服刑人员的关爱送进高墙,把家庭的期盼带给服刑人员。”岳河甫希望正在服刑的家长们,为了自己可爱的孩子,认真改造,尽早回家。
本报记者 王也
○后记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需要更多关爱
这是一次特殊的会面,父亲与儿子,不是在家里,而是在监狱。
父亲失去自由,儿子失去亲情。我们很难想象,18岁的肖杰,这三年承受着怎样的伤痛。
而这位父亲还算“幸运”的,他的儿子,面对三年前失手捅死自己母亲的父亲,他选择了宽恕。而这,可能比仇恨更难。
有些错,只是错;有些错,是罪过。此次汾阳之行,山西省通力达司法救济基金会还曾联系过其他服刑人员的子女,但不少孩子选择了拒绝。他们并不原谅自己的父亲。
对于年幼的他们,情有可原。基金会的同志说,多数服刑人员的子女,他们的天空是灰暗的。因为父亲的过错,他们不敢面对同学、朋友疑惑的目光;因为父亲的过错,他们不能尽情地享受家庭的温暖、欢乐的童年。他们小心翼翼地保守着自己的秘密,幼小的心灵承受着不应承载的重负。
而汾阳监狱提供的一组数据,更让记者深感沉重。今年8月份,全监2013年5月31日前入监的服刑人员中,共有746名未成年子女。其中,生活困难的就有688人,失学69人,无监护人8人,流浪社会24人,家庭寄养14人。生活困难子女的比例超过92%。没有父亲,他们家庭的困难可想而知。但比生活困难的,是他们内心难以愈合的伤痛。
汾阳监狱的负责人说,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需要全社会的关爱。
山西省通力达司法救济基金会的成立,填补了我省司法救济的空白,也是全省唯一的司法救助基金会。这是件功德无量的事。未来,希望这样的基金会不仅仅是惟一。
这些年,公益组织层出不穷,但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关爱还远远不够。
记者也想呼吁全社会多给这个特殊群体一些关爱:
如果您是这些孩子的老师,请不要只看他们的学习成绩,多去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
如果您是这些孩子的邻居,请不要歧视他们,多给他们善意的微笑。
如果您是这些孩子的同学,请不要疏远他们,多给他们友好的拥抱。
……
也许,由于缺乏温暖,这些孩子有这样那样的小“问题”,但当他们四周环绕的是爱和拥抱时,他们同样会变得阳光起来。当然更重要的是,要靠服刑人员和其子女的共同努力,如果服刑人员将对亲人家庭的愧疚转化为改造的动力,如果那些未成年子女选择宽恕而不是仇恨,重获亲情就不会那么难,毕竟,亲情是无可代替的。
本报记者 夏利春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