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多堂门楼。
这里流传着一篇砂锅起家称霸晋商票号的恢宏创业史诗,这里曾拥有响彻海内外的文物珍宝——金火车、翡翠玉白菜,这里拍摄过六十多部影视剧,就连《乔家大院》也曾到此取景……
“若是八十年前,你来太谷县北洸村曹家大院,三天三夜逛不完。现存的三多堂寓意多福、多寿、多子,只是‘福禄寿喜’四大院中——寿字院里的一个分支堂名。”北洸村曹家后人曹益安如是说。
今日的三多堂,据称“算上免票人数,每年四万多旅游人次,门票收入不到百万元。每到淡季,更是人迹寥寥。”三多堂博物馆这样的困境,与7公里之外的乔家大院,对比鲜明。
规模大 劫难深 养在闺中少有人知
相较周边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甚至后起之秀榆次老城、常家大院等,曹家大院的建筑风格、规模毫不逊色。然而,它名头却一直未能叫响。就连晋中人,也少有人知,前往旅游者,更是屈指可数。
曹家的创业史曲折离奇,堪称绝响。“当年三多堂始祖曹邦彦以卖砂锅为生,后从太原市花塔村迁居到太谷县北洸村,自此安心种田置地。到第十四代曹三喜时,他勇闯关东,来到东北热河三座塔村,开始养猪、卖豆腐、酿酒等,积累了一定资金后,他又经营起了钱庄和绸布庄、典当行,并将业务拓展到了沈阳等地。1644年,清军打开山海关后,曹三喜回到了太谷首做票号生意,并越做越大。曹家票号跨出了国门,在日本、朝鲜、俄国、德国、法国和印度等地设立了票号分支。清道光、咸丰年间,曹家商号达640多个,资产高达1000余万两白银。”三多堂办公室焦主任略作简介。
从明万历年间,曹三喜回北洸村修建曹家大院后,曹家历代都在修建,直至清康熙年间,曹家十六代曹北远将曹家家业发展至鼎盛期,修建规模更是空前宏大。曹家几代人积累财富,将大院各处装饰得恍如宫廷,各种珍宝不胜枚举。
今日的曹家后人曹益安,居住在北洸村的三间破旧砖屋里,三十多岁才娶妻生子,日子过得很是恓惶。他曾听父亲曹联庆说起,1937年日寇侵华,曹家老小弃家避难,大院财产被日军洗劫一空,日军将曹家的物件装上卡车,拉了一个多月,才将东西拉完。“父亲说家中还藏有乾隆皇帝的9个如意,慈禧赠的金火车、古越王剑、珍珠钻石鸟、象鼻床、火车钟、和尚钟等。大院里各种名窑瓷器、名人字画随处可见。几百间房子摆满家具,都是红木、楠木、花梨木的名贵木材。”
他满是痛惜地回忆:“父亲说,等他们逃难回来,大院里一片狼藉,连家具都没留下一点。听说火车钟现在陈列在故宫,翡翠玉白菜流落在台湾,其他的大都去处不明。”
紧接着土改期间,曹家大院被分与村民居住。十几家村民同住一院,邻里矛盾不断,大家相继拆除大院,在大院基础上划分地基,建成独门独户。大批的古建筑,在这样的懵懵懂懂中被毁。因当年的北洸村将办公地点设在寿字院“三多堂”,三多堂方得以幸免,存留至今。
1995年10月,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多堂”对外开放。
问题杂 桎梏多 一直尝试突破困局
三多堂博物馆自开业以来,连换几任馆长,经济收入也没有起色。
早在几年前,就有三多堂的负责人提及三多堂旅游发展中面临的种种桎梏,呼吁政府重视。俗话说“喊得响的孩子有奶吃”,事实上,直到今日,这些问题仍未得到改善。
尽管问题没有得到本质上的解决,在多次联系采访中,现任馆长贾建生却婉言推脱:“我觉得不存在什么困境。”而另一边,“太谷吧”上,有人奋笔疾呼“救救三多堂”。这或许源自部分太谷人的忧患情结,他们关注着三多堂,看到三多堂以及太谷旅游的现状,他们用了一个词“忧谷忧民”。
更有人将三多堂的落寞归结为“景点宣传不够”。实际上,三多堂在古建领域名声在外,在喜闻乐见的很多影片中都曾留下了画面,只是不被人所察觉,当然,更多时候,和世人不了解三多堂有关。
焦主任称,2006年之前在三多堂就拍摄过《苦菜花》《狄仁杰》《亮剑》等电视剧,2006年之后,《白银帝国》《狼毒花》等也在此拍摄。当然,每部影视剧都收取了剧组一定的拍摄费用,“这个规则,无论在2006年以前隶属文物局也罢,还是之后承包也罢,就这样一直沿袭了下来。”值得庆幸的是,三多堂里拍摄过的六十多部影视剧中,《亮剑》给了“三多堂”门匾一个镜头,“《亮剑》演出那段时间,三多堂的客流量明显增加了好几倍。”焦主任说。
不可否认,因沟通不够,无数次绝佳的宣传机会,就此错失。但采访中还可以发现更多的问题,在“三多堂”周边,没有一家餐饮住宿店面,零散游客无法食宿。配套设施不齐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三多堂的感召力。“而且,三多堂的指示路标也不明显,在太谷到三多堂的路上,几乎没有几个路标,很多自驾车旅游者都反映不好找。这个装设路标的工作,则需要协调道路交通部门,总之,三多堂的问题比较复杂。”焦主任归结了几条发展遇阻的原因。
去往三多堂必经之路——同蒲铁路的铁路涵洞,限高3.8米,只能通过3.4米高的旅游大巴。“40座以上的旅游车就进不来,这个道路限制的问题不是政府所能解决的,必须通过铁路部门协调。早先说要架个天桥,但费用较大,一直未能成行。”据说,之前,就有导游从乔家大院带领游客前往三多堂参观,独独因为这个铁路涵洞的约制,最后只能作罢。
三多堂一直尝试突破困局。多年前,有人提出三多堂人员结构臃肿的问题,三多堂被承包后,总经理将原来的60人缩减至今天的20人。起初,三多堂的售票开放口设在正门,随后,三多堂发现多个生意红火的大院的售票开放口设在东门。三多堂遂将正门封住,改走东门。“这个东门,当时主要是供曹家小轿车出入的。改走东门后,人比原来多了。”焦主任介绍,在民国初年,曹家就购买回来一辆小汽车,而这个时期,太原城还难见小汽车的身影。
缘何守着金饭碗,却没有生财之道?焦主任认为:“太谷是一个以教育产业为主的县城,财政收入有限,旅游乏力,很多旅游景点无法连成一条旅游线路,三多堂作为交通不便的一个景点,加之资金匮乏,各种宣传力度不够,自然也难成气候。”
维持现状,成了三多堂的唯一奢求。
藏品丰 历史久 酝酿独有文化气息
倘若三多堂每年门票不到百万元,人员工资就需要支出二十余万元,加之各种修缮维护费用,经济自然不会宽裕。而三多堂在承包之后,还自费将原来曹家的地下厨房进行了挖掘修整,花费不菲。
修缮此处地下厨房,因其具备冷藏功效,是三多堂一个创举。如今,已作为一个独特景点向游客开放。这个厨房现古为今用,作为员工食堂暂时使用。别出心裁的是,橱柜里摆放着太谷民间做席的十大碗,让人耳目一新。显然,三多堂缺乏更多这样的创意。三多堂几处古建裂缝,已向文物部门打了申请报告,尚待修缮,据焦主任称,费用如何解决,还需商榷。
在很多旅游景点,游客的纷至沓来最受益的莫过于当地老百姓。三多堂自顾不暇,自然也无法与北洸村村民分羹。几位村民表示,三多堂并没有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游客少,且随游随走,甚至来不及带走一点村民的土特产。“以前我们还有村民在门口等游客,送到太谷城里收个车费,后来发现行不通,游客不是开车来的,就是坐公交来回,根本没有生意。”一位村民称,三多堂之于他们来说,就是一个感情复杂的“邻居”,每天见,却没有往来。
村民们最大的愿望是,三多堂可以效仿一些其他景点,可以向本村人免费开放,“一些年轻的小娃娃们就没有进去过,门票太贵,45元,村里人谁愿意花那个钱?”
2013年11月5日,三多堂的恢宏建筑以及琳琅满目的陈列,让来此的游客发出了一阵阵的惊叹。以“多子、多福、多寿”命名的三个穿堂大院,穿过重重院落,又现三座三层高的小洋楼,楼顶又建有三座雕梁画栋的飞檐楼阁。建筑雄伟瑰丽暂不表,三多堂中陈列有400多件明清家具,有近百件瓷器,还展有清代大书法家赵铁山的40余幅书法真迹,后院中,还展览着各种收集来的明清牌匾。“这些有的是三多堂的,有些是私人摆放在这里的。”焦主任低调回应。这些价值千万的收藏品,以及历史悠久的三多堂,完全可以酝酿出太谷独有的文化气息。“作为一个公司运作的文物景点,政府缺位时,就要依靠群众基础、社会责任。打破僵局不难,难就难在放开思想。”有太谷人针对“三多堂”写下如此的字句:太谷人文化气息浓厚了,才能带动三多堂的文化效应。景点适当放开,让每个太谷人都有机会去看看,茶余饭后把三多堂作为生活谈资,不用怀疑太谷人能否带来邻区邻市的朋友来三多堂游览。有多少个太谷人了解三多堂了,自豪地向网友、同学、朋友介绍这件文物瑰宝了,外面的游客自然也就多了。
本报记者 高辉文/图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