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在绵延起伏的中条山坡上,夏县瑶峰镇窑头村第五村民组村民王喜贵正躺在侯家疙瘩自然村牧坡上的草丛中翻阅党报,看到精彩处,老汉欣喜地合不拢嘴。
侯家疙瘩自然村地处中条山巅。只因这里山高路陡,饮水困难,自然条件差,劳动强度大,村民世世代代靠广种薄收维持生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地政府先后把侯家疙瘩自然村8户人家、43口村民移民到山下的窑头行政村。
穷家难舍,故土难离。1996年,窑头村村民王喜贵,怎么也不想让自家20余亩责任田和辛勤开垦的土地撂荒,他领着老伴爬回到距村三四里远的侯家疙瘩老屋,再次在这片生他养他的黄土高坡上开始辛勤地生态耕耘。一孔数百年的土窑洞、一张不足3平方米的土热炕、一片不足一分大的院中菜园、一盏柴油点燃的灯光,陪伴着夫妇俩的生活。他们靠天吃饭,春种秋收,一直坚守了17个年头。王喜贵夫妇凭借这里牧坡宽广的优势,先后自繁自育出售了30多头西门塔尔优种牛和夏洛莱优种牛。今年存栏9头牛,眼下又要生产4头牛崽,总价值可达10万余元。他们靠牛粪培肥地力,增强后劲,每年可生产无公害玉米5000多公斤,碾打优质小麦2500多公斤,收获谷子、小豆、绿豆、红豆等杂粮350多公斤。
由于山上缺水,王喜贵每天把牛群从牧坡上赶到三四里远的后沟饮泉水,还把清凉的泉水灌满10公斤的塑料壶,背着回来做饭。院子里种植的蔬菜就是他们生活的调味品。每年冬季大雪封山时,夫妻俩就赶着牛群下山回到窑头村儿子家里,因牛不习惯在家吃草饮水,阳坡上稍有雪融,他们就赶着牛群上了山。
今年65岁的王喜贵夫妇,身板硬朗,耳聪目明,平时喜欢读书阅报,了解国家大事。采访当天,窑头村村委会主任石东海又特意给老汉带来一厚沓《山西日报》《运城日报》《黄河晨报》,老汉满心欢喜地说:“我每天站在中条山最高处,身居偏僻的村落,有党报陪伴着我,没有一点孤独,也没有一点寂寞……”
本报记者 姚姬娥 本报通讯员 张秀峰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