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从永济“葫芦湾”到美国旧金山(图)

时间: 2013年11月01日08:08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晚报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著名旅美学者朱琦


——走近著名旅美学者、作家朱琦先生

10月12日,秋日午后,永济,黄河左岸,千年古道上,长河落日间,与朱琦先生相约散步,阳光把我们的影子渐渐拉长。


即使在之前查阅了大量档案,拜读了多篇朱琦先生的文章,一遍遍改写采访提纲做足了功课,记者内心犹有些惶恐。但出现在记者眼前的朱琦,两鬓华发,黑短袖衫,齐膝短裤,看人时目光清澈,声音略带沙哑,语言却极其平实,举手投足极为儒雅,如一位时常在身边的慈善兄长。


我们的话题,由近及远渐次展开。


1 走得再远也离不开家乡


先生出生在永济当地一个叫做“葫芦庄”的地方,他的孩提时光,都在那个小村庄里度过。有人误以为他出生在“葫芦湾”,是因为它在朱琦先生的文章中被多次提及。先生说,其实那是黄河河水流经葫芦庄时,因为河岸稍微凹进去了些,形成了一处面积颇大的水湾,而葫芦庄就位于这处水湾附近,所以当地人称其为葫芦湾。


此刻再次提及,先生顷刻间便手舞足蹈起来,恍若眼前就是那个生他养他的小村庄。他讲到当年的小村之美,河水之盛,鱼儿之肥,田园之惬,实在是令人心神向往之。“那年黄河发大水,我父亲半夜醒来,突然招呼我们起床,直喊着说涨河了涨河了。我爬起来坐在炕边,我那时候还是小孩子啊,腿都没到河水里了,我父亲就抱着我往外跑。第二天河水退了,可我家院子里的水还一直积着,后来大人们才发现,院子里通往外边的水道被一条又大又肥的鲤鱼堵住了,积水不多,鱼游不走,尾巴扑腾扑腾的……”先生对儿时美好的回忆,让听者心醉。而与此类似的诸多场景,在先生的随笔集《黄河的孩子》里,屡屡涉及。


走出葫芦庄,10岁时离家远行,十年间寒窗苦读,先生从永济中学考入山西大学中文系,获学士、硕士学位后考入北京大学,再获文学博士学位后,游学日本东京,而立之年又访学美国,直至定居旧金山。时光荏苒,催生华发,但不变不改的是乡音是乡情,未名湖畔,东京湾旁、金山湾一隅,思乡之情可想而知。先生的父亲朱福来先生,曾任永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对先生的影响之大尤甚。这次先生返乡,在家乡举办《高科技社会下的人文视野》文化讲座,除了一解思乡之情外,更多的是对家乡的眷恋和回报,是对先父英灵的告慰与还愿。


朱琦先生说,父亲在世时,屡屡叮嘱他要记得为家乡的文化事业多做奉献。而当他在异国他乡访学求知,觅妻生子,置办家产后,父亲却被查出身患肝癌病至晚期。就在父亲与世长辞的20多天前,先生几经努力,终于把父母接到他大洋彼岸的新家,那些日子里,每天他都陪着父亲,看海、看景、看演出。父亲累了,就陪父亲坐一会儿,父亲困了,就看着父亲睡一会儿。有些话先生虽未讲出来,但我能想象到那种急于报恩的迫切,那种经年思亲的煎熬。此刻,此时,“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锥心之痛,在他的话语中缠缠绵绵真真切切。因为第二天,也就是10月13日,正是先生父亲去世10周年的忌日,这也正是先生此次返乡的重要安排和主要目的之一。


而与当年家乡同学、同乡的旧情,也是先生的挂念。返乡的这些天,先生每天的重要活动,就是和许多当年故交见面畅谈。当地公安局的政委张允生,与先生是中学同学,几天来每每相陪先生,两人的话题也每每离不开当年。张允生的记忆里,多是先生的刻苦求学和博闻强记。他左手做持物状,右手举到发梢处说,当年先生在学习英语单词时,这是一个惯常动作,那时候先生一头“大奔”,每天早上起床后,一手拿着英语书,一手拿着梳子,边梳头边朗诵英语,是整个年级学生都耳熟能详的事。记者犹记得,在10月12日上午的讲座上,朱琦先生的几位同学和当年的老师也赶来听讲,先生一一近前握手,拥抱,对多年未曾谋面的人都能一口叫上名来,怀旧之情溢于言表。


2 应该回到文化的发源地


谈到文化,朱琦先生说话时手臂挥舞的频率,明显更高了。


在前一天在永济的《高科技社会下的人文视野》讲座上,他将中国文化、印度文化、美国文化乃至宗教文化这些庞杂的内容,简化为一张张PPT格式的示意图,枯燥复杂的文化讲解,通过看图说话,由图释义这种简单有趣的方式进行传递,听者津津有味。


而对于文化,对于先生毕其一生之功潜心研究的文学,他淡淡地说了一句“由繁入简,大繁至简,这才是万变之宗”。由中国传统文化到当代文化,再到外国文化,他自认尚是门外汉,不敢奢论。由此谈到放弃令多少人羡慕的在斯坦福大学的教职的原因,他说,即便是被外界评价为“继余秋雨之后的又一实力派作家”,即便被认为是以中国文化讲座闻名海外,缔造“硅谷文化传奇”,即便是执教于世界名牌高校,弟子无数等等,其实都不是他所想的。在大多数人看来,任教于斯坦福大学,在校园里教书育人,传播知识和文化,是一种治学。但他从1992年到美国访学开始,先后在加州伯克利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和斯坦福大学亚洲语言文化系任教的这段经历来看,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更觉得只有走出去,遍访世界各地名山大川,真正与古老文明和各种文化全身心的接触,方能领略到每一种文明、每一种文化的特质和真谛,才能真切感受到每一种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共同处和差异,也真正能去发现前人所未能发现的。而这些,对于文化的传承、传播、交融、发展,对一个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来说,可能是更为重要的。


他特意提到了他一个美国学生,一名美国女青年。这个女孩曾经给他念了这么一段她写的话:“窗外糖葫芦的叫卖声,飘进我的小院,撞在墙上,砸在院子里。”他对这段颇有意境,融合了唐诗宋词神韵的话记忆犹新,其中深刻的体现着美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这两种文化表达方式的不同和相同处,也恰好表达出两种文化思想结合后,传递给受众不一般的感受,以及一种文化交融后所迸射出的光芒。


所以,他说,无论是饱览群书,还是他所倡导的文化旅游,其实都是一种学习文化的形式,书读得再多,也不过是文章,知道的多了而已。如果对文化感兴趣,其实还是应该回到文化的发源地,回到文化的身边,读书加上看,方知自己未知。


先生又打了个比方说,他近些年正在实践的文化旅游就是这样,每年组织几次随团讲座,走过的地方其实都是可以用文化串起来的,他在讲座中,就把这一路走过的景点、遗迹串起来讲,而这样讲给大家的话,一个景点将不再是一个单体,而是上追溯下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化,不仅开拓了大家的眼界和知识面,更开放了每个参加者的人文视野,“这就是点、线、面的关系,点是知识,学一知一;线是学养,闻一知十;面是智慧,融会贯通”。


3 大繁至简方能从容应对


朱琦先生说,虽然自己已加入美国国籍,但心还是中国心,梦还是中国梦,梦里还是祖国。


他说,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逐渐普及和受到各国推崇,不仅在于汉语言和中国文化的魅力,更在于中国国力的强大。自1992年起10多年来,除了在美国大学任教外,他还在当地华人电视台主讲唐诗系列和中国文化系列,并在高科技人才云集的硅谷开办讲座,虽说弟子无数,应者云集。但与近年来孔子学院在美国开办、普及之势相比,依然难挡。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国力的强大,不仅有能力在国外推广汉语言和中国文化,更依靠强盛的国力,大量的商业机会和就业机会,吸引了越来越多不同肤色的各国人民。


近些年虽身处国外,但朱琦先生仍很关切国内的一切,比如近些年凸显的“留守”现象,先生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比如去年引起强烈反响的电视剧《蜗居》,先生认为其实也代表着中国当下文化走向的一个节点。


对于自己正在研究和从事着的纯文学、文化,是不是存在着曲高和寡的衰落走势;对于自己穷其一生坚持、求索的这个方向,在当今快餐文化、速食文化的掠食和影响下,是否还像曾经那样充满信心与激情?先生沉思了一会,认为这也正是他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而唯有大繁至简,方能从容应对,就像他把诸多不同的文化,以及对文化的剖析,结合当下人们更乐于看到的电脑格式播放讲解一样,才能把文化化无形于有形,更加令人喜闻乐见,“文化是博大精深,深邃不言的,无论世界格局如何变化,也无论呈现的方式千变万化,它始终存在,并且一直在延续,在发扬光大。而中国文化更是世界民族文化中的佼佼者,亘古不息,绵延不绝”。


采访结束,已近黄昏,空旷的河岸上,这条千年古道边参天的杨树沙啦啦作响。面对朱琦先生,记者感觉面对一座宝库,朱琦先生谦虚地说:“不见得不见得,喜欢文字,喜欢文学,喜欢文化,我们都是初学者。”


○人物档案


朱琦,著名旅美学者、作家,1962年生,山西永济市人。1990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次年春游学日本东京,1992年秋到美国访学。曾任教于加州伯克利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自1999年至今任教于斯坦福大学亚洲语言文化系。十多年来,朱琦以中国文化讲座闻名海外,先后在华人电视台主讲唐诗系列和中国文化系列,在高科技人才云集的硅谷,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在海外享有盛名。


朱琦先生还以散文随笔作品广获好评,先后出版有《东张西望》《十年一笑》《黄河的孩子》《东方的孩子》《读万里路》等,此外还出版有系列录音带讲座 《神思神韵神游》和录影带 《古诗欣赏》。《黄河的孩子》在台湾出版后登上联合报 “每周新书金榜”,被一些高校列为好书推荐。散文《回乡日记》被中央电视台拍成电视文学片,获广播电视部星光奖。


采写本报记者 胡增春


通讯员司国宁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