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元和他出的板报
张文元老人正踩着凳子出板报
“中国航母已具备实战能力……;居委会新班子产生……”9月28日,省城坞西社区省委党校宿舍院,最新的热点新闻已在小区门口的黑板报上播报出来。
你们身边有这样迅捷、实用有看点的黑板报吗?这个院的居民们已阅读了20年这样的板报,省委党校离休老人张文元一人编一人写,一周一期,从61岁出到了81岁,编写了一千多期黑板报。
出一块黑板报能花多长时间?简单点儿,可能不长,一个小时就够了,可一千多期,就是一千多个小时,9月28日,记者目睹了老人出板报的经过,写报头时,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脚踩高凳,趴在黑板前一笔一画书写着,每写两个大字就得下来挪一次凳子……
院里每家人几乎都上过板报
板报上,有篇《久病床前有孝子》的文章。
“这是我们院真实的故事,我到他们家采访过,这位居民为了照顾患病老母亲,辞掉工作,3年如一日地在病床前尽孝,值得表扬。稿子后面,我还配了一个老妇在家被饿死,4个儿子被判刑的短文,起一个对比、衬托的作用。”站在黑板报前,张老朗朗地向记者介绍着,神情特别认真。文章末尾,还写着:祝愿张凤英老人早日康复!板报不大,三四米宽,高约一米二,版面被分成3栏,写有一长一短两篇稿子就满了,虽然没有图画来点缀,但老人用红色做标题、蓝白两色行正文,让整个版面丰富、醒目。
院里都是小六层楼,老人家住最顶层,记者跟着他上楼,一路上,楼道干净整洁,扶手油光锃亮,到了四层,还有一个专供老人休息的木凳,楼道墙上也陆续出现了蝴蝶、小伞、剪报、图画作品等装饰。“我们院的人都好,氛围不错,一百多户人家,几乎每家都有人上过我的板报。”老人爬到楼顶,已是气喘吁吁,还不时介绍着。
老人在家里翻找出三张照片,是他以前出的黑板报。一张板报报头是“小区生活”,另两张是“社区小报”。原来,1993年,张文元老人从省委党校离休后,看到宿舍院和大门外有两块黑板,除了机关党委写写通知,其他时间都是贴一些小广告,荒废着。他把它洗涮干净,打造成了宣传阵地,院子里的叫“小区生活”,街面上的叫“社区小报”,一周一更新,坚持到了现在。
“小区生活”除了党政国事,每月都有一期小区里的故事,像病床前照料老母亲的梁建生;在四楼门口放凳子,让上下楼老人中途休息的杨琴英;自发拉起一个晋剧团四处义演的赵林森;每天上下楼拿块布子擦扶手的马原生;文明礼貌的少先队员苗苗等,都是黑板报的主角。
为了丰富板报内容,这些年,他每年都要订阅近十种报刊,每天阅读时间都在两个小时以上。看到好的内容,就折个角,或者特别拿出来,稿件太长的,他还需要编写,等每周六出板报时,就带着粉笔、书报出门了。
出板报,这是他的“看家本领”
“出一期板报,大概四十分钟就够了,原来两块板报,需要一个半小时。”这样坚持20年,何其不易。老人当过兵,参加过抗美援朝,1976年转业回到山西,不管走到哪儿,都在出黑板报。在连队任政治干事,出“继光报”,出了5年从没断过,转业后下乡,到吕梁临县,镇政府门口有块黑板,他在上面宣传扶贫,登一些致富的典型、门路,来镇上赶集的、办事的农民都围着看。“后来到了省委党校当班主任,也出板报,离休回到院里还想写。”老人微微笑了,“出板报,这是我能做到的。”
不过,坚持出板报真不是件容易事。前几年,附近一所小学开展校外活动,曾安排高年级学生负责“社区小报”,结果,出了一两个学期就不来了。原来,孩子们很认真,又是写又是画,画的不对,要重新弄,出一次板报得一下午,老师们感觉完不成任务,就停了。张文元老人就又接上。为了能让板报及时更新,张文元老人生病或外出时,不是带病出板报,就是找好材料,花5块钱雇人往黑板上抄。
出板报,张文元也收获了不少。他说,有一回在门口写黑板报,一位老人就站在后面看,看了一会就搭腔了:“老同志,我帮你写一段。”这位老人是一位老教师,写的一手好板书,后来,两个老人成了朋友。还有一回,一位老太太来这个院看姑娘,一进门,看到黑板报就很惊讶:“多少年没看到黑板报了,在咱这儿看到了,稀罕!”后来,她家姑娘专门跑来把这话告给了张文元老人。而身边人夸赞的话,更是不断,不光院里的人看,附近做小买卖的也跑进来看。张文元说这不费啥钱,一年一盒粉笔,两三年刷一回黑板漆,每天看书写字是自己的爱好。
这些天,张文元家准备搬新家了,还没搬走,他就联系了楼院长,准备接任黑板报的活儿。他说,他到了新院,就要去开发新的板报阵地。
数字故事
20年 20年来,张文元自办阅报栏1000多期,现在仍继续。
12期 张文元自办大型图片展12期,制作图片展板120余块,如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太原解放55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等图片展,并用平车推着在辖区居民院、单位、学校巡展。
600场 张文元义务做辅导报告600多场,听众超过十万人次。1984年,毛遂自荐当起了九一小学的校外辅导员,开始给孩子们讲革命故事,1993年离休后,辅导报告内容从战斗故事,扩展到了优良传统、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党代会的主要精神等等,做报告范围,从学校扩大到了企业、机关单位。
1500天 张文元自办“倒计时”,翻了1500多天牌子。香港回归倒计时、澳门回归倒计时、迎2008年奥运会倒计时……每期倒计时都持续近两年,就是为了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怀。
5万元 张文元时常助学助困,捐出五万多元。1993年起,他在家乡闻喜设立了奖学金,金额从500元提高到了1000元、2000元,另外还持续资助贫困学生、贫困残疾人。
板报揭秘
这一期黑板报是怎么出炉的
9月28日清晨6点多,张文元老人就开始张罗更新黑板报了。他拎着水桶、拿着长柄海绵擦出了家门,桶里水不多,有多半脸盆水,但从二楼的活动室拎下来,对于一位八旬老人来说很不容易。
他拿起海绵擦,在桶里蘸上水,开始清洗黑板。黑板前停有很多自行车,他只能挤在三十多厘米的窄道里,侧着身子操作,“这是儿子给我买的,嫌以前用黑板擦,粉尘大,对肺不好。”老人常运动,身手比较灵活,不到两三分钟就擦洗了一遍,然后换水,再擦一遍。
“这一期我选择‘中国航母已具备实战能力’,是因为这对我们中国来说,是一件值得庆贺的、有历史意义的大事,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感到自豪。另外,社区刚刚换完届,新一届居委会班子产生也是小区居民需要关注的,这期板报也登。”老人眼不花,一手捧资料,一手捏粉笔,在黑板上认真地抄写起来。
报头每期保留不动,只需更改日期、期数,三栏的版式也不变。五六百字的板报内容,老人不到半小时就写完了。上面的抬头还空着,按往常,他需要等老伴下来,他踩在凳子上写,老伴在旁边扶着他和凳子。这会儿老伴买菜还没回来,他就在记者帮助下开始了这项工作。
三四米长的抬头上,他想写太原城市核心价值观,内容有五个词语,张文元老人先在黑板上用手比划着,分好间距,然后一脚蹬上半米多高的凳子,手扶着黑板费力地直起了腰身,版头字大,他不擅长,为了写得漂亮,他一笔一画,极为认真,写一写还要停下来端详一会儿。认可了再往下写,每写两个字,他就得跳下凳子,挪一回凳子,再费力地踩上去……“老人出板报很辛苦,我来门房7年了,这7年出板报的情形我都见证了,天热了还好说,天一冷,老人戴着手套手也冻得抓不住粉笔,写一阵儿,就跑到门房里烤烤暖气,暖和一些再跑出去接着写。”看门房的师傅对记者说,老人一般出板报多选择在早晨,天气冷了,就安排在午后。
一个版头,十个大字,一排小字,让张文元老人足足忙活了二十分钟。
人物特写
苗苗的故事上板报学校组织同学参观
在这个院,有个叫苗苗的小女孩,在家帮家长做家务,走到院里,看到拎东西的老人,就主动帮着拿东西,一直送到家。在苗苗上四五年级时,张文元老人把她的故事写到了黑板报上。当时,小苗苗还站在这期板报前,让张文元老人给她留了影。
9月28日,当记者拿着这张照片找到苗苗时,她已经是读初一的大姑娘了,比照片上的孩子高出了不少。苗苗一看照片,嘴巴一下张成了O形:“哇,我还有这样一张照片!”
苗苗很快就笑了,她是看着老爷爷的板报长大的,老爷爷的板报登过很多新闻和小区里的好人好事,对自己影响很大,自己在小学时能当少先队中队长,也离不开板报的熏陶。“老爷爷出我的黑板报时,我真没想到,这是对我的肯定,所以谢谢老爷爷。”苗苗说,她的故事登出来后,学校的大队辅导员听说了,还组织学校的孩子轮流过来看。其实,不光她,院里的孩子们都很懂礼貌,不少人都上过院里的板报。
院里的居民夸赞说,每天网络上、电视上、报纸上新闻不断,张老的板报新闻就像精选出的珍珠,是精华,耐读,院里的故事通过黑板报登出来,更能加深居民们之间的了解,让大家觉得,身边每个人都是善良的,都是值得尊重的,大家相处得特别和谐。院里的孩子们,因为想上张爷爷的黑板报,都争着做好事。
记者对话
记者:一心扑在公益上,家里人支持吗?
张文元:儿女们很支持,老伴是怕我累着了,一开始也不支持,后来知道我做的是对社会有意义的事,也就默认了。
记者:大家是不是都在夸你好?
张文元:现在都是,第一个十年不是,一开始,人们觉得我做的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事情,甚至说我多管闲事。在我看来,这是正事,是彰显正能量的,我觉得对。包括媒体来采访我,我都会拿出时间积极配合,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就要大家一起来分享,大家都做好事了,我们的社会就会更美好。
本报记者 姬仙果 实习生 张红蕊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