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9月5日至9日,第八届全国网络媒体山西行大型采访活动如期举行,全国43家网络媒体的记者纷至沓来。通过对太原、大同、朔州和忻州四市的参观采访,感知转型跨越中的美丽新山西。青山碧水、白云相陪,一路美景让每个网媒记者深深地沉醉其中;循环经济、固废回收,多地转型跨越新成果让大家连连称奇。网媒记者纷纷感叹:昔日山西好风光,今日山西不寻常!
碧水蓝天满目苍翠 生态山西展新颜
从太原美丽的汾河景区到“煤都”大同的绿色园林,再到塞北右玉的森林公园、双万亩苗圃,目光所及之处,翠绿的山林蔓延至天际。生机盎然的新山西让网媒记者不禁心生疑问:脚下的这片土地真的是黄土地吗?
“原以为山西作为煤炭大省,空气质量一定很差,生态环境更是恶劣,但来了才发现满眼都是绿色,完全颠覆了以前的看法。”南海网记者邓松在右玉面对一望无际的绿色森林时,难掩激动之情。
“所到之处满眼青山绿水,根本没有想象中的贫瘠与荒凉。”站在大同县火山群的瞭望台,俯视脚下成片成片的绿树,大众网记者孙立志不禁想高歌一曲。对于山西创造出“满地翠绿满目秀”的原因,西部网编辑部副主任王静一语中的:“看得出来,山西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方面是下了很大功夫的,因此才有了现在的碧水蓝天。”
“煤都”大同是此次山西行中最让人意外,也是最让人震撼的地方。“大同就是一个产煤的地方,除了云冈石窟比较吸引人外,我真想不出还有什么是值得参观的。”第一天从太原乘车去往大同的路上,很多人和广西新闻网的记者黄新跃一样抱着这样的想法。然而事实是,“从云冈石窟到大同火山群,再到文瀛湖景区,没有看到丝毫煤灰,只有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大同人真是太幸福了。”人民网编辑赵芳笑称,看到这么美的环境,自己都想做个大同人了。
“从来没想过连矿山都可以变为旅游景点,而且还是绿色的生态景区!”每日甘肃网频道主任苗文莉虽是个资深媒体记者,但“煤矸石山变生态公园”这样的奇景她还是第一次见到。这座堪称大同生态修复典范之作的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将废弃的煤矸石山美化绿化成仰佛台景点,游客登上仰佛台便可以遥看对岸的云冈石窟全貌,体味别有情趣的云冈文化。
转型跨越固废再用 高新科技露尖角
朔州市是山西行第三站。在固废综合利用工业园区,网媒记者见证了山西转型跨越发展中变废为宝的成果,也为转型跨越中才露尖尖角的高新科技所折服。
当大巴车停在偏僻的工业园区门口时,很多记者有点好奇。这样一个随处可见的普通工业园区里,藏着什么值得全国网络媒体来参观的宝贝?进去一看,只是各式各样的地板、家具、墙体装饰。正当大家疑惑时,园区负责人道出其中奥秘:“大家可别小看这些地板、家具,这都是以粉煤灰为原料加工而成的碳金产品,加工过程中使用的都是高新科技。”
昔日让人头疼的工业固废,竟然变身为碳金地板、环保家具?“粉煤灰还能变身碳金地板?这是不是环保产品,哪里能买到啊?”在产品展示区,西部网王静一边用手触摸一块深棕色的碳金地板,一边追问园区工作人员。
“变废为宝不仅可以实现资源综合循环利用,还可以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促进周边劳动力就业。”中国青年网记者郭蕾称,作为一个山西人,她为山西能有今天这样的成就感到自豪。
园区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朔州在粉煤灰综合利用方面主要有三条技术路径,基本可实现对粉煤灰全资源化利用。“园区现在有8个项目建成投产,年消化粉煤灰200万吨,能实现产值16.5亿元,真没想到从废品中都能淘出这么大的效益。”人民网编辑赵芳感叹道。
“山西在固废回收利用、环境综合治理方面所做的工作非常具有前瞻性,很符合山西省情,值得全国推广。”福建省委网络办网宣处处长刘学全直言不虚此行。
景点丰富结构单一 旅游资源待整合
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佛教圣地五台山、九塞之首雁门关,这些闻名全国的旅游景区成为山西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撑。但很多网媒记者也发现,山西虽然景点非常丰富,但旅游结构却比较单一,旅游资源尚待整合。
“山西是不缺旅游景点的,从北到南,云冈石窟、雁门关、五台山、平遥古城、乔家大院等。放眼全国,没有一个省份的旅游资源和文化底蕴可以和山西相比。但我感觉很多旅游资源都没有整合起来,很丰富也很零散。”西部网王静说起山西的旅游产业时,直言其中存在的问题,“在这点上,云冈石窟景区的整合是非常出色的。”
如王静所言,云冈石窟景区的旅游资源整合是山西大力扶持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一个典范。2008年,大同市大力发展云冈文化旅游事业,以云冈石窟为核心,整合云冈文化旅游资源,全面启动了“云冈石窟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和云冈大景区建设工程”,从单体保护走向了整体保护,以更传统的方法延续文化遗产的生命,提升了云冈景区的文化品位和市场竞争力。
“在雁门关除了参观建筑、聆听历史外,找不到特色旅游产品;而且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它在众多景点中显得有些孤立,如果跟周边景区整合,形成几条精品线路,肯定会带动雁门关及周边景区的发展。”河北新闻网编辑成志霞认为山西推广精品旅游线路迫在眉睫。
学习弘扬右玉精神 打造文化新名片
煤文化、醋文化、中原文化、边塞文化,各色浓厚的文化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 “山西文化”。在网络媒体山西行的五天时间里,记者惊艳于山西的蓝天白云,震撼于山西的文化底蕴,感慨于山西的转型成果,感动于山西的坚韧精神。
参观右玉展览馆时,网媒记者一路看、一路叹。“右玉人能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创造出绿化奇迹,我从内心看懂了这种不易,也深深地感动于这种坚持。”生活在植树造林同样艰难的甘肃,每日甘肃网苗文莉对右玉的植树奇迹感触最深。
“右玉精神的核心久久为功让人叹服,很难想象右玉县的十九任书记能始终围绕植树绿化这个中心,不计功名一任接着一任干。这种精神不仅要在山西弘扬,更应该在全国推广。”驻足“植树功臣墙”下,河北新闻网成志霞久久不愿离开,她说,这些功臣值得一一铭记。
弘扬右玉精神的同时,打造山西文化新名片也刻不容缓。“在大同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见到了自成一体的煤文化;在清徐宝源老醋坊,感受到了源远流长的醋文化;在朔州和忻州雁门关,体会到的则是别具一格的边塞文化。”西部网王静感慨山西文化博大精深,也提出了对山西在文化旅游建设方面的建议,“很多人对山西旅游景点的印象都只停留在平遥古城和乔家大院上,原因就是这两个地方都出了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山西应多出文学、影视精品,打造山西文化新名片。”
“打文化牌是山西在发展旅游产业时的一个特色,如果能够在每个著名景区推出一套特色文化旅游产品,给游客留下过目不忘的文化纪念品,那肯定能扩大景区的影响力。”很多网媒记者都是初次来山西,每参观一处景点,大家都想带些特色的纪念品回去,但一路走来,却很难看到标志性的纪念品。面对“一品难求”的窘况,人民网赵芳说出了网媒记者的心声,提出山西要打造特色文化产品的建议。
本报特约记者 郝亚红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