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曲沃企业“认领”,古建筑有了温暖的家(图)

时间: 2013年09月18日07:49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被认领修复后的义城黄帝庙。


2010年10月,曲沃县出台《曲沃县古建筑认领保护暂行办法》,由县文物部门遴选部分价值较高、急需维修保护的古建筑的相关信息,向社会公开招募认领,进行维修保护。截至目前,该县已有6处古建筑被社会认领,其中两处认领保护维修工程已竣工,其他4处正在施工中。


在文物保护与商业开发的现实矛盾中,当地政府以立法的方式对外招募认领,被业界认为在文物保护方面是一个大胆有益的探索,“具有很现实的引领意义,值得学习和借鉴”。


文物古建,被认领的“幸运儿”“西海村龙王庙认领保护工程的规划以龙王庙为中心,其西边为二层古建筑山庄房厦,一层是餐饮、娱乐休闲区,二层是商铺,再建一个室内温泉游泳馆,总占地150亩,共投资1500万元,目前已投资400多万元。”正在施工现场的该工程负责人王随海介绍。


 


西海村龙王庙位于曲沃县史村镇西海村东,创建于元代初年,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现存建筑自北向南有大殿、献殿、八角池,两侧为东西耳殿及道院。西道院三清殿内原有的元始天尊、道德天尊、灵宝天尊三尊泥塑均塌毁。庙的周围共有十几个海眼(泉眼),分为七星海、八角海、东海海、西海海、南韩海。现存建筑为清道光八年重建,其主体结构保存较好,时代特征明显,1985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王庙曾是陈赓纵队解放曲沃指挥部所在地。1947年,曲沃解放之际,陈赓亲署布告,张贴于庙墙,要求保护龙王庙。


据村民介绍,解放后,龙王庙大殿被当作粮库使用,后又被当作小学校舍,并对部分建筑外墙进行了改造,2004年学校迁至新址后闲置。因长期无人使用和看管,加之年久失修,大殿柱础频遭盗窃,殿顶洞穿,庙内杂草丛生,一片荒芜,亟待维修。


2011年6月,以焦煤起家,时任曲沃县工商联合会主席的黄文生签约认领了西海村龙王庙,认领期限为30年。由此,西海村龙王庙成为《曲沃县古建筑认领保护暂行办法》实施以来被认领的首批古建之一。


当年8月,西海村龙王庙维修工程启动,至今仍在施工中。与西海村龙王庙相比,没有任何附加建筑的义城黄帝庙经几个月的修缮后于2012年对外开放,并在路边立起了“欢迎光临祈福”的广告牌。


今年72岁的陈伯从小生活在义城村,他告诉记者,黄帝庙历经多次维修,屡修屡毁。2011年本村村民巩代生认领后,共投资140万元对其进行了修缮。“如果没人保护的话肯定就毁了。”


保护性开发,必然会涉及拆迁。本欲2012年完成的神泉村黄帝庙认领工程,因涉及4户居民搬迁,经多次协商达不成协议而被迫搁置。“我们投资修复文物,本是为了积德行善,又不是为了赚钱,村民们不理解,以为是政府投资。有的人为了多要赔偿款,把早已卖给别人的房子又要了回来,文物局局长跟我们去协调过几次,都没办法。现在已投资70多万元,只能暂时先放一放了。”负责人徐合满脸无奈。


2011年6月,当地企业家赵金友签约认领了神泉村黄帝庙,同年8月,赵金友拟投资180万元,开始该庙的修复工作。目前已顺利完成一期现存建筑的主体工程,“我们公司还认领了曲村大悲院,即将完工,黄帝庙如果不是因为拆迁,工程早结束了。”


无偿认领,企业与政府的“联姻”曲沃,为古时晋国的首都,地上地下文物丰富,记录在案的文物总数达550处,其中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441处。按规定,市、县级的文物保护资金需由地方财政支出。庞大的文保经费对一个县城的经济无疑是沉重的负担,仅修复一座古庙动辄就是上百万元。近年来,曲沃县文物部门在修复境内四牌楼、感应寺砖塔等古建筑时,靠的是“财政出一点,企业赞助点,干部职工再捐点”。但这些办法只是权宜之计,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另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即使修复好了,如果没有人来看护,没有长效的管理机制,有可能几年后又被毁坏。


 


2009年,时任曲沃县文物旅游管理中心主任的孙永和在《中国文物报》上看到了安徽黟县推出“文物建筑保护爱心认领活动”的消息,这则消息让孙永和茅塞顿开。


2010年6月,曲沃县政府就“古建筑认领保护”召开第一次论证会,黄文生、赵金友等当地30余位企业老总应邀参会。“说是论证会,其实也是动员会。”


“弄什么认领,你要修庙,我可以赞助,毕竟古建筑是国家的,让我们无偿认领,别人会不会说是侵吞国家财产啊?”“出身”不好,又经历过“文革”的黄文生对认领文物心存顾虑。


论证会后,心里没底的并非黄文生一人。孙永和知道,若想调动民间资本参与文物保护的积极性,就必须以法律的形式予以确认,才能让企业家们放心。


于是,曲沃县文物旅游管理中心起草了《曲沃县古建筑认领保护暂行办法》,并上报县政府、临汾市文物局和山西省文物局征求意见。


在几易其稿后,2010年10月28日,《曲沃县古建筑认领保护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经曲沃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2次会议审议全票通过,正式生效实施。


该办法所称的古建筑,是指保存至今的古代各个时期的寺庙、民居、祠堂、会馆、书院、楼阁、戏台、塔、桥梁等。古建筑认领后,只能用于居住或作为游览场所和博物馆。如变更用途,须经文物主管部门征得上一级文物行政部门同意,还得当地人民政府批准。认领者不得转让、抵押、不得作为企业资产经营。


2011年6月14日,黄文生和当地人畅义龙共同认领西海村龙王庙,并与西海村村委及文物局三方签订认领协议,拿到了文物认领证。按照协议,认领期间,西海村龙王庙的维修、保护、使用、收益权均属认领人,但其原属产权不变。认领期限为30年,认领期满后,经双方同意可续约。


“曲沃模式”,能否打破资金困局该县文物旅游管理中心副主任席为民说,自己从事文物保护工作25年,眼睁睁看着一些古建筑逐渐消失,心痛又无能为力。“经过两年的实践,我们觉得这种保护模式效果很好,抢救了一批破旧倒塌的古建筑,对文物保护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民间资本介入文物保护,类似的做法近些年在全国并不罕见,在文物保护与商业开发的现实矛盾中,曲沃县政府以立法的形式对外招募认领,得到了业界的认可。


2012年6月初,山西省文物局召集全省市、县文物局长在曲沃召开了经验交流座谈会,实地参观了实施古建筑认领保护的几个工程。与会者认为,这种做法“是文化遗产领域里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积极探索和实践的一种改革,具有很现实的引领意义,值得学习和借鉴”。


“认领的古建筑如需进行保护性修缮,其保护规划、修缮计划和设计施工方案,我们要进行审核,以防止过度开发毁坏文物。我们将认领保护的范围限定在县级或没有级别的建筑,也是因为其规模较小,易于操作。”席为民说。“被认领的古建大多数在村里边,即使是做旅游开发也没有多少回报,对那些认领的企业家而言,就是为社会做公益。”


公开资料显示,山西现有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059处,除去这些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已经或正在被修复、保护和利用的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古建筑或藏于深山荒野,或损毁在基本建设的隆隆机器声中,资金困局是山西省文物保护长期面临的问题。“曲沃模式”能否在全省得到推广和复制?


“曲沃古建筑认领保护办法,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和实践,应当给予认可和支持。随着公民物质财富的积累和对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诉求也越来越强烈,但我国现行的法规政策明显滞后。文化遗产是一项公共性和社会性很强的事业,让更多的社会公众关心和参与文物保护,还需要有法律的支持。”山西省文物局执法监督处处长王义民说。


截至目前,该县已有6处古建筑被社会认领。席为民说,今年,曲沃县文物旅游管理中心还将召开动员会,将剩余的古建筑逐步认领出去。


本报记者 何玉梅 文/图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