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农家三代护宝记(图)

时间: 2013年09月13日05:24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索西龙在明代琉璃五龙壁旁。


代县县政府曾发给索西龙父亲的文物保护员证。


代县上馆镇北关村琉璃五龙壁建于明洪武年间,虽有所损毁,五龙只剩三龙,但看上去仍金碧辉煌,龙腾云卷。代县农民索西龙祖孙三代保护五龙壁,在当地传为佳话——


近日,在代县县委宣传部组织召开的宣传文化系统老干部座谈会上,两鬓斑白、年近八旬的文物专家、博物馆原馆长王森提起了代县上馆镇北关村农民索西龙祖孙三代保护明代琉璃五龙壁文物的事儿,建议县委宣传部和文广体局要加强对这一文物古迹的维修和保护,并对保护这一文物古迹做出贡献的索西龙祖孙三代进行表彰奖励。老王的发言,引起了笔者的极大兴趣和高度重视,随后便展开了对索西龙祖孙三代保护明代琉璃五龙壁文物事迹的专题采访。


琉璃五龙壁已有600多年历史


代县上馆镇北关村琉璃五龙壁与国保文物——边靖楼均建于明洪武年间,是边靖楼建成后,为了祈求天庭龙王保佑修建的,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这五龙壁长8米、高4米、翘角歇山顶、莲花瓣状底座,虽年代久远、风吹日晒,又在“文革”期间遭人为破坏,文物有所损毁,五龙只剩三龙,但看上去仍金碧辉煌,龙腾云卷,神态各异,古朴庄重,不得不让人为古人高超的琉璃烧制工艺赞叹不已。


这琉璃五龙壁就建在索西龙家南院墙之外,爷爷索有德、父亲索知事和索西龙都担当起文物保护的义务,经常加固,抹泥修缮,怕人偷盗、破坏文物,他们还专门在巷道安装了铁门,喂养了黄狗。近年来,不断有文物贩子上门要花巨款购买这座明代琉璃五龙壁,都被索西龙严词拒绝了:“这是国家文物,我只有保护的义务,没有出卖的权利!”


随着采访的深入,索西龙祖孙三代保护明代琉璃五龙壁文物的故事也逐渐浮出水面。


原来在五龙壁的北面曾有一座建于北宋元祐年间的宏伟建筑,名叫太宁宫,老百姓也称“后土奶奶庙”,香火很旺,当地流传着一句俗语:“先有后土,后有代州。”这五龙壁就建在太宁宫山门外过街的南端。


那么,为什么原来的五龙壁后来会变成三龙壁呢?据文物专家王森介绍,在明嘉靖年间,有一年雁门关山上下暴雨发洪水,关沟河洪水猛涨,刹那间,洪波巨浪,冲垮大坝,激流勇进,顺着北门阁街道闯进北高南低的北关村,恰好五龙壁就建在村南的拐弯处,经不住这“洪水猛兽”的冲击,转眼间墙倒壁塌,灰飞烟灭,变成了一片废墟。洪水慢慢退去,当地老百姓才将冲刷到四面八方的五龙壁构件捡回来交还太宁宫,但这时已是有的完整,有的损毁,有的残缺不全。到了明万历年间,代州乡绅商贾又集资根据现存的材料,在原址上恢复重建,结果只能建成“三龙壁”了,但北关村人口口相传,还以“五龙壁”相称,当时请的是五台匠人张大成。


爷爷索有德有家不回看护五龙壁


想当年,五龙壁周围有太宁宫、东岳庙、关帝庙、玉皇庙、七佛庵、施家庵,是一个文物古迹建筑组群,红墙碧瓦,相当气派。北关村成立有庙宇佛殿保护社,索西龙的爷爷索有德就是这保护社的成员之一,与卫明明的爷爷卫二和尚共同负责看管太宁宫和五龙壁。1935年北关村庆丰收,在太宁宫戏楼唱代州十二红的拿手好戏《搜碑》,戏中有耍火一场戏,结果火星燃着幕布,幕布烧着楼顶,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将太宁宫烧了个一塌糊涂,大都化为灰烬,只剩一个西禅房。侥幸看戏的人逃过一劫。第二天清理现场收集回来的大小鞋子就有好几箩筐,摆在五龙壁前让人认领。


尽管这场火灾与索西龙爷爷索有德没有多大关系,但索有德总是感到没有尽到看管责任,自责难受,更为太宁宫的烧毁痛心疾首。从此,索有德有家不回,就只身一人住在这西禅房,孤灯黄卷,一门心思看护着残垣断壁太宁宫山门外的琉璃五龙壁。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大兴“破四旧”“立四新”之风。有一天,索有德在西禅房听得山门外吵吵闹闹,就跑出去看,见是一伙红卫兵正舞棍弄棒在砸五龙壁。说时迟,那时快,索有德上去就把搞破坏的几个红卫兵推开,抢过一根木棒举起,大声吼道:“这是文物古迹,毁了就没有了,要砸就砸我吧,谁再砸我就跟谁拼命!”这伙红卫兵见这看庙的老头气势汹汹,也就二话没说走开了。如今有一条龙的鼻子、胡须、嘴巴受损,就是这伙人破坏的痕迹。


索有德活了82岁,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去世,临终前他还再三叮嘱儿子索知事:“五龙壁是个宝贝,我看护了大半辈子,总算保留下来了,你可得好好看护,不能将这宝贝毁在我们一家手里!”


父亲索知事将五龙壁看成心中神灵


作为儿子的索知事牢记父亲的临终嘱咐,继承父亲保护五龙壁的遗志,父亲去世后他又搬上铺盖卷住进了东倒西歪的西禅房。白天下地干活,晚上住在西禅房守护,中间由妻子、儿子轮流看管,生怕大人小孩耍无聊破坏五龙壁。每年一开春,他都要让妻儿帮忙,对风吹日晒雨淋雪盖过的五龙壁进行一次彻底的加固修缮,将五龙壁看成是他心中的神灵、掌上的明珠。


正是因为有保护五龙壁这桩事,索知事才与县里的文物专家王森最早接触。1964年,王森当上了县文化局主持工作的副局长,全县文物古迹都归他管。王森本是北关村的外甥,与索知事从小耍大,对五龙壁的文物价值一清二楚。“文革”开始后,王森一再叮嘱索知事:“‘破四旧’是个运动,过去就没事了,咱可不能把老祖宗遗留下来的古董让人损毁了!”索知事将这话记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还帮王森办了不少保护县里文物的大事。


“破四旧”“立四新”运动中,县革委勒令王森将边靖楼前后写有“声闻四达”“威震三关”的古牌匾摘下来劈碎烧掉,再换成“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两块大牌匾。但王森只执行了后边的命令,并没有将明代州官写就的两块古牌匾摘下来当柴劈开烧掉,而是找索知事等几个知己将两块古匾藏到索知事家里,妥善保管起来。不然,今天的人们就不会看到边靖楼上 “声闻四达”“威震三关”八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了。


上世纪70年代中期,索知事还帮王森将拆毁的唐代建筑天宁寺三层琉璃阁楼、明代建筑武庙的栾架等妥善收藏起来,现在三层琉璃阁楼摆放在县博物馆,栾架摆放在边靖楼,供游人参观。正因为索知事保护文物有功,上世纪80年代当上了县博物馆馆长的王森,马上建议县政府为索知事颁发了“文物保护员证”,使索知事名正言顺地担当起了保护五龙壁的重任,直到1998年去世。


孙子索西龙将新房建在五龙壁旁


随着索知事的去世,昔日的西禅房也倒塌了,再没法看管五龙壁了,这里已变成一片杂草丛生的小树林,这让作为保护五龙壁一家三代孙辈的索西龙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的名字西龙是爷爷给他起的,意思是让他一生喜欢五龙壁,看管保护好五龙壁。怎么办?他去找村干部商量,要求在老父亲住过的西禅房遗址上建新房便于保护五龙壁。索西龙的这一要求得到村干部的认可,经过办理有关土地手续,在2003年破土动工将新房盖起来了。这下五龙壁就在眼皮子底下了,谁也不敢前来偷盗、破坏。可是,随着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文物古迹被人们格外看重,隔三岔五,总有文物贩子闻讯找到索西龙,愿出高价购买这座五龙壁,哪怕是五龙壁上的一个小构件也行,但都遭到索西龙的严词拒绝。不仅如此,他还将挖地窖挖出的五龙壁构件小心翼翼地妥善保管起来,正在义务为国家和人民尽着自己保护文物的职责。


据北关村党支部书记刘继伟介绍,北关村搞新农村建设,要围绕五龙壁开发建设文体广场,将五龙壁修缮一新,大放光彩,并用玻璃罩起来,供世人观瞻。他说,拥有五龙壁是北关村最大的荣耀,索西龙祖孙三代义务保护文物功不可没。


石俊文 马振裕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