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伴邢光华的遗像前,郑佐周老人回忆当年的抗战经历
本报记者寇宁摄
“申太心老人想见见老战友”一事见报后,记者找到她一名战友的家,据讲述
“走,回咱家坐着说。”9月11日上午,在夏县陈乔村,65岁的村民郑中秦站在巷口,热情地招呼记者。
9月5日,本报刊登运城九旬老人申太心寻找抗战妇救会时战友的报道,引起多方关注。根据申太心老人的讲述,记者寻访到了另一位妇救会员邢光华的家,郑中秦是邢光华老人的大儿子。
邢光华老人已于2008年去世,时年84周岁,而其丈夫、95岁的郑佐周老人还健在。记者了解到,郑佐周是昔日的抗日组织牺盟会成员。
和申太心是同学加战友
“我母亲和申太心是小学同学,当时她们在夏县县城的高小一起念书,参加妇救会后又到了一起,后来都和组织失去了联系,这么多年,我们两家一直来往。”郑中秦说。
据郑中秦讲,十几年前,其母亲身体还好,时不时和申太心老人互相串串门,“坐在一起的时候,还会一起唱当年的歌。能看出,两位老人都觉得中条山上参加妇救会的那段经历,是这辈子最值得回忆的事。”
邢光华于1924年生于夏县县城附近桥下街村,当时家中比较富裕,所以同辈的兄弟姐妹都能够上学。其生前对子女回忆,1938年,一位堂兄引导她加入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组织妇救会,这位堂兄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在妇救会工作期间,邢光华和运城地区内的共产党领导嘉康杰、柴泽民、金长庚、杨德山、张学斌都见过面,有的还熟识。
1940年,申太心和邢光华所在的妇救会接到通知,要从中条山转移到阳城,他们随即和大多数队员失散。郑中秦说,母亲随后曾找到党组织,被安排到河南灵宝县一户人家隐蔽起来,但从此却与组织失去了联系。
与组织失散后两青年结合
“当时,我老妈就是一个小姑娘,在河南那户人家做一些洗涮伺候人的事情。因为找不回组织,后来,就投靠了在当地做生意的一个亲戚,经亲戚介绍,嫁给了我父亲,我父亲在那边的税务局上班。”郑中秦说。
95岁的郑佐周老人现在行动自如,可以准确地回忆起当时的经历,包括各种组织名称以及年份。他的抗战经历,和申太心以及妻子邢光华并没有交集,但是可以互相印证。国难期间,青年学生响应党的领导和号召,义无反顾地参加抗战的故事,他们只不过是男版和女版的区别。
郑佐周原籍垣曲县,1936年在垣曲县第一高小学校毕业。当时,山西的实际统治者阎锡山先是同国民党中央政府宣布联共抗日,山西地方国民党政权与共产党合作的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于1936年9月在太原成立,随后迅猛发展。就这样,郑佐周在垣曲加入了牺盟会。“我被派到毛家湾村,身份是牺盟会的特派员,领导开展减租减息工作。1937年到平定,在国民军军团教导团第五团参加训练,1937年‘七七事变’后,太原很快失守,教导团转移到了晋东南。当时,牺盟会成立了一个军政学员班,我学习一个月毕业后被派去训练民兵,担任军政教官,兼任运输站站长。那时候,在中条山经常和日本鬼子打仗,任务就是运输伤病员,还散发我们党印刷的宣传品。”郑佐周说,“后来,十二月事变后,阎锡山和共产党领导的队伍分家,1940年我们的人都去了阳城。当时我在垣曲的朱家庄村,和我一起的,加我有4个共产党员,离党组织有90里远,我们没有得到转移的通知。紧接着,日本鬼子就占领了这一带,指名道姓抓捕牺盟会员,抓共产党员,我们一个同志被打死了,一个被活埋了,我和另一个赶快分散隐蔽。当时日本军队封锁搜山,搜了整整40天,我碰到了两次,都逃脱了。后来联系到了党组织,通知我去延安参加抗日军政大学。手续揣在身上,我就上路了。”
郑佐周一路躲避抓捕,从垣曲到了平陆茅津渡,打算从那里渡黄河后,去往陕西,再到延安。茅津渡渡口的情形郑佐周至今说来历历在目,那时日寇已经封锁了黄河,等着渡河逃难的人群一堆一堆地挤在一起,人哭马嘶,一片混乱,在被守军盘查时,郑佐周暴露了。“人家问我,你是不是共产党员?我没承认。可是那个人说,我知道你,现在正抓共产党呢,你快走吧,等我们领导过来,你想走都走不了了。我就跑走了,混在人堆里,在黄河河滩里趴着等,看能不能过河。日本人飞机又开始往人群里扔炸弹,我受伤了,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熟人,把我抬着送到一个住处,躺了几个月,就没去成延安。”郑佐周说。
之后郑佐周辗转到了洛阳,在这期间,偷偷回垣曲家里打探过一次,因为他共产党员的身份是公开的,鬼子找他家里要人,父亲被吊打了两次,险些丧命,家里的两座院落都被鬼子烧掉了。洛阳沦陷后,他又逃到了河南灵宝县,因为有文化,经熟人介绍,在税务局谋到了一个职位糊口,后来和邢光华结婚。
1945年,日寇投降。邢光华夫妻二人到西安谋生,新中国成立后,两人都先后进入学校当教师。“我是家里的独生子,父母都跟着我生活,后来老人年纪大了,想回运城老家。垣曲回不去了,家被烧了,原来的院基国家开铜矿占用了,就落户到了夏县。”郑佐周说。
著名摄影家侯波可能也是战友
本报刊登申太心老人的心愿后,记者随后与夏县县委宣传部取得了联系,在当地档案局查找相关资料时,找到了申太心所说妇救会以及负责人张洁的记录。
据介绍,1937年10月,夏县妇救会成立,属夏县牺盟分会直接领导,1939年12月,因“晋西事变”也即“中条山十二月事变”,妇救会遭破坏。夏县妇救会最初驻扎中条山所在村庄的名字叫“涧底河”,今属夏县瑶峰镇所辖,地名与申太心老人所说“尖顶垎”发音相近。张洁,女,夏县瑶峰镇南关村人。抗战前任女子初小教员,1937年参加牺盟会后任县妇救会秘书,193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条山十二月事变后,奔赴太岳根据地。1942年日军围剿根据地时不幸被捕,惨遭杀害,年仅23岁。
夏县县委宣传部部长张高学说,根据一些老同志的回忆,夏县籍革命老人、我党培养的著名摄影家侯波,正是1938年参加的夏县妇女抗日救国会,1939年选派去往延安,“是不是和申太心老人一起工作过,可以联系打问一下。”
据报道,侯波本名阎千金,在中条山妇救会参加革命时改名为阎锋,时年14周岁。去到延安后,改名为侯波。
记者就此事询问申太心时,她回忆说,她记得当时有一个姓阎的姑娘,比自己年龄小,但是年长日久,不记得具体名字了。“我母亲说过,侯波就是他们一起参加革命的姐妹,当时就叫阎千金。”郑中秦肯定地说。
今年89岁的侯波老人,在新中国成立后居住在北京,她是否与申太心、邢光华一同在夏县妇女抗日救国会工作过,本报将继续追踪报道。
本报记者 胡增春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