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虎明和孩子们
在盂县大山深处的岑峰教学点,郑虎明一人撑起一所只有5名学生的学校
在距盂县县城43公里的大山深处,有一所“学校”,名叫东梁小学联校岑峰教学点,只有小学一、二年级和一个学前班,一共5个娃。郑虎明是这里惟一的老师,他身兼数职,既是校长、班主任,又是老师。
教师节前夕,记者探访了岑峰教学点。
“为了孩子们,条件再苦也愿意”
岑峰教学点位于盂县东梁乡岑峰村中央,是撤点并校前岑峰小学所在地。校园的外墙上还能模糊看到“岑峰小学”的字样。
9月9日早上7时10分,一个小女孩背着书包来到学校,见校门未开,便在附近的健身器材上玩了起来。又过了几分钟,来了一个女孩和一个男孩。3个人见面后手牵着手,一边走一边说着家庭作业的事情。男孩掌管着学校大门和教室的钥匙。打开门后,3人走进教室,自觉地拿出课本学习。
7时50分,郑虎明来到学校。黝黑的脸庞、朴素的衣着,如果不是事先有所了解,肯定会把他认作一个地道的农民。8时,学前班的两名幼儿由家人送到学校。
进校后,郑虎明安排孩子们写生字,自己则开始打扫卫生。“孩子们还小,扫地、擦黑板等事情都是我自己做。”郑虎明边扫边说。
学校是一个四合院,有七八间房,院子就是操场。教室占用的是最里面的一间房,有十几平方米。教室内有两块黑板,一块上课时用,另一块是学习园地。虽然只有5个娃,郑虎明还是认真地做着黑板报,上面有古诗词、拼音和争做“小红旗”等内容。
教室的正前方有一面五星红旗,两侧写着“严谨求学”“刻苦好学”等宣传标语,教室四周张贴着“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以及名人名言等宣传画。教室里有4张长桌子、一张旧课桌和6把椅子。两张长桌子供老师使用,一张当讲桌,一张当教案桌,其余的便是学生课桌。这些桌椅板凳都是拼凑来的,五颜六色,高低不一。
教案桌放在教室后面的墙角处,上面码放着一、二年级的教材和学生作业本。一个发黄的地球仪和一个变形的量角器,是郑虎明的全部教学用具,已经有20年的历史。在这样的环境里,郑虎明已经独自坚守了6年。他说:“为了孩子们,条件再苦也愿意。”
“只有5个娃,也要认真备课讲课”
“郑欣,默读第一课。”按照郑虎明的要求,一年级的郑欣低头默读起了课文。
二年级有两个孩子,开学时,刘媛媛生病耽误了一天的课程。“误一个就是误一半,一个不来就得等着。”课堂上,郑虎明让刘媛媛、李元凯跟着他读生字。两个孩子将小手背在身后,挺胸抬头端坐着,在他的指导下大声朗诵着课文中的生字。
趁着空隙,郑虎明走到黑板前写了一个“石”字,边写字边说,“学前班的同学,练习写这个字。”学前班的两个孩子听话地拿出本子练字。这时,一年级孩子读完了课文,郑虎明耐心地解释课文的内容,又在黑板上写了生字,让孩子写。
学前班的字写完了,来找他批改;一年级的生字写完了,也来批改……郑虎明的每一堂课都是这样忙碌。
在开足开全课程的同时,郑虎明还注重对孩子们进行安全、爱国主义等主题教育活动。在他的工作记录本上,可以看到“地震演练、护林防火、感恩教育”等教学内容。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既然是一所学校,就要让孩子们学到应该学的内容。孩子们不能到条件好的学校接受教育,我就要尽最大努力,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即使只有5个娃,也要认真备课、讲课。”郑虎明语气坚定地说。
“最大的快乐就是和孩子们在一起”
在院子的中央,竖着一根木头旗杆,上面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这根旗杆,其实是一棵松树,是郑虎明从山上砍的。“虽然不是很直,但总比没有强。”国旗不能升降,每次需要换旗时,都得把旗杆放倒。
每天第二节课后,郑虎明总要在国旗下对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孩子们按照个子高低排成一列,津津有味地听着郑虎明讲历史故事。
接受完教育之后,是孩子们自由活动时间,老鹰抓小鸡、丢手绢、跳格子……单调而古老的游戏,却让孩子们百玩不厌。
上课时,郑虎明是严肃的,可他与孩子们玩游戏时却是童心未泯,“我最大的快乐就是和孩子们在一起。”
岑峰村有400多口人,加上周边几个自然村,有几十个孩子读小学。原来的岑峰小学有6个年级、6个老师。撤点并校后,师生们集体转入距离村子5公里外的小湖小学。岑峰教学点是应低年级学生家长要求而设立的,只保留了一、二年级。
郑虎明是岑峰村人,今年50岁,1981年从东梁中学毕业后就在岑峰小学任教。32年来,他一直坚守在山村。生长于此、工作于此的他,对岑峰小学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他教过的学生,有20多人考上了大学。
多年来,郑虎明一个人撑着一所“学校”,既当校长,又当老师;既像爸爸,又像妈妈,把别人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他说:“只要还有一个娃上学,我就会坚持下去。”
本报记者 霍雪飞 通讯员 周慧清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