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隰县8岁女孩“撑”起一个家(图)

时间: 2013年09月06日04:15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冯丽青站在凳子上切菜


她的故事引起广泛关注,当地小学接收她入学,一网友承诺长期资助

8月31日,隰县午城镇杜家村一个普通农家小院。挂在窑洞墙壁上的石英钟指向11点,小院的小主人——8岁女孩冯丽青抬头看了看钟上显示的时间,开始准备午饭。


这天,父亲冯双全早早外出打零工,冯丽青则在家照顾瘫痪的母亲和患有癫痫且先天智障的小叔。过去的三年里,每个节假日,冯丽青都是这样度过的。


冯丽青虽然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可说到干家务、照料两个疾病缠身的长辈,却俨然像个小大人。


今年3月,冯丽青和家人的故事被传到网上后,感动了很多人。7月,青岛一个网友看到后,通过隰县关工委给她送去了500元,并承诺今后将资助冯丽青上学。上个学期,午城镇中心小学主动接收冯丽青去上学,并减免了她的食宿费用。新学年,隰县第一小学接收冯丽青入学。8月,首届山西省感动百姓十大乡村爱心大使进行票选,30名候选人中,冯丽青成为年龄最小的候选人。


三岁开始做家务


午城镇杜家村位于隰县山区,在村子附近的山坡上,冯丽青的父亲冯双全种植着3亩果树。前些日子,果园活儿少,冯双全就在10公里外的一个工地找到一份搬砖的零活。由于早年患过强直性脊柱炎,导致脊柱变形,离家又太远,冯双全一般是早出晚归。


2005年农历正月,就在冯丽青出生45天后,母亲谢雪萍病发小脑扁桃体下疝,脑疝压迫神经,导致下肢瘫痪,从此卧床不起。


冯丽青的小叔是个先天智障残疾人,并患有重症癫痫。自从6年前冯丽青的爷爷去世后,小叔便着跟冯丽青一家生活。小叔智力只及两岁儿童,如果没人叮嘱,他甚至连饭都不懂得吃。


父亲在外打工,照顾母亲和小叔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了冯丽青肩上。


8月31日上午9时,记者见到冯丽青时,她刚打扫完家,沏好一杯热茶,搁在母亲身旁。小丽青黑黑的皮肤,瘦高个子,脸上有着这个年龄的孩子不应有的成熟,让人心疼。她一边与记者搭话,一边爬上炕,伸手将摆在母亲身边的便盆拖到炕沿边。下了炕,她端起便盆出了房门,走向院子一角的厕所。从厕所出来后,冯丽青到院中水池边,将便盆里里外外刷了一遍。她说,一上午要给母亲倒两三次便盆。


11时,冯丽青提着簸箕来到院里。墙根处堆着一堆木柴,她翻开木柴堆,从中拣出几根干透的木柴放入簸箕。“今天中午吃面条。”冯丽青笑着说。


母亲刚瘫痪头几年,父亲承担了全部家务。冯丽青三四岁时,已能帮着父亲做些简单的家务活,扫地擦家、洗涮碗筷、帮母亲擦洗。现在,父亲中午不回家,冯丽青会用电热锅热馒头和青菜给母亲和小叔吃。


母亲瘫痪卧床,身体虚弱,吃不得凉东西。地处山区的杜家村,电力供应不很稳定,时常断电。一天,村里停电了,从清晨直到晌午也没能恢复正常。母亲想喝口热水,冯丽青便端着小碗到邻居家找热水。当她端着一碗热水走回家时,小手被烫得红红的,母亲看了直抹眼泪。


为了让母亲、小叔能吃上热饭菜,喝上热水,5岁时,冯丽青在母亲的指点下,学会了生火和做饭。“我会熬稀饭、擀面条,还会炒土豆丝和青菜。”看着她说话时略带自豪的小脸,记者心里酸酸的。


和面,面水需比例适当,面团才能和得软硬适中。冯丽青一直无法掌握其中要领,不是面粉放多了,就是水加多了。和好面后,她的小脸上也沾了些许面粉。


中午12点,冯丽青和好了面,开始擀面条。


冯家的窑洞只有十几平方米大,没有专门的厨房。冯丽青将案板搁在炕沿边,把面团放在案板上。冯丽青身高只有1.2米,站在1米高的炕沿边,她只露出个头来。因为够不着,冯丽青就在炕沿边放个小凳子,自己站在上面擀面。擀面杖有1米长、5厘米粗,冯丽青抓在手里,使劲将面团压实、碾平,一板一眼地擀起面来。


一会儿工夫,面擀好了,“妈,面和得硬了,咱吃揪面片吧。”冯丽青撅着小嘴朝母亲嘻嘻笑着说。


考试成绩名列前茅


午饭后,冯丽青拾掇好碗筷,开始做暑假作业。她从书包内取出铅笔盒、课本、字典,在土炕上摆开。


虽然家庭情况特殊,冯丽青的父母仍十分重视女儿的学习,希望女儿将来有个好前途。冯丽青3岁时,母亲就开始教她识字,经常倚在被褥上,将童话书平放在铺盖上,给女儿讲书中的故事。


杜家村是个自然村,属上司徒行政村管辖。冯丽青4岁时入托上司徒村,其时母亲已教会她200多个汉字。杜家村与上司徒相距5里,冯丽青只能寄居在亲友家中。5岁,冯丽青入司徒村小学。


离开家的这些日子,她无时无刻不在惦念着母亲。地里活多时,父亲会忙到午后才能回家做饭吃。心里惦念父母,冯丽青便趁中午休息时,瞒着老师偷偷溜回家探望。为此,她没少挨父母的责备。


父母的责备,让冯丽青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让父母高兴。从小学一年级至三年级,冯丽青的学习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数学、语文等主课成绩平均都在95分以上。20多人的班级,她的成绩多次排第一,最差一次也是第三名。每次期末考试,她都是第一个交卷子。


每到寒暑假,拿着成绩单回家,是冯丽青最快乐的时候。“我每次考了好成绩拿给妈妈看,她都特别高兴。”冯丽青说。


女儿听话、懂事,让父亲十分欣慰。自妻子瘫痪后,冯丽青的父亲心情愁闷,一度染上酗酒的习惯。为了给女儿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他下定决心戒了酒。“丽青,你长大后想做什么。”记者问。“我长大后想做个医生。到时候,我会给妈妈治腿。让她站起来,能陪我到处走走。”冯丽青回答。


感人故事引来如潮爱心


今年3月,隰县关工委主任解绍亮下乡期间,听说了冯丽青的事后,上门探望。返城后,他写了一篇关于冯丽青的小传,贴在个人博客上。没想到,文章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关注。


一位网友作诗赞叹:本是撒娇七岁龄,稚手操家惹人疼,刀重刃利寻常事,擀面成人尚难行。


冯丽青小小年纪照顾家人的事迹传出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上个学期,午城镇中心小学获悉冯丽青的事后,决定接收冯丽青入学,并减免她的食宿费用。


6月,隰县县政府相关负责人上门探望冯丽青一家,并送去了慰问品。几名太原网友专程到隰县探望冯丽青,给她带去了五彩画笔、文具盒等礼物。7月,一位青岛网友经隰县关工委给冯丽青家送去500元,并承诺今后将每年资助500元,直至冯丽青大学毕业。青岛的这位网友原计划要到隰县看望冯丽青的,“前一阵,那位好心的叔叔打来电话说,他妻子要生娃娃,来不了啦。”冯丽青遗憾地说。8月29日,临汾市一家单位出钱,邀请冯丽青到临汾旅游。这是自冯丽青出生以来,出得最远的一次门。


9月1日,在隰县关工委的帮助下,冯丽青到隰县第一小学报到。该校,是隰县当地教学质量最好的小学之一。


即将离开时,冯丽青用一张废弃的白纸折叠了一个纸飞机送给记者。在纸飞机的机翼上,她画了4朵小花和4个心形图画。图画四周,她写了4个字:开心就好。


本报记者 梁成虎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