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看望九旬老兵李子俊。
8月伊始,几经周折,山西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在长治找到了87岁的回族抗战老兵丁贯之。手捧着志愿者送来的荣誉勋章时,丁贯之的眼睛湿润了。8月18日,由于突发脑出血,这位老兵溘然离世。
“虽然一直在尽力寻找,可还是难以跟上老兵逝去的脚步。”寻访抗战老兵,这无疑是一场和时间赛跑的公益活动。
每时每刻,老兵都有可能凋零,这令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愈发感到时间紧迫。8月15日,这些志愿者邀请杨俊明、李子俊、胡丛生等八位定居在太原的抗战老兵在山西会馆相聚,并为每位老兵佩戴上了“民族脊梁”的绶带。为此,杨俊明特意用诗歌来抒发内心的感慨,“喜闻会馆战歌传,老兵集会乐陶然。迟来‘优抚’虽日暮,泽惠桑榆亦未晚。少壮抗日纾国难,老大多病叹时艰。感谢志愿好儿女,呼唤公平待余年。”老兵的肺腑之言,让志愿者们更感到肩上的责任之重。
■打开老兵的心结
王慧景,80后太原女孩。2010年,她在电视上无意间看到一期抗战老兵寻访战友的节目,国民党抗战老兵吴淞小心翼翼地打开用红布包裹的一份关于肯定国民党正面战场功绩的文件和一枚纪念章的镜头,深深触动了她:“我突然明白了,荣誉是这些抗战老兵一生最为渴望追求的东西,我想为他们做点事儿。”
2011年2月,王慧景拿着一份毕业于黄埔军校的山西抗战老兵名单,开始踏上寻访之路。这是一份上世纪80年代的名单,王慧景兴冲冲按照名单上的地址找寻,却一次次失望而归,“很多次敲门后,希望变成失望甚至是绝望,老兵已经不在那里住了。”不仅如此,她还经常遭受别人的质疑,“因为身上没有什么能够证明自己身份的证件,只能在敲门时递给对方自己的名片。当时在保险公司上班,很多人都认为我是上门推销保险的,为此遭受了不少白眼。”
自从开始寻访老兵,王慧景极少再和朋友出去聚会,不少朋友感到不解,但她还是坚持着,“要是说对生活没有一点影响是不可能的,但是因此放弃也是不可能的。”
2011年3月,王慧景在太钢宿舍第一次寻访到了抗战老兵杨增芳。杨增芳生于1916年,曾是国民革命军第61军72师433团一营副营长,参加过忻口战役、平型关战役,自上世纪70年代起,这位老兵就已双目失明。“时间留给他们的只剩下了回忆。”抗战老兵通常没有留下任何抗日时期的物件,志愿者们唯有通过老兵们的口述来核实他们的身份,“杨爷爷告诉我,在忻口会战中,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他们经常是一个团一个团地往上冲,原本有五六千名士兵的部队,最后只有四五百人活下来。”自那以后,王慧景和她的同伴们多次看望杨增芳,2012年11月27日,这名老兵悄然离世。
“我想要做一件哪怕到了80岁的时候还能感觉到自豪的事情。”长治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天天是一名90后大学生,读历史专业的她对抗日战争那段历史颇感兴趣,“虽然史书上没有记录下这些抗战老兵的名字,但没有他们昔日的浴血奋战,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的一切,所以,我急切地想要了解这些老兵们的个人命运。”
“老兵们往往选择把自己的故事静悄悄地带到另一个世界去。”当这些抗战老兵初次和志愿者接触时,往往都是缄默不语,很少提及自己的那段抗日岁月。如何打开老兵们的心结,同样考验着每一名志愿者。凭借着对抗日历史的深入了解,天天和老兵们成了忘年交,“当老兵们说起一些战役情况和人名时,我能够跟着他们说出来,这让他们感到很惊讶。他们以为我们年轻人不会知道这些历史,所以,老兵们很愿意对我打开自己尘封已久的记忆。”
当同学们从天天口中知晓了老兵们的故事时也深受感动,还一起看望这些老兵,“老兵们看到这么多年轻人来看自己都特别高兴,而我们听老兵们讲着那些抗日故事,感觉就像是穿越时空一样,受益匪浅。”
■心愿难了的遗憾
“这些抗战老兵,看似平凡,但我认为他们都是活生生的历史,所以我想要追寻这些被很多人遗忘的老兵们。”2012年7月起,虽然天天把自己的课余时间都用来寻访老兵,但他发现,自己的步伐难以跟上老兵们离去的脚步。
天天没有想到,自己竟然在长治汇丰养老院的特护病房里找到了老兵刘士钊。患有脑梗的刘士钊虽然能看得见,但却已经无法开口说话了。看到病床上虚弱的刘爷爷,天天心酸不已,而自己能做的只是坐在病床旁静静陪伴着他。“刘爷爷从黄埔军校毕业后进入傅作义的部队,一直在内蒙古进行抗日。听邻居说,刘爷爷很风趣,但现在已经没法和刘爷爷交流了,只能从他的回忆录中了解他的故事。”
2012年9月,天天在长治市石油小区找到了老兵陈少安。当这位老兵讲述自己的抗日经历时,他的孙子感到震惊不已,“陈爷爷从来没和孙子讲过这些,所以当他第一次亲耳听到爷爷的抗日故事时,感到难以置信,他没想到自己的爷爷竟是一位保家卫国的抗日英雄,这让他重新认识了自己的爷爷。”2013年4月,九旬高龄的陈少安与世长辞,而陈少安生前曾经说过的那句话久久回荡在天天的心间——“19岁那年,我因为抗日离家,后来,就连父母去世时,我都没能和他们见上一面,这是我一生的遗憾!”
8月初,通过四处打听,天天在长治市西大街寻访到了回族抗战老兵丁贯之,这位老兵得知志愿者专程来看望自己时激动不已。每次分别,老人家都执意要把志愿者送至社区门口,才肯返回家中。“我提出给丁爷爷拍照,他坚持要把自己所有的勋章都佩戴好后才肯拍,这些勋章对他来说是军人荣誉的象征。”8月18日,当天天得知老兵丁贯之溘然离世的噩耗后,立刻懵住了,“昨天,我还在医院看望了丁爷爷,万万没想到他走得这么突然!”老兵丁贯之的葬礼在长治清真寺里举行。8月19日,天天独自一人站在清真寺门口,以这样的方式送老人最后一程,他心里满是遗憾,“还没来得及给爷爷送去更多的慰藉,他就不在了。”
■分别之时的不舍
今年4月,当王慧景将全国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团队自制的纪念章亲手送给河北老兵崔玉青时,这名老兵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一辈子就等这个了!”
崔玉青的这句话令王慧景潸然泪下,“这些老兵们都已步入人生暮年,还有什么比得到承认更能了却他们的心愿的呢?”截至目前,山西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已经在山西境内找到30余名抗战老兵,“我们不仅会为他们送上统一的纪念章,还会长期针对贫困老兵进行生活资助及紧急医疗救援。”
运城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刘福宽在稷山县杨村找到了老兵段德来,这位老兵艰难的生活现状令刘福宽揪心不已,“老人虽然已经95岁了,却还要天天去拾柴,他和老伴儿住在破旧的砖瓦房里,屋里黑洞洞的,什么也没有。”另一位运城老兵刘丙午少年从军的经历令刘福宽唏嘘不已,“因为顶替自己的大哥入伍,刘丙午13岁时便走上了抗日战场。反观现在13岁的孩子,恐怕很多连生活都无法自理。”
在没和抗战老兵接触之前,宋超认为老兵应该是特别严肃的样子,接触后,才发现老兵们竟然是那么平易近人。“老兵们不是以长辈的身份来对待我们,而是迫切地想要和我们交朋友。”“再坐一会儿吧。”“留下来吃饭吧。”每当分别之时,这些老兵们的眼中总是流露出深深的不舍,想要志愿者再多陪陪他们。
8月23日,记者跟随志愿者宋超和杨柳一同前去看望居住在太原的抗战老兵们。途中,杨柳的脸上充满了期待,“老兵们乐观豁达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这种精神会激励我面对生活中的挫折。这些老兵都很可爱,一段时间不见他们,我就会特别想念。”当敲响老兵胡丛生的家门时,他的女儿立刻热情地招呼了起来,“你们把我父亲当作抗战英雄来看望,这给老爷子带来了莫大的精神慰藉。”
老兵李子俊执意将记者和志愿者送下楼的一幕定格于我们这些后辈的心中——分别之际,李老突然紧紧地握住志愿者和记者的手,眼里闪着泪光,“希望你们常来,常来,常来!”
见习记者 宫 雪 文/图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