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向生态要效益的绿色样本(图)

时间: 2013年09月03日04:12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经过植树造林,放眼望去,山上都是绿树

张兴亮供图

○编者按


在巍巍的吕梁山脉、在蜿蜒的古长城边,一道道防风林挺拔矗立。樟子松、落叶松、北京杨、小老杨……一棵棵绿树如同战士般,在山西的西北部组成了一道坚强的绿色长城。


从1978年到2013年,作为“三北防护林”重要构成部分的山西,在“三北防护林”的工程区共完成造林2851万亩,林木绿化率由建设前的8.3%提高到27.84%。150万亩农田得到有效保护,400万亩沙化土地和1000万亩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初步治理,区域内一度断流的汾河、三川河等河流均已复流,干旱、风沙、冰雹等自然灾害得到明显遏制。


今年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启动实施35周年,本报记者随同新华社“地球绿飘带”媒体采访团,一起深入我省右玉、平鲁、静乐等“三北防护林”地区进行了实地采访,探寻、记录山西人为建设“三北防护林”所付出的努力,以及这一素有“地球绿飘带”的防护林给山西带来的生态变化。


A 右玉


“老右玉”:一辈子就做了种树这一件事


伊小秃家的门前是一排杨树,杨树的北面是条河,河道很宽。8月23日,右玉县的右卫镇刚刚下过一场雨,我们开车趟过清澈的河水,见到了已经是91岁高龄的伊小秃。


在右玉县,伊小秃是有名的种树模范。他从1957年开始担任右卫镇北辛窑村支书,1993年离任,其间率领全村栽了近5000亩树,是“三北防护林”体系的一部分。


种豆需俩人,一人种一人挡风


虽然已是91岁高龄了,但伊小秃的身体依然硬朗。今年他在村边种了5亩地,“其中两亩是大黄豆,打下豆子,我想磨豆浆喝;儿子在镇上开了豆腐店,打了豆子做豆腐用。剩下的还有一些土豆。”伊小秃告诉记者。


“今年种地的收成应该不错,雨水丰沛,风沙也小。”按照伊小秃的估算,土豆的亩产能达到千斤以上。“要是以前,这些土地根本就不能种地。”伊小秃回忆道,“新中国成立初,我们去地里种土豆,辛辛苦苦四五天把当种子的土豆块种下去,结果一回家就连刮了8天风,再到山上看时,风把地里的土刮跑了好几层,种下去的土豆又被吹了出来。”


那时候的右玉县荒山秃岭,方圆几十里找不到一棵树。北辛窑有首民谣这样唱道:“四沟六洼两面坡,放眼不见树几棵。”村里放羊的羊倌需要把羊赶到非常偏僻的山里,羊才能吃上一种叫做虎榛子的草。


由于没树,大风和沙尘暴频频光顾右玉县,“每个节令的前三后四都会刮大风,记得有一种风叫拉骆驼风,大风一起就连续不断,浩浩荡荡地如同大漠中的驼队。”伊小秃讲道。然而,对于老辈人来说,共同的记忆是早先右玉只要一起风,家里就得点灯,不然昏天暗地的,完全分不清白天黑夜。


由于风大,北辛窑的村民在清明节种扁豆时必须两个人合作。种豆时一个人下种,一个人在旁边挡风,不然刚刚播下去的种子和农家肥就会被大风一股脑地吹跑。一亩地种下扁豆种子3斤,到了秋天也就只能打个十五六斤收成。


没有树,北辛窑连盖房的木料都找不到,家家住在土墙的窑洞里面。伊小秃说,“那时候的年月,村里七八成的人都去逃荒了。”


从别村引进北京杨改善树种


伊小秃从1950年开始就担任村里的民兵队长,历任农业合作社社长、人民公社支书、村党支部书记等,直到1993年卸任村党支部书记,他在村里干了40多年的“一把手”。“50年代初,省里来了一位姓康的大干部,他在北辛窑调研后,告诉我这个地方风沙大,得栽防风林带。我也想过,栽了树,把风挡住,不让浑水出山,这里的庄稼才能有了收获。”于是,从1951年起,伊小秃就带领北辛窑人开始植树造林。


那时植树,挖200个坑挣一个工,坑是一米长、二尺深的元宝坑。种的是在沙化地上容易成活的小老杨。这种杨树长不了很高,长大后有些歪七扭八,不成材,但生命力顽强,可以抵御风沙。


在右玉栽树分春季、雨季、秋季3个阶段。春天从谷雨开始栽半个多月;雨季是从头伏一入,栽半个月;秋季是在秋分左右栽十来天。“农忙时是植树专业队种,农闲时是全村人上阵种。”伊小秃说。


到1988年时,北辛窑已经植树5000亩。他们先后建立了三道防风林。第一道从长城至海子湾台墩;第二道从三墩堡到祭白雨,覆盖了整个山梁,这是一片荒地,一年四季扬沙起土;第三道从小路至沙梁,俗称东坪,是一个大风口。


为改善北辛窑村的树种,在一次“三北防护林”体系会议上,伊小秃听说阳高县大泉山村有优质的北京杨树种,于是第二年,伊小秃参观大泉山后,获赠了20棵北京杨。他用塑料袋包住树根,还在树身上扎了三道绳子,然后把它们小心翼翼地绑在领导们坐的吉普车顶上。一路上他老叫司机停车,然后跳下车看看树苗丢了没。那天回到县里后天已经黑了,领导安排他住招待所。伊小秃说:“不用了,一住下,万一有人偷我的树苗哩。”


后来,这些北京杨包括它们的“子子孙孙”,布满了北辛窑的河道两侧、沟沟岔岔、房前屋后、东坪西湾。如今,伊小秃家门前的北京杨已经有近30米高了。


有了树,庄稼的收成就多了


树多了,伊小秃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


1976年,村里的土窑大多受到唐山地震的影响损毁严重,伊小秃和村里许多人都盖了新房。虽然屋子不大,但有了树,起码盖房的梁和椽子是有了。那年盖起的房子,伊小秃一直住到现在。


有了树,村里人吃水也方便多了。在伊小秃家的院子里,一口自备井就常年有水,伊小秃81岁的老伴告诉记者,“井里常年有水,随用随提,树多了,井只需要打2米多就能看到水。而新中国成立初,有时甚至五六十米都打不出水来。”大片的树林锁住了风沙、涵养了水源。“现在沟里的树一苗挨一苗,一株接一株,长得可旺盛了。以往黄沙遍布的四沟六洼,现在已经被树遮盖得满满的,甚至看不到沟了。”伊小秃讲道,“有了树、浑水不出沟,庄稼的收成也多了。”他告诉记者,记得有一年村里2000亩地交出了12万斤的公粮,甚至比一个乡的上缴量还要多,而他们村的防风林带也是全县数第一的。


种了一辈子的树,因此北辛窑沟沟岔岔里的树都能看到伊小秃的影子,而伊小秃的身上也能看到树的影子。但是由于常年的大负荷劳动,伊小秃的手呈现出了绛紫色,此外,由于冬天刨地把手上的关节震得变了形,因此他的骨节特别大。91岁的伊小秃现在还养着几只小羊羔,而他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赶着羊去老远的地方吃虎榛子了。


如今虽然不再当村支书了,但伊小秃依然没有停止种树的脚步。从71岁到91岁,他以个人名义又种下了8处树林,伊小秃说,他自己这一辈子就做了种树这一件事情。


○专访右玉县委书记苏连根


右玉精神与“绿”不可分割


右玉县位于晋西北,境内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属“三北”地区长城沿线潜在沙漠化区域。


右玉全县总面积295.3万亩,解放初全县仅有残次林8000亩,森林覆盖率为0.3%,土地沙化面积占到总土地面积的76.2%。新中国成立后,右玉历届县委和政府带领全县人民为改善恶劣的生存环境与风沙顽强抗争。特别是自1978年启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来,右玉不断营造杨树、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等。目前全县有林面积达到150多万亩,林木绿化率为53%,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全国闻名的“塞上绿洲”,并且由此孕育和创造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迎难而上、长期坚持、久久为功”的右玉精神。


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35周年时,记者采访了右玉县现任县委书记苏连根。


记者: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右玉县在建设“三北防护林”工程方面的成绩。


苏连根:右玉县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点县之一,35年来先后完成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人工造林80.7万亩,飞播造林1.5万亩,封山育林7.5万亩。目前,右玉县已经在全县范围内基本形成了网、带、片、乔、灌、草结合的防护林体系。特别是近些年,由于右玉县生态环境的改变,所以右玉种树的成活率提高了。此外,最近三五年右玉县在植树造林方面的投入也大大增加,甚至超过了过去50年的总和。


记者:“三北”防护林的建设给右玉县带来了哪些变化?


苏连根:右玉县早就讲“要想富、风沙住。”以前的一个老书记讲,新中国成立前右玉县的县政府还在右卫老城,那时候的守城官兵每隔半个月就要到城墙根儿下挖一次沙子。“要是不挖,那沙子一个月就堆得和城墙一样高了,敌人骑着马直接就能上墙。”


而如今,右玉县已经由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全国闻名的“塞上绿洲”。全县的沙尘暴天数比新中国成立前减少了50%,平均风速降低了29.7%,地表径流和河水含沙量比造林前减少了60%,过去山洪暴发、冲毁粮田、泥沙横流的现象不复出现。与此同时,地表的蒸发量减少、降雨量增多,百姓说“山上有了树,等于修水库”。


记者:右玉精神与“绿”不可分割,作为第19任县委书记,您如何理解右玉精神?


苏连根:我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和批示中所提到的右玉精神,就是对右玉精神最好的总结。他说,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


在右玉这么艰苦的地方种树,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右玉从不毛之地到如今拥有了良好的生态,这个时间跨度很大,难度也很大。右玉精神就是60年持之以恒、不断植树造林,艰苦奋斗、坚持不懈,一任接着一任干,长远地造福一方。右玉精神体现了右玉历任书记、县长良好的政绩观和正确的前进方向。右玉精神是在党委带领下,坚持正确方向、干群同心、迎难而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记者:您认为应该如何传承右玉精神,继续营造绿色右玉?


苏连根:右玉精神与绿色分不开,原来右玉植树是为了生存,现在右玉仍然要大力植树造林,但是为了发展,为了幸福,也是为了美丽右玉。


右玉要坚持可持续的理念,在“绿”的基础上发展、富裕。其次,在今后不断的植树造林过程中,右玉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能丢,植树要节省成本,要保证成活率,要加大义务植树的范围和数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发动群众、干部出工、出力,右玉义务植树的风气不能丢。第三,右玉植树要有创新,要用创新的办法搞生态建设,确保植树造林的成效。第四,要建管并重,右玉本身的生态环境还很脆弱,要不断进行山上治本、身边增绿的造林计划,要营造园林化的县城和集市,要加强综合化保护,重点防火、防疫。最后,右玉精神是大自然逼出来的、是共产党带出来的、也是群众干出来的。如果右玉精神能在“三北”地区,甚至全国起到一些带动、示范作用,引领和激励大家多种树、积极绿化自己的家园,那右玉精神也就得到了最好的传承和发扬。




B 平鲁


林草植被得到修复沙尘暴天气大大减少


在晋西北采访“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时,记者从朔州市平鲁区了解到,自三北工程启动以来,平鲁区的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区林地面积达到115万亩,林木绿化率达到35%。从平地飞沙到满目葱茏,平鲁区在造林绿化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


新中国成立初期,平鲁80%的区域为荒山秃岭,80%的面积水土流失严重,只有成片林400多亩。随后,平鲁区加快了植树造林的步伐,特别是在2006年至2012年间,平鲁区提出并实施了“70%的土地绿化,70%的农民进城”的发展战略。区财政累计投入16亿元植树造林,其中,2011年、2012年平鲁区每年都投入5亿元,造林10余万亩,实现了“三北”防护林建设的后发崛起,快速推进。


近年来,平鲁区先后在棋盘山生态园、二道梁出省口、大西梁、太平山、卧龙山等20多处有典型代表性的地域,实施了大面积集中连片荒山造林工程,总面积超过35万亩。其中3万亩以上连片工程5处。


在造林机制上,平鲁区采取“政府主导,分级组织,专业承包,市场运作”的办法,由政府部门统一规划、统一招标、统一验收、统一付款。所有造林工程的资金由工队全额垫付,政府根据检查验收结果按4:3:3的比例分三年付清。


在大面积造林后,平鲁区的林草植被得到了快速修复,有效遏制了风沙肆虐和水土流失。大风和沙尘暴天气由六、七十年代的48天减少为36天和10天以下;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50%多。


在“十二五”期间,平鲁区将继续以每年投资6亿元、造林20万亩的速度,强势推进城乡生态建设。到“十二五”末,平鲁区的林地面积计划将达到200万亩,林草覆盖率达到70%。


C 静乐


雁翅坑、一托二、截杆覆土,在山西静乐县的“三北防护林”工程中,林业局和施工队创造了许多实用、可行的植树、整地新方法。在科学运用这些新方法后,静乐县的“三北”造林成活 率 达 到 了96%以上。


在植树成活率提高的同时,静乐县还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经济林产业,不仅让“三北”工程发挥其最大的生态效益,还让“三北林”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向“三北”工程要生态效益也要经济效益


选择发展乡土树种和本地苗木


8月24日,静乐的风神山上微微飘着些小雨,已经是入秋,山上的空气湿润而清冽。垂柳、油松、刺槐以及灌木交叉相间地铺满了整个风神山。


风神山的“三北”防护林工程面积达到了10万亩。作为财政收入的小县,静乐在2012年投入到植树造林中的费用达到了5000余万元,仅去年就造林37500亩。为了把有限的财力用好、用足,提高植树造林的成活率,静乐在营造林方面想了许多办法,制定了许多制度。


在制度上,林业部门与当地的造林专业队实行招标、议标、签订合同的合作模式,造林前由专业队垫付资金,待树木成活、验收完毕后按照3年,每年各付70%、20%、10%的比例支付造林款。验收时,要求树林的最终成活率在90%以上,保存率在85%以上。


另外,静乐县植树并没有一味地贪快图大,而是多选择乔灌结合树种,选择发展乡土树种和本地苗木。一来由于乡土树种更适宜当地气候,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成活率;二来使用本地苗木可以促进当地苗木产业的发展,调动农民主动育苗、植树的积极性,使之成为一种良性的循环。


在植树的同时,静乐还加强林场管护。一方面防火、防疫,一方面封山育林。静乐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林木管护站,全县聘请了450个护林员。这些护林员分布在各村,负责着片区内的禁牧、滥伐、防火工作,他们同林业管护指挥部、管护站一起组成了全方位、网络化的林业管护体系。


目前,静乐县的造林实际成活率在96%以上,森林覆盖率在18%左右。


为提高苗木成活率不断创造小窍门


在大制度的保障下,静乐县还在具体的造林过程中,创造了许多提高苗木成活率的小办法、小窍门。


由于静乐地处黄土丘陵地区,坡地的降雨极易流失,植树时普通的鱼鳞坑,不能最大限度地收集雨水。为此当地林业部门和造林专业队创造了许多切实可用的集水、植树新办法。


雁翅坑就是在普通的鱼鳞坑之间再垒筑一个V字型的集水槽,这样一层层地延伸下去就如同一只只展翅的大雁,也好像一个个鱼鳞坑手拉手一样,所以又被当地造林队称作“手拉手”。雁翅坑的好处是扩大了坡地4倍的积水面积,能把降雨时鱼鳞坑之间的雨水也充分收集起来,既减少了水土流失,又使得树坑能收集到最充分的雨水。“一托二”指的是一种乔木加灌木的植树办法。即在整地时就预先按照一大两小相连的模式来预留树坑,植树时在一株乔木的旁边栽植两株灌木树种,这样的好处是乔灌结合,在一起不抢肥,生长快,结构合理。


另外,刺槐和文冠果在第一年栽种后,容易被兔子吃掉。当地林业部门就发明了截杆、覆土技术。就是在刺槐和文冠果栽植的第一年冬季,把这些树木过高的枝冠剪去,再用覆土把剩下的部分全部掩盖起来,这样覆土在冬季既能防止兔子破坏树枝,又能对树苗起到保温、防干、保水的作用。第二年春节,覆土下的刺槐和文冠果就会自然破土生长,且长势快过没有采取覆土措施的其他苗木。


山西省林业厅造林局的官员在参观静乐的整地、植树小创造后,普遍认为这些技术具备在全省推广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造林


除了林业部门照计划的植树,静乐县还发动最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造林。


早在1981年,静乐县的孙怀喜就在参观完造林先进后从农村信用社贷款1万元,承包了1000亩荒山。当时,造林既看不到经济效益,也没有明确发展方向,但孙怀喜认为,“种树和修路一样都是好事,干这两样事总没错。”由于山上缺树,孙怀喜所在的杜家村镇黑土塔村的耕地常常被沟里出来的洪水冲毁,耕地的亩产上不去,风沙也大。


承包荒山后,孙怀喜又问亲戚借了3万元,开始了荒山植树造林。几年的工夫,他的林地上长满了20万株挺拔的落叶松,核算经济价值达到了两三千万元。


现在孙怀喜已经收回了当初的投资,由于山上密布树林,山下的耕地也没有再遇到出沟的洪水,空气好了,小气候得到了改变,连降雨量都得到了提高。以往亩产两三千斤的土豆,目前已经能够达到五六千斤了。


下一步,孙怀喜思考着还准备开发林下经济,养羊、鸡,蘑菇,从而向树林要更多的经济效益。


相比孙怀喜,静乐浩正公司等专业的社会绿化企业已经见到了可喜的经济效益。他们在油松林下套种核桃树,发展经济林和生态林,如今的规模已经达到了5000亩之多。此外,静乐还在坡地上大量种植玫瑰,以此发展玫瑰精油的提炼产业。这些专业的绿化公司大多采用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实行专业种植、农民管护,并有着成熟的盈利模式。他们在静乐县的发展为“三北”防护林工程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链接


三北防护林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的状况,国务院批准上马“三北防护林”防护工程。


1978年11月3日,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国家林业总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计划任务书》。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以国发(1978)244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规划》,至此,三北防护林工程正式启动实施。


按照总体规划,三北工程的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北抵国界线,南沿天津、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布长汗达山、喀喇昆仑山,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地理位置在东经73°26'—127°50',北纬33°30'—50°12'之间。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工程建设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2.4%。


三北工程规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历时73年,分3个阶段、8期工程进行建设。规划造林3508.3万公顷(包括林带、林网折算面积),建设任务完成后,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4.95%,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8、9版采写本报记者 苏景岳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