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随着太原市天地坛片区棚户区改造,省城最后一家国营理发店——已经有55年历史的华义美发厅也被列入拆迁范围,即将走进历史。
本报记者武六红摄
武占梅还像往常一样,坚守岗位,一丝不苟地为顾客服务
武占梅希望尽快找个地方,将店里的东西进行迁移,继续保留老店的风格
店里收到的拆迁通知书
五一路的华义美发厅已走过55个年头,不少老顾客自小就在这儿理发老师傅武占梅坚守了35年,她想再找个地方,把这个老字号保留下去
太原市五一路,是繁华的商业区,每天熙熙攘攘的人群、川流不息的车辆,穿梭于这条并不宽敞的街道上。这里有一家古朴、简陋的理发店,迎着晨曦开门,披着夜幕关门,保留着传统的理发手艺,用真心服务顾客。它,就是华义美发厅,从1958年起,它已经陪伴着太原走过了55个春秋。
今年8月,伴随着太原市天地坛片区棚户区改造,华义美发厅也被列入拆迁范围,即将走进历史。近日,记者走进这家老店、走近从那里离开的老员工,记录太原最后一家国营理发店的点点滴滴。
●华义的老顾客有的已经三代同堂,爷爷在这儿理发,带着儿子来,儿子觉得不错,就带小孙子也来了。还有的客人在别的地方没理好,来到这儿理了一次后,觉得不错,就固定在这里理。
●这几天,武占梅除了服务上门的顾客外,还得忙于找寻新的落脚点,“舍不得这个店,35年了,有感情了,老顾客们也舍不得。”
老师傅老物件老城里的老店
8月24日,得知理发店即将拆迁的消息后,记者一大早就赶到位于五一路南肖墙东口的华义美发厅,当天,天空灰蒙蒙的,偶尔还有些小雨点从空中飘落。远远地,就看到一座不起眼的二层砖楼,斑驳的灰色外墙,正门上面用水泥雕写的5个繁体字——华义美发厅,似乎在向人们昭示着它的年龄。这一切,与周围林立的高档写字楼、五彩斑斓的各式商家招牌显得格格不入,而在一层的水泥墙上,几个红红的“拆”字赫然在目。
刚过早8点,透过已经掉了漆的木门上的玻璃,一位60多岁的老师傅倚坐在门口的长木椅上,等待着顾客的到来。她叫武占梅,今年62岁,自1978年来到华义美发厅,已坚守了35年。“每天早8点开门,晚8点关门,这是华义美发厅恪守了50多年的作息规律。”武占梅告诉记者,她住在省城三营盘,这么多年来不管刮风下雨,每天准时开门,她年轻的时候蹬自行车,如今年纪大了就坐公交车,但从来没有耽误过一天。她说,这个店一年只休息5天,“就是每年的大年初一到初五。”
每天早晨开门后,武占梅都要依次打开门窗,整理桌椅,准备热水。记者环顾四周,这里依然摆放着上世纪50年代的铸铁椅子,以及上世纪80年代的涤卡制服,木桌子很有质感,上面放着天津日化厂生产的洗发水和上海家化生产的金刚钻发膏。看着这些老物件,仿佛一下子回到了上世纪,时间定格在了过去。
“这些椅子不仅皮实,而且都是专门为理发设计的,可高、可低,放倒后还可以躺着刮脸,很舒服。”武占梅指着满屋子里的“古董”骄傲地说,“以前,吹风机都是航天牌的老式铁皮吹风机,现如今,坏了以后也没个地方修理,就只好买一些新款的。”这间约50平方米的房间,只有挂在西墙上的热水器和门口的立式空调,显示着些许“现代化”,武占梅说,“店就简单装修过一次,换了地板和镜子,到现在也有近20年了。”
手艺精服务好顾客慕名而来
8点40分,一位头发斑白的老顾客走了进来,武占梅热情招呼他落座,熟练地忙活起来,一手拿着剪子、一手拿着梳子,一丝不苟,时不时地还要看看镜子。记者看到,她架在空中的胳膊并不怎么晃动,只是手腕在用力。
没过多久,这位顾客的头发理好了,武占梅给顾客抹上焗油膏,在等待的时间里,记者了解到,这位顾客姓召,今年55岁,家住万柏林区,是专门从河西来华义理发的,“我是在这一片(桥头街)长大的,打小就在这儿剃头,1992年搬走后,还是习惯回来。”召先生说,“这儿是老人手,手艺好。”
武占梅说,她30多年前刚到店里时,还有9个师傅,那时早晨一开门就有排队的,如今虽然只剩她和1988年进店的李世敏师傅,但正是靠着精湛的手艺、热情的服务和华义的老字号,至今仍受到老顾客的欢迎。
“老顾客们就是冲着手艺,哪儿理得舒服就到哪儿。”武占梅说,老顾客有东山的,也有西山矿务局的,最北面的住在柴村,还有不少人从飞机场坐车,穿越大半个太原城,专门过来“享受享受”,“一年360天不休息,客人们随时来随时都可以理发,从来没有白跑过。”
“1975年,我刚拜师学艺时,每天要提前半小时‘练手腕’,一手拿推剪,一手拿梳子,胳膊悬空不动,手腕来回摆动,体验均匀用力。”武占梅说,为了练好刮胡子,她就在手里夹上筷子当剃刀,不停地练习;为了剃好头,就用冬瓜当道具,反复地琢磨。
“如今,新型美容院遍地开花,但华义的生意并没有受到冲击。”武占梅表示,现在流行的发型一般都能做,但一些年轻人稀奇古怪的要求,比如要染成红的、绿的,这些他们就做不了。
说话间,召先生该刮脸了,武占梅热了毛巾给他敷在脸上,又拿刷子蘸上自制的剃须膏,“给客人剃须、刮脸,都得用自制的剃须膏,能起到柔软的作用。再大的胡子也难不倒我们,多敷敷,刀快一点,客人就不会感觉疼……”武占梅边说边拿起一把剃刀,在一块已有十多个年头的刮刀布上刮了刮。
顾客多技术强七店历史辉煌
华义美发厅诞生于1958年,开业时叫华义理发店,隶属于当时的北城理发社(后改制成为太原市华祥工贸服务总店)。“华义理发店是华祥工贸的第七个分店,是市里的先进单位。”说起华义的过往,曾经在华祥工贸担任过近十年经理的崔虹兴致勃勃,今年七十高龄的老先生,虽然早已退休回到老家高平安度晚年,但在电话中,记者仍能听出他打从心底的那一份自豪。“七店(即华义美发厅)是公司数得着的大店,在太原市也是数得上的门店。”崔虹说,上世纪80年代,太原市国营理发店曾多达100多家,“顾客多、技术强、收入多,是七店的特色。”当时十几个师傅分三班倒,都忙不过来;每到过年前从腊月廿三开始就要天天晚上加班,到了腊月廿八、廿九通宵加班更是家常便饭。“忙,可忙了。”今年76岁的孙壹心老人曾在七店工作过五六年,顾客最多时,一个师傅一天要给100多人理发。孙壹心说,当时他们的工资实行计件和计时,三角五分钱理一个发,一天收入就有30多元。
顾客多,劳动强度大,并没有影响七店师傅们提高技艺、提升服务。“当时有一位老师傅名叫李富德,是长子人,剃光头、刮脸是业内最好的,老顾客特别多,都是回头客。”崔虹说,为了提高技术,公司还派人到上海等地请来老师傅传授技艺,七店是重点培训的门店。因而,七店的每一位老师傅都掌握了精湛的技艺,掏耳、打眼、头疼时按摩,每逢有老同志来理发,都要找老师傅从头到身上给按一按。“拿刀尖打眼,清除眼珠里的脏东西,可以起到清火的作用,比吃一服药还管用。”崔虹笑着说。
武金娥,今年58岁,是华祥工贸1975年招的第一批学徒工,先是在楼儿底(钟楼街附近)的华祥工贸十店学徒出师,1987年被分配到七店,1993年回到老家清徐,开起了自己的小理发店。提起七店,武金娥爽朗的笑声中透着怀念,她说,这么多年,经常有老顾客找自己理发,靠的就是当时练就的扎实基本功,“那时候,店里还经常举行技术竞赛,自己干得特有心劲。”
舍不得这个店她想保留老字号
上世纪90年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各式各样的美容院纷纷开张,国营理发店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华义美发厅的老一辈师傅们也退休的退休,回家的回家。渐渐地,华义只剩下武占梅和李世敏两个人。前几年,李世敏承包了华义,走上了自主经营的道路,除了每个月上交一些管理费外,其余收入都归他们支配。
今年8月23日,华义美发厅收到了拆迁通知书,因为天地坛棚户区改造,美发厅要求9月10日前拆除。这些天,武占梅和李世敏除了服务上门的顾客外,还得忙于找寻新的落脚点,“舍不得这个店,35年了,有感情了,老顾客们也舍不得。”武占梅说,她想保留这个老字号,所以想在附近找一个门面,小一点也没关系,但至今仍没找到合适地方,看了几家不是地段不合适,就是房租比较贵。“这几天,附近的新老顾客都在帮忙寻找店铺,但如果实在找不下,或许真的就该关门了,也许就再也没有华义这个老店了。”摸着已经露出海绵的老式理发椅,武占梅惆怅地说。
采写本报记者 王小强 摄影本报记者 武六红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