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探访古村落老牛湾(图)

时间: 2013年08月26日02:19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黄河河道在老牛湾形成“几”字形大弯


8月6日,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公示了全国第二批拟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山西省22个村落入榜。其中,忻州偏关县黄河岸边的老牛湾村,获传统建筑、选址格局、传统文化全A评价,是山西入选村落中唯一一个。


中国传统村落,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


为加强对全国传统村落的保护,住房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文物局,于2011年启动中国传统村落评选活动。


山西是传统村落保有大省。据山西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山西省文物局等部门调查,全省现有3000多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古村落。此次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22个山西村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老牛湾村,是一个什么样的村落,竟获得中国传统村落评选组委会专家组的3A评价?8月17日至19日,记者探访了老牛湾村。


1 石头窑洞百年不倒


8月17日下午,记者赶到偏关县。


老牛湾村位于偏关县西北部,县城至该村没有通公交车,记者搭乘一辆出租车前往该村。出租车司机告诉记者,从县城至老牛湾村,约50多公里。记者沿途看到,这是一条崎岖的盘山公路,柏油路旁不时闪现陡峭的悬崖。


17日傍晚,记者来到老牛湾村。在出租车司机的推荐下,记者走进老牛湾村村民吕占林经营的客栈。吕占林,现年63岁,偏关县万家寨中学退休教师,是老牛湾村老住户。吕家是老牛湾村大姓,先辈自洪洞县移民至老牛湾,至吕占林已13代。记者向吕占林解释了来老牛湾村的采访目的,他十分兴奋,答应为记者提供免费导游服务。


8月18日,在吕占林引导下,记者探访了老牛湾村。


老牛湾村村址有3片建筑群,两老一新。两个老建筑群:一个是石山古堡;一个是已荒废多年的老居住区,紧挨着村民现在的居住区。两个老建筑群都已不再住人,新建筑群是近三十年来形成的。


记者首先来到紧挨村民新居住区的老建筑群。这个建筑群坐落在山坡上,其间的建筑物几乎都由石头砌成。由于荒废多年,窑洞间的空地上,杂草丛生。


吕占林在此有一个祖院,院子前后两进,有7孔窑洞,建于100多年前。记者看到,吕家祖院虽久不住人,石砌院墙、庭院石板路面、窑洞仍基本保存完好。7孔窑洞都是石砌窑,形制与北方传统窑洞相同,入户门窗、窑洞顶部都呈拱形。窗棂上,装饰着北方传统样式的窗花。石窑室内空间十分狭窄,地上砌了石炕和灶台,剩下的地方不到2平方米。“老石窑空间小,宽多不到7尺,住起来有点不方便。”吕占林笑着说,三十多年来,村民陆续另找地方建设新居。吕占林于20年前建了新宅,搬出了祖院。他的父亲留恋故居,没有随儿子搬家,一直在祖院居住,直至去世。


随后,吕占林带记者来到老牛湾村另一个老建筑群——石山古堡。这个建筑群建在一座石山顶部。这座石山是老牛湾村的一个奇观,它从河岸边突出,斜插入流经老牛湾村前的黄河河道。


古堡筑有门楼,走进古堡,有一条石板铺就的小道直通山顶。记者沿石道向上攀爬,沿途看到路旁伫立着石头砌的窑洞、牲口棚。记者登上古堡里一孔窑洞的顶部看到,这孔窑洞建在石山最高处,放眼望去,石山古堡建筑群尽收眼底。古堡建筑群格局错落有致,宛如一个棋盘。


在石山突出部,筑有一个外形如同烽火台的建筑物。“它是一个望河楼。石山古堡在明朝是一个兵营。”吕占林称。


2 鸡鸣三地“几”字大弯,老牛湾村由此兴盛


老牛湾村选址格局获得中国传统村落评选A级评价,它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偏关县西北部紧邻黄河,老牛湾村位于该县西北县界边缘,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记者看到,地处黄河岸边的老牛湾村,地势险峻,景象雄奇。村庄四周群山环绕,滚滚不绝的黄河水从村前淌过。因受高山阻挡,黄河河道在此形成一“几”字形的大弯。这个大湾是黄河流抵山西界内转的第一个大湾。关于这个大湾还有个动人的神话传说:太上老君当年令座下神牛在此耕田,行到此处,被山上的一盏神灯惊扰,遂折身形成此湾。


前有大河,后有高山,严重影响人们出行。早年,老牛湾村人到偏关县城,徒步赶路来回要走3天。如今虽然交通条件改善,出山路途仍旧遥远。山里物质匮乏,人们吃个豆腐都需赶50多里山路进县城购买。那么,老牛湾村的先民何以在此安家?


吕占林称,老牛湾村村址处于山西、内蒙古交界处,黄河是两地界河,其北侧和西侧,分别与内蒙古清河县和准格尔旗隔河相望,是一个鸡鸣三地的地方。


据偏关县志记载,明代,地处晋蒙边境的偏关县是边关重镇。而地处黄河岸边的老牛湾村,则是这个重镇的前哨基地。明成化年间(公元1467年),政府为加强偏关边防守备,在老牛湾派驻了一支150人的部队戍边。


为加强边防,戍边军队利用老牛湾的险峻地形,构筑起军事工事。在矗立于河道内的石山上,军民们修建了军营和望河楼;河岸边,则利用蜿蜒至此的长城进行守备。这些军事工事,组成一道边防线,拱卫边境安全。


后来,边境渐趋安定,商人们看到商机,做起边贸生意。老牛湾的山坡上,慢慢形成村落。进入清王朝,老牛湾边防废弃,石山古堡不再驻军,变成居住区。老牛湾与内蒙古隔河相望,后来还成为晋人“走西口”的一条通道。夏天,人们乘船横渡到对岸。冬天,河水冰封,人们踩着冰面走到对岸。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老牛湾村进入全盛期。商人们从内陆贩运盐、碱面、茶叶、粮食、布匹等货物,囤在老牛湾码头。之后雇用货船逆河而上,运货到包头、银川等地贩卖。回来时,船上装着的是毛皮和成包的银元。


吕武,现年84岁,老牛湾村村民,在老牛湾干过拉纤的活。“当时,码头每天都能停靠十条船。”吕武回忆说,老牛湾黄河河道,水流湍急,水下藏着很多暗礁。老牛湾村的村民熟悉河道情况,很多村民从事水上运输工作。家境富裕的村民,买船做了船东;家境一般的村民,从事拉纤的工作。


上世纪30年代后期,老牛湾水上运输业渐渐走入下坡路。抗日战争时期,老牛湾水上运输业近乎断绝。建国后,老牛湾水上运输业曾一度恢复,但也仅维持了10年。


1950年至1960年,老牛湾码头承担晋蒙地区间粮食调运的任务。其时,吕武在码头上从事拉纤工作,将装满粮包的货船拉到包头。上世纪60年代初,山西至内蒙古的陆路交通条件改善,老牛湾水上交通终被废弃。


从明朝建村至今,老牛湾建村数百年。其住户有明朝驻军后代,有山西各地迁居至此的移民后代。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老牛湾村人口达1000多人,是人口最多的时期。水上运输业没落后,很多老牛湾人选择移民。一些大家族,整族迁往外地。上世纪90年代后,很多村民外出打工。他们在城市站住脚后,纷纷将妻儿接走。近些年,老牛湾村发展旅游业,吸引外出打工村民回乡创业。目前,该村常住村民人数有所回升。


3 传统民歌九座庙宇,老牛湾村是多种文化交融之地


在中国传统村落评选中,组委会专家组对老牛湾保有的传统文化,给予A级评价。老牛湾的传统文化有何特点?对此,记者进行了了解。


8月18日中午,记者在老牛湾村村民新居住区看到,几乎每条小巷都悬挂着一些写着农家乐、客栈字样的招牌。“这些年,县里对老牛湾村进行旅游开发。一些村民经营起客栈、农家乐生意。”吕占林笑着说,老牛湾村发展旅游业,迄今只有十来年。村民们从中受惠,不少村民摆脱贫困,一些村民还买了私家车。


村民吕扣,现年43岁,经营一个有4间客房的农家乐。摆在店前的铭牌上写着:吕扣烧烤,提供民歌点唱。“我唱的歌,都是偏关、河曲一带流传的民歌,客人们都喜欢听。”吕扣笑着说。吕扣曾在外地打工,7年前回乡创业。近几年,吕扣年均收入八九万元,是他以前外出打工几倍。


村民郭文生,现年41岁,老牛湾村土著。郭姓亦是老牛湾村的大姓,先辈是明朝戍边士兵。上世纪40年代,郭家举家迁往外地,郭文生爷爷留恋故土,没有走。郭文生经营着一家旅游客栈,每年毛收入10万元。“老牛湾村曾是偏关县最穷的村子之一。现在沾了祖先光,村民们都富裕起来了。”


地处晋蒙边界的老牛湾村,不仅有着秀美的风光,数百年来,它还成为一个多种文化交融的地方。


这个依山傍水的古村落拥有大小9座庙宇遗址:两座龙王庙、两座关帝庙、两座五道庙、一座马王庙、一座河神庙、一座八仙庙。“从事水上工作,十分危险,因此老牛湾村有着浓厚的祭拜神灵保平安的习俗,也因此建起了各种庙。”吕占林说。


9座庙宇,建筑规模都不大。小庙只有一间石砌的大殿,里面供着神像。大庙一般有三四间神殿,主殿对面还建着小戏台。


对老牛湾村的发展,村民有不少想法。“我们曾尝试在黄河里开展拉纤的娱乐项目,县里担心发生危险,不让搞。”吕扣说。“最近几年,河对岸也在开发老牛湾观光,准备建一个地质公园。山西和内蒙古两地,可以联合开发老牛湾旅游业,把饼做大。”吕占林说。


老牛湾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对其今后的保护和旅游开发如同打了一针强心剂。“老牛湾是祖先留给偏关的珍贵遗产,县委县政府期望它不仅能造福当地村民,也能造福全县。”偏关县新闻中心主任张俊杰称,2005年前后,该县与内蒙古的一个投资商签订了协议,开发老牛湾。近些年,老牛湾景区初步得到开发。“今年10月,偏关至神池高速公路将通车。2015年,这条高速公路将与大运高速公路相连。目前,政府还向上级递交了申请,希望重建老牛湾码头。”张俊杰称。


偏关县文物局副局长胡美仓称,目前,老牛湾建筑群,包括村民居住区、石山古堡和望河楼,矗立在河边的明长城遗址,都保存完好。为了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加强对该村落的保护,该局正制定相关规划。


本报记者 梁成虎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