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飞月和孩子们在一起
她叫林飞月,澳大利亚人,在太原的日子里她每周都要去看望孩子们
10月18日上午9时许,太原市福利院少年区,孩子们被集中在活动室内玩耍。一个6岁小男孩尿湿了裤子,护理员王阿姨忙着给他更换干净衣服。这时,房门被轻轻推开,澳大利亚人林飞月走了进来。她右手提着一个黄色背包,左手拎着一个装着香蕉的塑料袋。跟护理员王阿姨打了一声招呼后,她来到孩子们中间。
林飞月,太原市福利院一名外籍义工。过去几年,她每周五都会来福利院。在太原工作和生活的外籍人士中,她是到福利院次数最多的一个。在她的带动下,她的七八个朋友也加入到了义工行列,不时到福利院看望孩子。
1 孩子们围着她眼神里满是依恋
太原市福利院少年区有19名智障儿童。这些孩子,大都生活不能自理。因出生时患有疾病,他们遭父母遗弃后辗转被送到福利院。
少年区的活动室,内外3间。房间地面铺着地板,最大一个房间地上铺着布毯子,此外还安装了一排固定小板凳。早饭后,护理员将孩子们带到这里活动。墙角摆放着两张小木床,几个脑瘫儿躺在里面,看其他孩子玩耍。
在满屋都是东方人面孔的活动室里,满头金发、鼻子高隆的林飞月十分显眼。但是,林飞月却忘记了这些。
她走进活动室最里面的储藏间,打开一个工具箱。里面放着她做义工时要用的东西。她取出一瓶免洗洗手液,返身走到外屋,来到孩子们中间。“孩子们,咱们先洗手,然后吃水果。”林飞月6年前开始学中文,现在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普通话。因为她经常来福利院,孩子们对她很熟悉。她蹲下身子给孩子们擦洗小手时,几个孩子围着她,眼神里满是依恋。
孩子们洗好手,林飞月取出带来的香蕉分发。一个5岁的小女孩拿到香蕉后,没有剥皮就往嘴里塞。林飞月看到了,快步上前,取过孩子手里的香蕉,一边剥香蕉皮,一边轻声对孩子说:“亲亲,香蕉得剥皮吃。”
孩子们吃完香蕉,林飞月麻利地把果皮收拾好。之后,她从背袋里取出带来的玩具:一盒木制积木,3个塑料刺猬球,一个简易玩具琴。她把玩具放在房间地上,几个男孩聚上前,好奇地摆弄着玩具。
12岁的党毅毅依墙而坐,他把玩具琴摆在两腿中间,用小手按下琴键。叮……玩具琴发出悦耳的声音,这让他十分兴奋,嘴里发出咿咿呀呀的叫声。
10岁的党开雄坐在小凳上,眼神迷惘。林飞月走到她身边坐下,把她抱入怀里。林飞月小心地帮小开雄脱掉袜子,看见小开雄的右脚有点肿,皮肤上有一道道抓痕。“她一生气,就会抓皮肤。”林飞月心疼地说。林飞月给开雄抓伤的小脚涂上药膏,取出指甲刀,给小开雄剪了指甲。之后,林飞月开始帮小开雄做肢体伸展运动。“头、肩膀、膝盖、脚……”林飞月嘴里哼着儿歌。儿歌曲调源自一首英文歌,歌词是林飞月中文老师帮她改编的。
上午11:15,孩子们就要吃午饭了,到访客离开的时间了。面对依依不舍的孩子们,她说:“阿姨下周再来看你们。”收拾停当后,林飞月走出活动室。
2 7年前,她与太原市福利院结缘
林飞月是澳大利亚悉尼人,与太原市福利院结缘,是7年前的事。
2006年,林飞月在澳大利亚一所大学读研究生,专业是残障儿童教育专业。“在我生活的社区,也有残障儿童。因大学专业原因,我开始接触残障儿童。”林飞月说。
准备研究毕业论文时,林飞月查阅资料确定论文选题,找到几篇介绍中国儿童社会保障的文章,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拜访了很多在澳大利亚生活的华人朋友。他们告诉我,在中国,一些父母生育残障儿童后,因为经济压力等原因,最后选择放弃抚养。一些儿童最后被送到政府办的福利院。”林飞月说,她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产生了到中国一探究竟的愿望。
2006年春天,通过一个朋友介绍,她结识了到澳大利亚考察的山西永青咨询服务公司老板。山西永青咨询服务中心,是一家在山西从事咨询服务的外资企业,于1993年成立。“我向他表达了想到中国近距离接触中国残障儿童社会保障工作的心愿,他经过考虑,很快进行了回复。”林飞月说。
2006年夏天,作为山西永青咨询服务公司的外籍员工,林飞月从澳大利亚来到中国,并接受公司委托,在太原从事对外儿童教育服务。
到太原后,林飞月首先接受了汉语培训教育。其间,她逐渐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尤其喜欢如嫦娥奔月之类的中国民间文学。后来,她给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字“林飞月”。在太原一些朋友帮助下,半年后,她成为太原市福利院的一名外籍义工。
此次中国之行,从2006年至2008年,林飞月在太原待了近两年时间。每周,她都会腾出时间前往太原市福利院从事义工服务。
2008年,林飞月回澳大利亚办结婚,离开了太原。2011年,林飞月的丈夫被所在公司派到太原从事商务工作,林飞月再次来到太原。
3 她的朋友中,有七八人加入了义工行列
“我舍不得孩子们。”林飞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毫不掩饰对太原市福利院孩子们的感情。“我第一次到太原市福利院看孩子们,随身带了玩具和文具。”林飞月笑着说,她走进房间,孩子们看见她,都十分好奇。但是,面对她这样一个外国人,孩子们显得十分紧张,不愿意和她亲近。“好久以后,他们才接受了我。”林飞月笑着说。
林飞月发现,福利院残障儿童生活区儿童比较多,护理员忙于照顾他们的吃喝拉睡,无暇顾及其他。孩子们缺少运动,人显得懒懒的。后来,林飞月到福利院做义工,总要帮孩子们做运动和按摩。
党娜娜,是太原市福利院一个自闭症儿童。2006年,当时娜娜13岁,因为患有自闭症,说话不多。林飞月每次来福利院看望孩子们时,娜娜总是一个人躲在墙角,偷偷地看着林飞月跟其他孩子玩。“每次到福利院,娜娜都躲着我。”林飞月说,她尝试给娜娜做面部按摩,娜娜会立刻把头转到一边。此后,她每次到福利院,都会坐在娜娜身边,陪她说话。几个月后的一天,她去看望孩子们,给孩子们做面部按摩。她坐在娜娜身边,娜娜乖巧地把小脸朝向她。这一次林飞月伸手抚摸娜娜的小脸,娜娜没有躲避。“我知道,这表示她正式接纳了我。”林飞月笑着说。“2008年,我回澳大利亚。福利院的孩子已失去了父母的爱,我能给他们需要的爱,却因为别的原因要离开,当时心里特别难受。”林飞月说。
2011年,林飞月回到中国后,刚到太原的第二天,就来福利院看孩子们。与孩子们分别3年,她担心孩子们已把她忘记,进门时心里惴惴不安。
“娜娜见到我时,立刻认出了我。她说,‘阿姨你来了!’我当时心里特别高兴。”林飞月笑着说。
林飞月成婚后,有了自己的孩子,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她更加体会到“爱”对孩子成长的意义。
太原是中国中部城市,在太原工作和生活的外籍人士不多,他们之间时常举办联谊活动。联谊时,林飞月与朋友们谈起她在太原市福利院做义工的经历,心情每每难以平复。
“现在,我的朋友中,有七八个人都成了义工,隔三差五到太原市福利院看孩子们。”林飞月笑着说。
而太原市福利院近些年的变化,也让林飞月从心底感到高兴。“太原市福利院孩子的生活有足够的保障。他们唯一缺乏的,就是人们给他们的爱。很多人到福利院看孩子们,但是很少人能长期坚持看孩子们。这些孩子,与陌生人无法产生共鸣。只有对熟悉的人才会产生亲近感,才能体会到被爱的感觉。”林飞月说。
目前,太原市福利院已经把很多孩子送到附近家庭进行寄养。林飞月说:“孩子们需要爱,一个完整的家能够给予孩子更多的爱。我盼望,这19名孩子也能找到自己的‘家’,也能得到来自‘家人’的爱。”
本报记者 梁成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