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书勤(右一)的资助下,大部分学生走出了大山
她是黑龙江省地税局一名普通干部,支教山西一年后,资助当地学子15年她刚刚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一心惦记着第二故乡的孩子们
9月26日,北京。从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颁奖会场回驻地的路上,陈书勤的手机响个不停。在此次评选活动中,陈书勤获得了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荣誉。获知喜讯的亲朋纷纷打电话向她祝贺,来电中,有22个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山西人。
陈书勤,黑龙江人。1998年,她作为一名志愿者,到山西静乐县辛村乡中学支教一年,与一群山里的孩子结缘。山西支教结束回黑龙江后,她开始资助辛村中学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上学。过去15年里,经她帮助,辛村乡有40多个孩子走出大山,22个孩子上了大学。
国庆节期间,记者获悉陈书勤要来山西探望她资助过的学生,于是拨通了她的电话联系采访。遗憾的是,因为临时有事,她被迫放弃此次山西之行。
在陈书勤给记者发的短信中写道:山西是我的第二故乡,山西的学生是我今生永远的牵挂。孩子们的今天让我很欣慰,但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孩子们实现了梦想。
1 志愿支教结缘山西
陈书勤,黑龙江哈尔滨人,1982年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黑龙江省双鸭市地税局工作。1994年,她担任了双鸭市地税局团支部书记。
与山西结缘,是1998年的事。这年7月的一天,陈书勤收到一份来自山西团组织发送的“扶贫接力计划”招募简讯:在你年轻的时候,拿出一年的时间,把自己的才智奉献给最需要帮助的人和地方,去帮那里的农民学农业科技、帮他们医治疾病。哪怕是把城市的文明和新思想带去,那个贫困的地方就有可能因为你的到来而改变……
扶贫接力计划,是团中央于1996年发起的一项活动,全名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旨在动员和组织青年志愿者到贫困地区支农支教。看了简讯,陈书勤心动了。
那年,陈书勤34岁,是双鸭山市地税系统最年轻的正科级干部。去山西扶贫支教,亲朋好友都不支持。她最后说服家人,报了名。
1998年9月2日,陈书勤来到山西,被派到忻州静乐县辛村乡辛村中学支教。
尽管她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辛村中学的环境仍然让这个在城市长大的人吃了一惊。辛村中学,位于辛村乡乡政府所在地。该乡地处群山之间,是个有地不打粮、有山不披绿、有井不出水的贫困乡。
辛村中学的办学条件很差,教室设在窑洞内,窗户是用纸糊的。学生们用的课桌,是家长们自做的,大小不一。陈书勤和另外两名志愿者居住的宿舍,是一间窑洞。山里风大,大风刮起的尘土,顺着门缝、窗缝吹进屋里。来校后第一个晚上,老鼠从门缝钻进屋子里,爬上床铺,3人吓得一夜没有合眼。
第二天,陈书勤被分配到学校初一49班,担任语文老师。49班,有67名学生,来自辛村乡37个山区村。课堂上,孩子们都是用方言回答提问,她一句都听不懂。为了加强沟通,她一有时间就往课堂和学生宿舍跑,跟孩子们进行交流。
为开阔这些山村学生的视野,陈书勤想了不少办法。
来校第一个周末,她徒步10公里山路,到县城购买了汉语拼音字母图表、中国地图、世界地图、军棋、象棋。回到学校,她将地图挂在教室墙壁上,教孩子认识外边的世界。
此后半年,她挨个对学生进行了家访。每次上门,她都会带些礼物——10袋方便面、10根蜡烛。
这年冬天,她给每个学生买了一个热水杯、一双棉袜。本子用没了,就买来大白纸给学生们裁成小块,再用针线缝成小本本……
2 支教一年结下深情
辛村乡交通不便,村民生活不易。每次家人寄来吃的用的,陈书勤都省下来分给学生们,哪怕每个学生只分到一角鱼片、半块巧克力、一袋洗发液。
辛村中学附近有条小河,陈书勤时常带着孩子们在河边“上课”,教孩子们唱歌、跳舞……笑声传得老远。
1999年9月2日,青年志愿者支教期满。陈书勤所带的班参加县统考,语文成绩平均70.05分,最高分数93分,平均成绩比一年前提高了20多分。
就要回黑龙江了,陈书勤给班里学生购买了药品,给交不起学费的几名学生留下一些钱。她一遍一遍地告诉学生们:“只要你们想读书,老师会帮助你们。”
最后一堂课,陈书勤强忍着自己的感情,努力表现的和平时一样。可是“鬼精鬼灵”的孩子们却已知道了她即将离校的消息。
下课了,孩子们静静地围在她身边,拉着她的手,让她再教他们唱一支歌。她教孩子们学唱了一首《你别走》的歌。“你别走,你别走,别把我的好梦带走,既然不知何日相逢,就干脆把那月亮牢牢拴在窗口……”大家边唱边流泪。
1999年9月6日,分别的日子终于来到了。那天清晨,天灰蒙蒙的。
接送车来了,陈书勤上了车,孩子们放声大哭。这时,大雨倾盆而下,孩子们仍依依不舍,几个女孩子在雨中抖成一团,仍不肯离去。陈书勤打开车门冲入雨中,和孩子们紧紧地抱在了一起。
3 刚回去,就开始给学生寄钱寄物
从山西回黑龙江不久,陈书勤给孩子们邮去了50双袜子、50副手套、30把木梳和500元钱,又分别给每一个孩子写了封长信。
不久,她收到孩子们的回信。一个叫宋彦军的男生,随信寄来一副绣有“鸳鸯戏水”图案的鞋垫。
宋彦军是辛村中学49班的一名学生,家庭困难。1999年春天,宋彦军有两天没来学校上课,陈书勤上门家访,才知道宋彦军父母因经济困难,拖欠了学校学费。回到学校后,陈书勤帮宋彦军补交了学费,还给他买了衣服、字典。
宋彦军来信说:“本来我不想继续念书了,家里实在供不起,是您坚定了我求学的信心,再难我也要坚持下去。陈老师,你是我见过的最美的老师……”
陈书勤给宋彦军回了信:“只要想读书,老师会助你。”
1999年元旦,是陈书勤从山西回去后过的第一个新年。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进她的书房时,她仍毫无倦意,此前她已连续两天失眠。
书桌上,摆着67张孩子们亲手制作的新年贺卡,陈书勤一张一张翻看,思绪万千:贺卡上的花瓣是采自辛村中学操场上的野花吗?孩子们邮寄贺卡的八毛钱邮费恐怕够他们一天的花销了……
看着看着,陈书勤再也不能控制住内心的情感,泪水簌簌而下。
她的思绪飘回到山西,脑海里全是一张张孩子们的小脸儿。
回到黑龙江后,陈书勤惦念孩子们,一直想回山西探望孩子们。为了筹钱,她干过家教,一节课两小时,每小时10块钱;她还利用业余时间在一家婚庆公司打工,到县城和乡下给婚礼照相,一次能赚一两百元。
2000年大年初二,陈书勤踏上了驶往山西的列车。这次山西之行,陈书勤带了5000多元钱,这些钱,有陈书勤的打工收入,也有她的多年积蓄。“这次去山西,我把家里的钱都花空了。那时,我每个月工资才458元。家里日子要过,可又不能不让孩子们看到希望啊。”陈书勤说。
2000年以后,每个新学年开学,她都会把学费提前邮到困难学生的家中。尽管这样,她还是放心不下。天冷了她怕孩子们冻着,会邮去手套、棉袜;春秋她给孩子们邮去红色的纱巾,纱巾可以防沙尘眯眼,红色能吓唬狼。
4 22个孩子走出大山上了大学
10多年来,陈书勤每隔一两年就来一趟山西。每次来山西,她都要把孩子们召集在一起,跟孩子们交流,把自己收集的对人生有教育意义的文章读给孩子们听,让他们确立快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孩子们没有辜负她,她支教班级的67名学生中,大部分走出了大山,其中有22个孩子考上了大学。10多年间,陈书勤资助孩子们上学,花了10万多元,给孩子们邮寄的邮包算起来也有几百个。
宋彦军高中期间,每年都能收到陈老师3000元的汇款。高中毕业后,宋彦军不想再给陈书勤增加负担,只身到广东中山打工。在陈书勤的鼓励下,他通过“自考”获得大学本科学历,成为中山学历最高的厨师。
秦拴平,陈书勤资助的学生之一。在上大一时,因家庭生活困难,交学费困难,秦拴平一度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她给陈书勤写信:“陈老师,社会真的公平吗?”
看了秦拴平的来信,陈书勤万分震惊。对她来说,学生遇到困难,她总能想办法帮助他们克服。她最担心的是,孩子们会因为生活遇到困境,想不开,心里有阴影。
她立刻给秦拴平写了回信:“这十多年我没有给你带来一个充满阳光的世界吗?你们接受了那么多的爱,还不足以涤荡社会中的尘埃吗?”
此后几年,陈书勤每年都资助秦拴平数千元钱,帮助她完成大学学业。
2008年,汶川地震后,陈书勤接到秦拴平电话,她说她到汶川支教去了,要像陈老师那样活着。如今,秦拴平在太原市的一家公司任人力资源主管,“工作积极,生活阳光”,是同事给她的评价。
本报记者 梁成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