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艳(左)与秦艳友(右)参加活动
本报记者 武六红摄
“宝贝回家,为爱出发”特别报道之三
“岁月稀释不了亲情的血,距离分不开相拥的心,风雨挡不住寻亲的脚步,山河拦不断团圆的信念。”打开“宝贝回家寻子网”,网站首页这句话荡漾着深深的爱。
自2007年至今,这个专门帮助失子家长寻找孩子,丢失孩子寻找家长的公益网站,累计收录“家寻宝贝”信息1.3万余条,“宝贝寻家”信息8000余条,671个家庭得以团聚。2009年,网站向公安部建议成立“拐卖儿童DNA数据库”被采纳。网站上,不断有走失孩子的照片被贴上去,等待人们去比对、核实……
付出这份辛苦的,是来自吉林通化的张宝艳、秦艳友夫妇,还有遍布全国的两万多名志愿者。
张宝艳说,这一路走来,帮助她、陪伴她、支持她的人,都在她心里……
网站让我收获很多荣誉,可是它应当属于这些默默无闻的志愿者。
孩子高考前,父母都会做营养餐,我们不但没时间照顾儿子,他还得抽时间给我们做饭。
——张宝艳
儿子险些丢失萌生办网站念头
1992年,儿子4岁时一次短暂的丢失,让张宝艳感受到“绝望”气息:“如果孩子没了,家就完了。”
当时,张宝艳正在单位上班,突然,孩子的姥姥急冲冲闯了进来,哭喊着说孩子丢了。“当时我刚看完一本关于被拐孩子的报告文学,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儿子被人拐走了!”
张宝艳疯了一样四处寻找,边哭边比划,揪着路人就问:“有没有见过这么大个子的小孩?”全家人连续找了几个小时,一直没有孩子的任何线索。“孩子被拐出城了,还是……”张宝艳把结果想到最坏,腿就站不起来,坐在地上,不知所措。正在手足无措时,孩子突然有了消息:“我们老家地方不大,孩子走散后自己回家了,发现家里没人,就去了姥爷的单位。”
虽是虚惊一场,但这次经历刻骨铭心,敲响了警钟,让张宝艳开始关注孩子失踪家庭,对路上的流浪儿童、寻人启事,也会多看一眼。
接触的家长多了,张宝艳发现,大多数家长仍然是依靠贴寻人启事、建寻子联盟等传统方式找孩子,效率低,有的家长找孩子途中,发现被拐儿童,也因不知道孩子是在哪里丢的,没能帮孩子找到家。“我就在想,能不能有一个途径,让这些信息共享,被更多的人看到?”
张宝艳的丈夫秦艳友在一所高校任教,专业是计算机。2006年,他向张宝艳提出成立网站帮助这些孩子。夫妻分工明确,秦艳友负责网站维护,张宝艳专管收集信息。
2007年4月30日,网站正式开通。根据张宝艳的构想,网站分为“家寻宝贝”和“宝贝寻家”两部分,他们的工作是将网友上传的两类信息逐一比对,发现相似点,看能否匹配成功,其繁杂程度犹如大海捞针。
很快,工作量骤增,张宝艳辞了工作,专心办网站。回忆起那时的艰辛,张宝艳说,最对不住的便是儿子,“网站上线不久,正好赶上儿子高考。”张宝艳无奈地笑着,“那是我们最忙的时候,还得儿子照顾我们。”
在吉林通化,高考前学校会放假一周,让考生自我调整。“同学的父母都会做营养餐,保证孩子饮食与休息,我们不但没时间照顾儿子,他还得给我们做饭。”直到高考那两天,张宝艳夫妇都没时间送孩子去考场。“儿子从没怨言,还用行动支持我们。”刚高考完,儿子就陪着张宝艳上街跟踪流浪乞讨儿童,看看他们背后是否有黑手操纵。
成立打拐DNA数据库建议被公安部门采纳
随着网站登记的信息增多,仅凭张宝艳与丈夫两人的力量远远不够,但令张宝艳高兴的是,慕名来加入的志愿者与日俱增。2008年1月,网站的工作受到当地民政部门的认可,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在吉林通化注册成立。
“宝贝回家寻子网有了正式的名分。”张宝艳把协会成立形容为一次飞跃,而另一次飞跃,则是2009年。
2009年全国“两会”前夕,张宝艳总结自己找孩子的经验,整理了一份《失踪儿童及流浪乞讨儿童城市救助调查报告》,交给了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希望能引起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
没想到,提案很快有了回复。3月的一天,张宝艳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张宝艳不太相信,“不会吧,您真的是陈士渠?”
“当然是,不相信的话,你可以查我的资料嘛,我知道你们在做宝贝回家寻子网,做得很务实,不知道公安部能否帮上你们的忙?可否来北京,听听你们的建议?”陈士渠诚恳的话语打消了张宝艳的疑虑,他还向张宝艳提了个小要求,“我能否进你们的QQ群,听听家长们的想法,但别说我是谁,要保密。”
“放下电话我就哭了,感觉就要见亮了。”就这样,陈士渠化名“志愿者007”,加入到宝贝回家的家长QQ群。平日里,家长群是失踪儿童家长交流的地方,大家分享孩子信息,商量找孩子的办法。然而,谁也没留意,群里多了一个名叫“志愿者007”的奇怪家长。
这位家长不仅没有自家孩子失踪的信息,也不怎么说话,偶尔参与讨论,也是在为家长们出主意,想办法。“不着急自己的孩子,光给别人解决问题,这位家长是谁?”
没多久,向张宝艳求证的家长越来越多,为打消疑虑,张宝艳只好把这位特殊家长的身份向大家坦白。从那之后,家长们直接联系陈士渠的越来越多。
“当时,家长们普遍面临几个困难:孩子失踪24小时才立案,耗不起时间;每得到一条线索就得做一次DNA,掏不起钱……因此,我把这些都讲给了公安部,希望能建立个DNA数据库。”
结果同样出人意料,自己的建议均被采纳,不仅立案时间从24小时成了报警后马上立案,而且DNA采血实现异地联网,只需采血一次即可,更令张宝艳高兴的是,采血的钱也不用掏了。“做个DNA正常得花大几千块钱,这可是省下一笔不小的开支。”
有了公安部门的支持,张宝艳的网站越来越有影响力。如今,很多省份的宝贝回家QQ群中,都有一位当地打拐警察联络员入驻,“宝贝回家寻子网”成为志愿者、失踪儿童家庭与警方联系的绿色通道。
网站志愿者的“一分钟”纪录
“一路走来,你最想感谢谁?”
“网站的志愿者团队。”张宝艳毫不犹豫地说,而且一说就停不下来。
张宝艳介绍,目前已经有两万多名志愿者注册,队伍庞大,分工却很明确:核实线索,QQ群管理,论坛管理,志愿者登记,媒体接待。他们中有学生、白领,也有丢失孩子的家长、执行任务的警官。
小梅,宝贝回家志愿者,张宝艳连连称赞的优秀志愿者。她参与比对成功的寻亲案例有60多例,并创造了1分钟成功比对的纪录。
2011年9月18日,小梅接到两项任务:寻找1991年出生,1998年失踪,广东省从化市河东市场的杨婷婷(女)。过人的记忆力以及对登记资料的熟悉程度,让小梅忽然想起两年前一个“宝贝寻家”的帖子:“从小多次被拐卖,我不知道家在哪里,与家有关的唯一记忆是,清明节与母亲回四川祭扫外公坟墓。”仅仅1分钟时间,小梅经过比对,确定是同一个人。经过志愿者多方联系,杨婷婷终于同12年未曾相见的家人团聚。
小梅用4个字总结找孩子的经验——“多看多记”。
每天,小梅都会将各种渠道得来的线索进行归类,如“家寻宝贝”“宝贝寻家”“腿上有痣”“额头有疤”。然后时常翻阅孩子的资料,差不多每天要看几百个,用心熟记,将孩子的各种情况和大体长相烂熟于心。
宝贝回家河南QQ群里,有一名叫丁超的警官志愿者。2011年开始,他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人口信息,从被拐孩子依稀记得的地名、人名,想尽办法查寻真实的地址、人名。两年来,共帮助48个被拐或走失的孩子找到亲生父母。
比对、比对、再比对,查找、查找、再查找……志愿者天天做着这样重复的工作。
张宝艳与大部分志愿者都没有见过面,只要她在群里露头,大家都会亲切地叫她“大姐”。“网站让我收获很多荣誉,可是它应当属于这些默默无闻的志愿者。”张宝艳真诚地说。
本报记者 郭佶欣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