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不缺一位会教书的先生,但老百姓餐桌上少一碗好油,我要去当那个能炼出好油的油匠。”上世纪90年代初,刘来玉“弃教从商”,在太原市南郊区建起了油作坊。山西素有种植大豆、玉米等农作物的传统,让山西人吃上自家土地上生长、压榨出的好油,成了刘来玉的理想。
1997年,油作坊更名为山西青玉油脂有限公司,当年只想做好油的刘来玉,开始在健康、绿色上下功夫。近年来,地沟油、工业“白油”、泔水油不时出现,油脂加工企业被推向了风口浪尖,而刘来玉的油成为了全省80%以上的高校食堂首选用油。像刘来玉这样的本土企业家并非孤例,生生不息在三晋大地上的食品企业,在争夺市场的同时也在扪心自问。
8月上旬,“自留地·三晋食品安全媒体采风行”活动进行,本报记者走访太原、吕梁、长治、晋城、运城、临汾等各市的知名食品生产企业、百年老字号。在关注安全生产、工艺传承、科技创新等环节之外,每到一处,记者都会问出同一个问题——
“你自己的产品,你会吃吗?”
第一站:安全
质把关 第一要务是安全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然而,突然有一天,我们的生活变成了这样:早餐由一杯三聚氰胺毒牛奶、两个硫磺熏毒馒头构成;午餐安排了尿素豆芽、地沟油麻辣烫,以及一瓶用甲醇勾兑的烧酒;晚餐吃点火锅,锅底是泔水油、羊肉是鸭子造。这虽是一个笑话,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前中国食品安全的严峻形势。
“由于不良厂商的出现,老百姓不知道能吃什么、敢吃什么,不再放心所谓的‘放心食品’,更不会信赖品牌。”站在高平厦普赛尔梨汁的罐装车间玻璃幕墙外,看着一个个空瓶从机器的一端消毒、罐装、封口,再到装箱,有条不紊。执行董事、副总经理赵东胜告诉记者,所有原料均是货真价实的天然果实。“拿黄梨汁来说,用的就是有1500年栽培史的高平大黄梨,通过‘农户+基地+企业’的模式,将黄梨收购回来,经过清洗、压榨,制成梨浆,然后低温储存。罐装时,将梨浆与纯净水按比例调和。所使用的生产流水线均符合国家标准,而且加入全方位的现代质量监督机制以及随机监控模式的保障,从而确保了每一款产品从源头上就是新鲜纯正的。”对于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赵东胜坦言,旗下所有果汁产品均加入了添加剂,有些是为了给果汁保鲜,有些是为保持或提高营养价值,还有些是为改善饮品的感官性状。“我们要正确认识这一产物,只要在国家标准范围之内的,对人体是没有任何损害的。”
无独有偶,在泽州县巴公镇东四义村,同样有一家生产饮品的企业昼夜不停地运转着。“‘谷宜生’谷物饮料产品,将当地种植的花生、小麦、绿豆、红豆、黑豆、燕麦等谷物杂粮做成饮品,这些本地人不稀罕、外地人却视作宝的小杂粮饮品,已在北京、天津、石家庄等10多个大城市的消费市场站稳了脚跟。”
年销售额达到3000多万元的“谷宜生”,向消费者传递出一个新理念:杂粮不但可以吃,更可以喝,喝进去的杂粮更安全、更有营养。董事长吕俊峰介绍,他的杂粮饮品绝不含任何食品添加剂,这都源自自助研发的罐装技术。“这种新型技术不但使得饮品不变质,还始终保持浓稠不沉淀。”吕俊峰坚定地说,在不久的未来,这种罐装技术将会成为引领食品生产行业的新风暴。
第二站:传承
艺精良品牌文化代代传
“醋都尚品,紫林厚道”这个标语印在山西紫林醋业大门口的照壁上。“厚道”不只是说山西陈醋味道绵香醇厚,更说酿醋人要有厚道之心。“山西醋传承百年,口味醇厚、香酸扑鼻就是它的特点,味道骗不了人,酿醋讲究13道工艺流程,一步少了,味儿就不对了。”紫林醋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闫裕峰说。
紫林醋业成立于2000年,始终秉承传统工艺,坚持“夏伏晒、冬捞冰”的工艺。发酵车间里,每一条存放高粱、麦子的行道都站着一位手持木锹的工人。“为使原料充分发酵,必须每天翻转一次行道,为了更均匀,必须靠人工。”闫裕峰介绍道,很多流程还是得靠经验丰富的工人师傅把关,比如发酵温度的调控,就得把手伸入酿醋原料中感受;还有晾晒,不能靠机器熏蒸、烘干,必须到太阳下晒。
成立于1985年的山西维仕杰,致力于生产沙棘饮料28年,始终坚持原料来自吕梁大山。由于沙棘一年一成熟,且为野生,摘取、收购不易,很多人劝说董事长赵双虎改做其他饮料,但他坚持要做中国野生沙棘开发第一人。如今,维仕杰已拥有了固定资产4000万元,年销售收入5000余万元,占据着全国沙棘果汁饮料行业的销量之首。“沙棘中维生素含量居果蔬之首,其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更具有清除人体内自由基的作用,增强免疫功能、延缓人体衰老。这么好的东西,只有山西生长,我们如果都不做,好东西不都可惜了吗?”赵双虎说,不但他要坚持,他的下一辈也要投身于生产造福百姓的好食品、好饮品的事业上来。来自运城的中华老字号“福同惠”食品有限公司,将南式糕点手工技术和北方糕点制作技术相结合,这一做法已延续了三百余年。在企业文化宣传册上,从企业的起源,发展故事,通过漫画的形式向外人展示。清朝年间至此,风味从未改变的坚持令这一企业在三晋大地上站稳了脚跟,又挺起了胸脯。
第三站:创新
勇创新科技包装小杂粮
是米不是米,Q弹有嚼劲,五谷作辅料,营养价值高。
在山西孝义,有一款新型的大米进入了记者视野,它外观与正常米粒并无差别,颜色分黑、白、黄三种,烹制后,口味更好也更有筋道。它有个学名:速食保健米。是由山西旺达集团与北京食品研究所共同研制的新“杂交产品”。究其工艺,是以大米为主料,配有一定比例的燕麦、玉米、荞麦、小米等杂粮或杂豆、果仁,经过粉碎、搅拌以及分子微生化处理技术,挤压成型,制成的新型营养米。
2005年,山西旺达集团董事长孟庆巨突发奇想要做这种营养米,他奔走于各大城市,向能人讨教,最终,做成了营养米,成了“营养米之父”,他告诉记者,这种米是米又非米,却比米更具有弹性,更加香美。长期食用杂粮类食品对抑制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现代富贵病有明显作用。对亚健康人群增强身体免疫力,恢复身体健康有积极作用。让杂粮换一种身份走上我们的餐桌,给杂粮包上可口的外衣,这样一种新的食品加工艺术令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餐桌。
同样是科技创新,在山西沁县,传统的沁州黄小米也成了婴幼儿的所爱。千百年来,小米在中国的母婴文化里占有着重要位置,中国北方的传统习俗里小米粥一直是哺乳期妈妈和婴儿的重要滋补食品。2007年,山西沁州黄小米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总投资10700万元研制开发小米深加工项目,研究出了更适合中国宝宝的婴幼儿营养小米粉“谷之爱”。经检测中心检验,全项合格,并通过了QS认证,获得了国家两项专利。这种小米粉对婴幼儿具有增智、壮骨、助消化、调养脾胃、增强免疫力等作用。
第四站:困惑
门槛高 土产难进大市场
话题转回“营养米之父”孟庆巨。他从烟酒商贩做起,后来拥有了酒业公司、珠宝楼、工艺品商行……总资产净达1.2亿元人民币。突然有一天,孟庆巨转投了小杂粮产业,他知道做杂粮利薄、市场小,但他依旧坚持,因为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山西农民,手里握着上亿资产,就有义务将本土杂粮做出品牌,推向全国、走向世界。于是,孟庆巨建起了近5公顷农业生产基地,创办了农副产品生态科技公司,注册了商标、申请了专利,眼看就要走向市场了,可问题来了,销售渠道在哪里?
经过一番市场调研,孟庆巨将目光投放到了超市。于是,他带着自己的几件拿得出手的杂粮产品找到了超市主管。“那时,超市已经开始收取入场费了,每家店入场费在5000元左右,这还仅是一款商品的入场费,你打算进超市几款,5000元再乘以数量。此外,超市还按销售额的21%来扣点。每逢店庆日、节假日,还要向超市缴纳数额不等的店庆、节庆、宣传等名目繁多的额外费用。”孟庆巨盘算了一番,每年超市收取的各种费用占到了自己经营利润的一多半,但为了开拓市场,他还是咬了咬牙签了一年的合约。“进超市早死,不进超市等死。”这话不是危言耸听,一年后的孟庆巨真切体味到了这句话的意义。“年终,会计送来一年的收支账目,赔了近几十万元。”孟庆巨只得撤摊。2010年,孟庆巨索性自产自销,他开起了粗粮快餐店、粗粮生态园。“顾客进来吃的米、面都是基地生产的粗粮,他要觉得味道好,还可以从我们快餐店里买回粗粮自己做。”如今,孟庆巨又定制了一批早餐车,打算到各个小区里“支摊”卖粗粮食品;2014年,他会再投资1亿元,建立更大的生态种植基地,以开展新杂粮产品研发。
“山西有多少商人具备这样的经济实力为自己闯市场?大多还需依托固有的市场、超市搞销售。”农产品加工杂志社的社长兼主编张成龙告诉记者,目前,山西杂粮发展处于瓶颈期,投入、收益不成比例,国家、地方政府不断给予支持、补贴,扶植一批发展杂粮产业的龙头企业,然而,我们将“杂粮”养大,却不让它见人,它如何立足社会、如何发展自己?从一颗种子到市场销售,这是现代农业应有的良性链条,链条上系着农户、基地、企业、市场、政府……而对于基础薄弱却志在走向百姓餐桌的山西杂粮来说,政府更是不能缺位,应当在营销上铺路搭桥,真正扶持山西杂粮企业“走出去”。只有“走出去”参与到国内外市场的大流通,才能去寻找山西杂粮的潜在效益。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