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不仅仅是爱情:被误读的七夕节(图)

时间: 2013年08月13日01:16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一个个小蛋糕拼成的心。见习记者赵彩萍/图


国学专家卫方正展示民间巧妇的作品。本报记者李尚鸿/图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很多人送鲜花、吃西餐来庆祝,各路商家也抓住这一商机各出奇招,把七夕节当成情人节进行商业炒作。


而作为传统的七夕文化,已鲜有人问津。那么,穿针乞巧、为牛庆生、吃巧果、送香囊、送荷包、送木梳,这些传统的七夕文化形态还存在吗?


木梳香囊传统手工礼物仍有市场


按照传统民俗,“七夕”情人间互赠的礼物多为香囊、草编、平安扣等各种手工艺品。在清代,香囊就成为爱情的信物,赠送给心爱之人,日夜挂于腰间,或放在床头。睹物思人,情相随,爱相伴。


8月11日,记者走访了多家商场发现,木梳、香囊等传统七夕节礼物正在逐步升温。在某工艺品专柜,看到他们为七夕专门推出的两款礼盒,礼盒的名字也非常应景,一款叫“情牵我心”,另一款叫“比翼双飞”。


导购告诉记者:“结发同心,木梳为礼。木梳本就是我们中国传统的定情之物,而我们秉承传统手工艺精华制造出来的木梳,尤其是对我国传统七夕文化的尊重,也希望天下有情人能过一个具有传统特色的七夕节。”


在我国古时,头发可寄托相思之情,将自己的一缕头发送给情人就是留了念想,梳理头发的木梳就成了情人之间的定情之物,赠木梳也是对感情的见证。“尽管现在的七夕节有点西洋化,但像香囊等传统手工礼物仍有市场,不少年轻人都来为伴侣选购。”一家经营香料的店主说。


本报记者李尚鸿实习生张蕊蕊邓利


DIY蛋糕亲手制作意在“乞巧”


七夕节前记者走访发现,相比往年,巧克力专柜的人流量相对下降,DIY蛋糕却成为了七夕节的主打产品,意在用自己的巧手来向对方表达爱意。


8月11日,在省城长风大街美特好店,来店咨询的小李告诉记者,她想在七夕节送男朋友一盒亲手制作的蛋糕来表达自己的心意。“我觉得手工制作这样一份礼物,花费不多却有很多寓意,其中不乏‘乞巧’的意思。”小李说,网上有好多种巧果在售,可在太原几乎找不到,因此自己就在网上买了些,希望自己变得聪慧贤淑、心灵手巧。”


负责面包房的武姓主管表示,七夕蛋糕很受顾客欢迎,尤其是年轻顾客,“七夕节当天,情侣们可以到店里共同制作表达自己心意的蛋糕,随心所欲地设计形状、图案等,共享甜蜜温馨的时刻。”


在双合成一门店,记者问到是否有专门针对七夕节定制的一些食品如巧果、蛋糕时,工作人员表示,不知道巧果长什么样,但有专门针对七夕节定制的蛋糕,取名为“呵护你”。


见习记者 赵彩萍


专家溯源 中国的情人节被误读


“七夕节,爱情只是一个噱头,七夕的文化核心是‘乞巧’,一些人说的‘中国情人节’,应该是正月十五才对。”8月11日,山西文瀛书院院长卫方正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是人们根据天上的牵牛星和织女星进行的故事创造,是古代人从对自然天文的观察记载演绎出来的。


《诗经》里就有牵牛星和织女星的记载,而《汉乐府》中已经把牵牛星和织女星进行了人格化。“这源于中国人对自然天文的崇拜,他们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看到牵牛星和织女星距离靠近,渐渐创造出这一浪漫故事,是中国人民充满智慧与浪漫的体现。”卫方正感慨地说:“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这也告诉天下有情人,要懂得珍惜。”


牛郎和织女有一儿一女,他们过着男耕女织的日子,直到被王母娘娘拆散,牛郎披着牛皮飞上天与织女相会。卫方正说:“牛郎虽是凡人,但他披着牛皮就能飞上天,凡人借助工具飞天的神奇和我们今天飞天梦想的实现相契合,古人的智慧真是令人拍案叫绝。”“我国传统的七夕庆祝方式,除了穿针乞巧、吃巧果外,还有为牛庆生。老牛为了让牛郎跨越银河和织女相会,牺牲自己,让牛郎披着牛皮飞上天空。为了答谢、纪念老牛的奉献精神,过去的人在七夕这天有个风俗,就是采摘鲜花挂在牛角上。”说完,卫方正还给记者展示了民间巧妇的作品,有小笸箩、布艺花坐垫、葫芦笔筒、柳编圆凳等,看着这些巧夺天工的手工艺品,他说:“民间的织女实在是太多了。七夕节本是‘乞巧节’,古时姑娘们在这一天会乞求自己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问到怎样开展创意传统七夕文化时,卫方正说:“我们山西不仅是煤乡、醋乡、面食之乡,更是手工艺之乡。我们传统的手工艺品种类丰富、技艺精湛,应该在七夕这天,可以给民间的‘织女’一个展示杰作的机会,开设展览、竞赛,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


本报记者李尚鸿实习生张蕊蕊


爱情寄托 七夕文化应该传递下去


对于七夕节的文化,80后的年轻人了解多少?8月11日,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市民。


28岁的华先生是历史专业毕业,他认为七夕节之所以演变为情人节,是因为“中国的文人在思维方式中,往往有着浪漫的情怀,渴望美好,渴望有情人终成眷属。在现实社会中,追求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和知音一起陶醉于情感世界中。或许也正是这种信仰和追求导致这个节日的出现和传承吧”。他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正是表达了古人们对美好爱情的相思和追求,并最终达成夙愿。今天的七夕节,或许多了几分热闹,年轻人可以双双对对地玩乐,但其中也多了一些商业味道,没有了古人那种纯粹的爱情观念。不过,现代的七夕节比较开放,情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等形式互诉衷肠,不必再扭捏含蓄、月下传情了。


25岁的小彭则认为,这个神话故事是人们对美好坚贞爱情的向往,希望将中国自己的情人节发扬光大。


黄女士表示,大概是受电视剧的影响,社会上渐渐刮起阵阵弘扬传统文化之风,于是,七夕节被当作一个契机,与西方情人节相抗衡。她说,从小就不觉得七夕是个喜庆的日子,牛郎织女奋力捍卫爱情,却只换来一年一次的相聚,之后又是无尽的等待。牛郎织女的故事,诠释着人们对爱的至死不渝。“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对爱人的忠贞,我们应该把这种精神传递下去。她说,七夕文化传递出的勇气与坚持,恰恰是我们物欲横流的社会所匮乏的。


见习记者苏鑫波


普救寺里新人身穿汉服过七夕


作为著名的“爱情圣地”,也是《西厢记》张生与崔莺莺爱情故事的发生地,1989年至今,永济普救寺已成功举办了十五届“爱情文化节”。今年的爱情文化节8月13日,在普救寺开幕。


8月11日,永济市普救寺旅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海旺说:“我们要用我们的传统,引领我们这一时代的潮流,用我们这一代人自己的方式,书写属于我们的传奇。”


李海旺介绍,今年爱情文化节的主题是“永世为好,相济和合”,主题嵌入了“永济”两个字。“相济”,取阴阳相济之意,亦可理解为夫妻相济相扶,幸福一生。本届活动的亮点是,通过汉服形式和华夏礼乐来展现大汉民族传统的婚礼仪式。


活动期间,来自河南、陕西以及永济周边等地的20对新人,将身着汉服,按照汉朝文化传统礼仪,经过沃盥礼、同牢礼、合卺礼、结发礼、三拜之礼等程序,并伴随古琴曲《凤求凰》,在普救寺打开通往幸福的大门。


见习记者 王伟婷


“七夕”去看流星雨


“七夕”佳节,恰逢流星雨。8月13日凌晨,太原市的一些天文爱好者聚集在西山万亩生态园观测英仙座流星雨。


这些爱好者约有20到30人,他们从12日下午就动身出发,带着照相机等设备,来到西山万亩生态园启春阁前的广场上,观测今年的英仙座流星雨。据组织者苏少杰介绍,今年的英仙座流星雨开始于8月中旬,一开始天顶只有每小时2到3颗流星,13日凌晨2时至4时,达到最大值,之后又将变少。


苏少杰说,这次活动是山西物理学会太原天文工作委员会组织的,通过山西天文交流群邀请了不少天文爱好者前往观测。太原的大部分天文爱好者已经驱车前往内蒙古观测了。由于市区有雾、湿度大,观测效果不佳,所以大家决定选择在启春阁前的广场,海拔高、雾气少、视野宽,利于观测。


见习记者苏鑫波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