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儿童性安全教育的缺失与尴尬(图)

加勒比国家计划向欧洲多国索取殖民统治赔偿

时间: 2013年08月08日04:35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申莉平:省妇联儿童部部长


杜小利:省网上家长学校专家


张艳芳:临汾市尧都区西关小学教师


新闻背景


近日,各地一件件性侵伤害儿童案冲击着许多人的神经。这些案例令人震惊、让人怒不可遏,也留给我们深深的思索:为什么摧花恶魔有恃无恐屡屡得手?为什么受害儿童在作孽作恶者的魔爪面前是那样的无知无助无奈?我们如何才能提高未成年人的防范意识、杜绝此类悲剧的重演?我们寄希望于司法部门对罪犯严厉打击、力斩魔爪,同时,更期望家长、社会、教育工作者加强对儿童进行性安全教育,防患于未然。


性安全教育缺失 往往“犹抱琵琶半遮面”


记者:儿童性侵案件屡屡出现,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申莉平:这是一个大的社会问题,简言之:社会防范意识不强,打击力度不够,监护人疏于关爱、教育和管理,儿童自身不知怎样防范,在伤害发生时、发生后,不知怎样减少伤害。


杜小利:案件出来后,教师的职业道德成了众矢之的。我认为,这是社会问题,不应该将矛头对准某一种从业者。一要真正让法律成为保护未成年人的有力屏障;二要加强性安全教育,性安全教育的缺失和性信息的爆炸让孩子们无所适从,再加上成人保护的缺失,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刘爸爸:我认为还是监管上问题最大,出事的孩子大多监护人监管不力,尤其是农村学校、留守儿童。


记者:刘爸爸,您有没有担心孩子与外界的交往?


刘爸爸:我女儿9岁,漂亮、可爱,天真,有些男老师也会捏捏脸、拍拍头,表示亲切。我们全家都特担心,也非常注意。如果送到男老师带课的课外兴趣班,一定等到其他同学来了才走,避免男老师单独相处。


记者:以往学校有没有开设类似性安全教育的课程?


张艳芳:小学的健康课主要讲使用水火电的安全,地震、危险来临时的保护等,性安全教育基本不涉及。但我们会告诉孩子,上下学路上,不要和陌生人多交流,问路简短回答,在家时,不要和男性邻居独处。


记者:您认为对儿童进行性安全教育是必要的吗?


刘爸爸:看到很多性侵儿童事件,我和家人感到非常恐慌。儿童性安全教育非常必要和重要,我个人认为,它是和孩子的健康成长密切相关的最重要的教育,是任何知识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受过侵害的孩子,心理阴影一生无法抹平。我建议,性安全教育,要大张旗鼓地普及宣传,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普及到各个年龄段的孩子,引起公民普遍重视,震慑犯罪。


杜小利:儿童性安全教育刻不容缓。以往我们的教育中大部分是渗透性的,没有直接开设课程。尤其在中国传统教育影响下,性安全教育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就着手给年轻人提供足够的知识,以期减少性病和未婚怀孕的发生率,并开始实施以使用避孕套及其他避孕措施为基点的“安全性行为”教育。我们不讨论他们的做法与道德的关系,只借鉴对我们有用的做法。他们的教育通常在儿童幼年开始,男女同堂受教,教师采取无指导性授课方式,讲解性器官构造以及与性行为有关的活动,减少因无知带来的伤害。


应让孩子明白 有些“秘密”必须告诉家长或老师


记者:关于儿童性安全教育,我省近期有什么计划和做法?


申莉平:省妇联争取到了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与强生公司的 “春蕾计划·关爱留守流动女童健康成长”项目,主要是对监护不到位、防范意识差的留守女童,进行分年龄段的性健康教育和性别意识教育。首先在太原、临汾、阳泉6个县(区)的20所中小学和女童比较集中的中职学校开展试点。对学生、家长、组织者培训,提高性别意识和防范意识,培育专业辅导员队伍,摸索适合孩子的教育培训方法。


记者:在许多家庭,性是羞于启齿的,家长应该怎样引导孩子?


杜小利:如果从孩子一出生就注意到孩子的性教育,孩子开始注意自己的性器官和异性不同时,就要平静、正常地直接告知,循序渐进,这样自然就不存在羞于启齿。父母分别承担好自己的角色:爸爸和儿子交流,妈妈和女儿谈心。从科学的角度谈生理,从开放的角度谈心理。切不可哄骗和愚弄,更不能以羞耻、恶心等压制孩子。


刘爸爸:我们从小就经常教育孩子,除了正常握手、轻轻拥抱外,泳衣遮住身体的地方不能让别人接触,无论何人有过分亲密举动都要及时告诉父母。


记者:杜老师,您平时是怎样提醒孩子保护自己的?


杜小利:我女儿今年10岁。在家里妈妈主要承担了孩子的性安全教育,女儿有什么问题都会和妈妈平等对话,从三岁开始和妈妈聊“自己没有小鸡鸡”,一直到现在,都是采取开明的态度。


记者:“这是我们之间的秘密,不能告诉别人”,许多性侵案件往往以这句话开始,应该告诉孩子,什么样的“秘密”必须告诉家长或老师?


杜小利: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这是“秘密”的前提。如果突破了这个,就是自己受到了伤害。


刘爸爸:我们一再告诉孩子,接触身体的“秘密”必须告诉父母或老师。


记者:如果孩子告诉家长遇到了让自己不喜欢、不舒服的事,应该怎么办?


杜小利:遇到这样的事情一定要教会孩子大声斥责,用力挣扎,特别注意不要单独和某个人到隐蔽的地方去。公众的地方是相对安全的。


记者:遇到孩子突然情绪低落、成绩下降,或者说某人很讨厌,十分害怕,应该怎么办?


张艳芳:首先要和孩子谈话,找原因,同时和家长联系,解决问题。我们各个班级每月定期开家长会,遇到问题时班主任还随时家访。


刘爸爸:先检查她身体是否受到伤害,再立即和老师联系。鼓励她不要害怕,但要提高警惕,往人多的地方走,出去玩有大人或好朋友一起去。


记者:如果孩子说上课时男老师握着自己的手教写字,很不喜欢,您会怎么做?


刘爸爸:我会问明她是经常的还是偶然的,对其他同学也是这样吗,男女同学都握过吗,再和其他家长交流。对她把这件事告诉我们表示赞赏,鼓励她对老师说出自己的意见,我们再和老师进一步沟通。


张艳芳:许多学校都会提醒男性老师,对于女孩子特别是五六年级年龄大了的女孩子,要注意教育方式方法,把握亲切和亲近的度,等等。


三方共同努力 呵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记者:一些家长和老师担心性安全教育会导致儿童情绪波动、思想“复杂”,您怎么看?


申莉平:不用过低估计家长的接受能力,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了对孩子进行正确的、科学的性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倒是学校老师可能会感觉在原本压力极大的教学任务中增加了额外负担。如果发生此类问题,应该说,反映了我们保护儿童健康成长的宣传和社会倡导还不够到位,不够深入,要加强宣传。


刘爸爸:科学、寓教于乐、直观、消除好奇感的教育方式绝对不会导致孩子思想和情绪的混乱,那种半遮半露、夸大其词的教育反而容易引起副作用,还不如不教育。


张艳芳:因为许多孩子之前的性安全知识为零,如果教育切入不到要害,的确可能引起这种思想。所以,授课一定要找专业的人、授课方法必须科学,内容要循序渐进,孩子们就容易接受。


记者:保护未成年人不受侵害,您认为哪些方面还需要再加力?


刘爸爸:政府要加大对未成年人保护力度,不能出了事就如临大敌,狠抓狠管,没出事就一阵风,放松警惕。要有长效机制,在人员、经费、政策、宣传教育上落实到位。要把学校作为重点安全防范监控范围,加大治安巡检。


申莉平:未成年人保护是目前摆在家庭、学校和社会面前的共同课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妇联组织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的责任分工是立足家庭,开展好家庭教育,教育保护儿童健康成长。


本报记者 尚慧辉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