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臣班”所在连队官兵在谢臣广场组织悼念仪式追思英雄。
“谢臣班”官兵看望谢臣小学学生。
50年来,驻晋某部“谢臣班”始终坚持弘扬谢臣的爱民精神,义务为群众做好事,他们先后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160面锦旗,1000多封感谢信和表扬信——
在古城大同有一支特殊的驻晋部队,格外引人关注。1963年8月,河北发生特大洪水,这支部队中一位名叫谢臣的战士因勇救落水女童而献出了年仅23岁的宝贵生命。第二年,国防部追授谢臣为 “爱民模范”,并授予他生前所在班为“谢臣班”。50年来,驻晋某部“谢臣班”始终坚持弘扬谢臣的爱民精神,义务为群众做好事,先后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160面锦旗,1000多封感谢信和表扬信,荣立集体一等功2次、二等功11次、三等功25次。所在连队被国务院表彰为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被中宣部、总政治部联合表彰为 “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50年如一日,“谢臣班”战士把“谢臣精神”作为自己的成长动力,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当代革命军人崇高的价值追求,坚持弘扬谢臣的爱民助民美德。“八一”前夕,军内外主要媒体再次聚焦驻晋某部 “谢臣班”,感受他们谱写的时代新曲。
便民助民也需新技术
前不久,“谢臣班”战士在班长米丽丽的带领下,到营区附近居民小区开展便民服务活动。他们打扫小区主干道卫生,修剪树木枝杈,帮助老人理发、修鞋子。正忙得热火朝天,一位40多岁的中年妇女匆忙跑过来希望能帮她修电脑。
妇女额头汗水涔涔,心急地说,正准备出差去外地开会,电脑突然坏了,资料全都存在里面无法拷贝出来。她打电话到售后服务公司,维修人员要1个小时才能赶到。列兵李鹏接过电脑,联通电源,进入操作系统后台程序,“噼啪噼啪”一阵键盘的敲击声,就在大伙儿还没缓过神时,刚刚还黑着的屏幕,奇迹般地亮堂起来,电脑正常运行了。
看到这一幕,满脸愁云的妇女顿时乐得合不拢嘴,竖起大拇指不住地夸奖:“真厉害!如今部队战士的本领可真大!”
“如果不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恐怕以后再想为老百姓做好事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谢臣班”所在连的指导员刘永庆深深地感受到,如今,部队官兵素质正在发生巨大改变。他指着连队花名册对我们说:“10年前,连队7名干部只有1名大专生,战士只有5名高中生。如今,连队6名干部第一学历全部是本科,大学生士兵占了30%。”
2012年“谢臣班”在大同市新荣区智家堡村野外驻训。在一次群众走访时,班里战士发现,镇上张大爷家经济条件虽然富裕,但膝下子女常年在外地工作,每年只有春节回家,老两口特别想念孙儿,他们坦言过得并不幸福。
如何才能让张大爷幸福?“谢臣班”碰到了新问题。
在走访调查中,战士们还发现,镇上像张大爷家这样的并不在少数。与金钱相比,精神寄托更重要。战士孙龄童灵机一动,何不给老人照张“全家福”?小孙大学里读摄影学专业,摄像照相、电脑后期制作样样拿手。他先为空巢老人拍照,再联系他们的子女寄回个人照片,然后利用电脑软件将老人与子女的照片合二为一,一张“全家福”便出炉了。当小孙将洗好的照片送给张大爷时,张大爷激动得老泪纵横,紧握小孙的手好久才放开。
新兵入营先植入爱民精神
《亮剑》中李云龙说,任何一支部队都有自己的传统,它由部队首任军事首长的性格和气质决定,他给这支部队注入了灵魂,不管岁月流逝,人员更替,这支部队灵魂永在。
位于塞北的这支部队竟是因为一名战士而塑造了灵魂:看人民高于自己、学人民改造自己、爱人民胜过自己、为人民舍得自己。每年新兵入营,学唱的第一支歌是 《谢臣之歌》,参观的第一个地点是谢臣荣誉馆,新战士在兵之初就植入了爱民的精神种子。
2009年1月26日,大年初一,谢臣荣誉馆铜像前。6时30分,朝阳尚未刺破天幕,“谢臣班”所在连队官兵整齐列队缅怀先烈。寒风呼啸中,大家高唱《谢臣之歌》:“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做拥政爱民模范,踏着英雄的脚步走,为人民再立新功……”
此时,没人注意,队伍的最后排站着一名女兵,她的眼里闪烁着泪花。女兵名叫谢航宇,是谢臣的侄女,那一年刚刚入伍。追寻伯父的精神,她从保定学院大二年级参军,来到“谢臣班”所在部队。从此,无论寒暑,每个周一清晨,缅怀烈士的队伍里便多了一名女兵。
“每一次参加纪念仪式,对我都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在那样的地点和场合呼喊‘谢臣精神’,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让人终身难忘!”每当回忆起仪式上的一幕幕,小谢的眼里总会噙满泪水。
无独有偶,某连战士仇香龙同样也追寻着“谢臣精神”。2011年4月,仇香龙主动向上级申请,要求到“谢臣班”当兵锻炼,感悟光荣传统。
早在仇香龙申请前,他已经是连里小有名气的战士了。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小仇家在北川,受灾严重。当他拿到上级发放的2000元救济金时,并没有留下补贴家用,而是全部捐给了北川中学。学校校长十分感激,经过多方打听才联系到他所在部队:“感谢你们培养出品德如此高尚的战士!”
翻开仇香龙在“谢臣班”当兵锻炼时的日记,笔者看到里面写着这样一句话:“班里墙上张贴着谢臣的画像,我会感觉老班长就在身边,他正看着我的一言一行,因此每做一件事都在想,一定不能有损老班长的高尚精神。”
50个春夏秋冬,50度雨雪风霜,“谢臣班”在为塞北人民送去爱心、帮助的同时,也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谢臣班”历任班长中有60%被提干,战士中有200余人次立功受奖。
“谢臣精神”焕发时代光彩
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的东北角,坐落着一幢气派漂亮的四层高教学楼,校门口“谢臣小学”四个大字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
谁能想到,19年前这里曾是一所平瓦房、土操场、破旧荒凉的学校?
多年来,经过“谢臣班”所在部队的长期捐助,学校校舍重建,教师新聘,教学配套设施越来越齐备。如今,“谢臣小学”已经跻身当地重点学校,谢臣的美名更是在当地广为传颂。
曾几何时,“谢臣班”爱民助民活动也遭遇尴尬和不解。
2004年5月3日,“五一”黄金周,部队驻地火车站客流量急剧增加,旅客乘车遭遇诸多不便。得知情况,“谢臣班”战士立即赶往火车站开展爱民服务活动,帮乘客扛行李、为车站疏导人群,时任班长韩光辉一人就帮乘客托了几大箱行李。
更多的时候,战士们遭遇着尴尬和不解,面对好意,许多旅客都摆手拒绝,甚至一些地方青年还在一旁说风凉话:“还真能免费做好事?”
热脸贴了冷屁股,战士们的热乎劲一下子全凉透了。“一腔热情却不被理解,甚至还招来冷嘲热讽,难道‘谢臣精神’过时了?”大家有些想不通。
当晚,“谢臣班”召开班务会。会上,大家纷纷围绕这些话题展开讨论。有的发言说,人们现在的思想变了,不愿意接受别人帮助;也有人觉得问题出在没有选好帮助对象。最后,还是班长韩光辉的话引起了大家思想共鸣:“群众不接受我们的帮助,缘于他们不认识‘谢臣’,不了解‘谢臣班’,要践行‘谢臣精神’,就要学会宣扬‘谢臣’的事迹,扩大我们的影响力!”
会后,火车站便出现了佩戴“全国爱民模范谢臣”红绶带的青年战士,他们胸前还戴着刻有谢臣精神四句话的金徽章,身后竖立着介绍谢臣事迹的宣传展板。每次帮乘客提包,人们第一眼都会仔细看一下徽章上的内容,然后点点头,放心地把行李交到战士们手上。就这样,没过多久,“谢臣班”的名字便随着南来北往的人流传遍了大江南北。
弘扬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亦当善假于物。如今,“谢臣班”一改走街串巷“游击战”式的助民样式,他们逐步建立了定点援建、军民双拥共建、挂钩扶贫帮困的“阵地战”新样式,通过提升效益、扩大规模和增加影响,使“谢臣精神”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在部队驻地,提起“谢臣班”,老百姓总会竖起大拇指,对他们做过的一桩桩好事如数家珍,赞不绝口。
“谢臣班”,留着一张干净整洁的床铺,铺上放着一床发白的被子和一顶军帽,床头挂着谢臣的画像。
“永远为老班长留一张铺!”这是笔者采访时听到官兵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谢臣班”班长米丽丽告诉我们,老班长永远活在官兵心中……
白秋生 张凤印 高冰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