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两个右玉人的绿色“中国梦”(图)

北京预计投入5000多亿 四环内棚户区五年全改造

时间: 2013年08月01日04:16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要想富,就要风沙住,要想风沙住,就要多栽树”“要想家家富,每人十棵树”,这是留传在右玉民间的口号,也正是这几句朴实的口号,让右玉人用60年时间,创造出了绿色奇迹。


凡是到过右玉的人,都深深地被右玉人战天斗地的英雄事迹和辉煌业绩所惊叹、震撼、折服。右玉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变化和强大的魅力?根本在于蕴含于各种事迹和现象背后的巨大精神力量。60年的奋斗、60年的探索、60年的聚集,所铸就的右玉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在右玉,在每一个普通百姓的身上,都可以感受到这样的精神。


近日,记者随“践行群众路线弘扬右玉精神”新闻媒体采风活动在右玉县采访时,遇到两位普普通通的右玉老人,他们的工作都相同,种树植绿,把一片片荒地变成绿洲,十几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这片土地上,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右玉人的绿色梦、中国梦。


王占峰:看见我的树,我就觉得高兴

 

王占峰在家里接受记者采访


“值不值,我不知道,但只要一看见我的树,我就觉得高兴。”这位身披老式灰色西装外套,黑黑瘦瘦、满脸皱纹的老人,就是右玉县的老劳模王占峰。30多年前,他一头扎进荒山中,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造林,让这片荒山沟变了模样。


“我来这儿的时候,这就是一片荒沟,啥也没有,连条能走的路都没有。”王占峰指着这片一眼望不到边际的绿地说,“现在看看,绿油油的一片,看着就高兴。”


1982年,当王占峰得知国家鼓励农民开发荒山荒地的政策后,他毅然回到家乡这片荒山沟。


“说实在的,当时咱也是万元户,吃喝不愁,要啥有啥的,谁见了也眼红。决定来这儿种树,家里人谁也不同意,没办法,我这定下来的事儿谁说也没用。”王占峰把开饭店时挣来的两万多元钱全部投到绿化荒山上。


凭着不服输的劲儿,王占峰每天与锄头为伴,早出晚归,刨着石头一棵一棵地栽,顶着风沙一处一处地治,靠着畜拉人刨,硬是把林地从当时的150亩扩大到了现在的3000亩。其中,有近300亩的果园、葡萄园等经济林。“生态建设是一个历史性的长久战,需要不停地投入。”王占峰说,林地也要定期补种树苗,要雇人修剪枝叶,所以每年还要往林地里投资1万元左右。“我现在满脑子都是在想怎么能有经济收入,没有收入就不能发展啊。”王占峰说,他干了这一辈子,但看着现在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就觉得值了。 

 

 

 

刘玉才:地里种的可都是钱啊

刘玉才正在丈量着他的樟子松明年可以长多高

 


瘦小的身材,黝黑的面庞,深深的抬头纹爬满额头,身上的衣服布满了灰尘,两只鞋上的泥巴还没干透。“我去地里拔草了,不知道你们来了。”眼前的这位,就是右玉县有名的育苗大户刘玉才。


2008年,刘玉才将承包的50亩地,全部种植了樟子松。当初,身边很多人都不看好他。但从第四年开始,这些树开始变成了“聚宝盆”,这也让身边的人感到不可思议。“我现在三轮、四轮都齐全,干啥都方便。”刘玉才自豪地说。在院子里,记者看到了他所说的三轮的拖拉机和四轮的小轿车。这个普普通通的农村老汉,就这样靠着多年的埋头苦干,变成了周边小有名气的富人。“我小的时候可苦了,连温饱都是问题。”刘玉才回忆起当初,便皱起了眉头,“以前这里都是荒山秃岭,成天黄沙漫天,大白天都得点着灯。要是遇上黄沙天,刮上一晚上,能把门堵得推不开。”


后来,一任接一任的县委书记带着大家开始满山种树,每天早晨天不亮就扛着锄头出门,晚上天黑了才能回家。“我当时才十二三岁,不理解为啥每天饿着肚子,还得到处刨坑种树。”


经过长年的坚持,山越来越绿了,黄沙也越来越少。白天不用点灯了,早晨起来也不用再被黄沙困在家里了。刘玉才也慢慢看到了种树的好处。2003年,刘玉才在村里承包了50亩地,开始种植油松,成了全村第一个靠育苗挣钱的人。但由于当地的环境不适合油松生长,种了五年的油松只卖了9万元。“2008年开始,我把50亩的油松全部处理掉,改种樟子松。因为这里的环境最适合种植樟子松,不仅成活率高,而且市场需求量大。”


经过四年的时间,很多人找上门来抢购樟子松,一棵1.2米左右的树苗卖40元,一棵1.4米以上的树苗就能卖到60元。“今年上半年,我就卖了15000多棵樟子松,净收入60多万,我这地里种的可都是钱啊!”为了扩大市场,刘玉才还试着种植了几种城市美化树。


如今,刘玉才家生活富裕了,给两个儿子分别在右玉县城和朔州市买了房,吃喝不愁。忙的时候,他就雇人给自己打理树苗,平日里没什么事了,他就在地里除除草,剪剪枝。现在,他唯一惦记的就是扩大他的种植业,“我下一步准备再扩大10亩地。”


看到刘玉才的致富路,全村的村民也开始效仿着,纷纷开始种植苗木。高墙框村的村支书告诉记者,全村126户,就有95户靠种苗木致富。全村种植面积已达到1600余亩,形成了产业规模。

 

 

 


○新闻链接


右玉:用心血和汗水筑起集体丰碑


右玉精神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右玉十九任党政领导班子带领干部群众,在坚持不懈造林绿化历程中,用心血和汗水浇筑出的一座集体丰碑。


2009年8月,山西省委作出决定,在全省大力学习弘扬右玉精神。


2012年9月28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共山西省委上报的 《关于我省学习弘扬右玉精神情况的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右玉精神的指示。省委书记袁纯清同志对弘扬践行右玉精神多次进行部署,要求把右玉精神转化为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


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右玉县委、县政府坚持把传承弘扬右玉精神,作为一项提升境界、引领风尚、凝聚力量的思想政治建设基础工程和转变作风、推动工作、促进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去对待和落实,在推进转型跨越发展的实践中,努力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形成了以右玉精神引领全县建设与发展的喜人局面。


今年7月25日,第四届山西·右玉西口风情生态旅游文化节开幕,右玉展览馆开馆,馆内全面展示了60多年来右玉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建设绿色美好家园的奋斗历程。


7月30日,在全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之际,省领导专程赴右玉县集体参观学习,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和讲话精神,围绕弘扬右玉精神、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座谈交流,接受了一次生动而深刻的群众路线教育。


此外,近年来,围绕学习右玉精神,我省还召开兴起学习弘扬右玉精神新高潮大会,举办了各种形式的研讨会、座谈会,创作了大型话剧《立春》,拍摄了电视专题片《右玉》,建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览馆,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赴右玉学习考察,一个弘扬践行右玉精神、建设美丽山西的热潮正在三晋大地兴起。


2、3版采写本报记者 路丽虹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