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看电视的岳靖凯露出会心的笑容。
高桦/图
有这样一群孩子,每年暑假,他们都要像候鸟一样,沿着一条条铁轨,携着对父母的思念,从全国各地的农村汇集到太原,然后再散落到各个城中村或棚户区。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却有着同样的生活模式——日常生活缺少父母的照料,只有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的陪伴。
在太原,他们叫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家乡,他们叫留守儿童。他们热爱生活,健康成长。
想去青年宫看看航天模型
7月27日是一个星期六。小雷一大早就从床上爬了起来,陪着父母去进货。这是他从老家来到太原和父母团聚以来,最开心的一天。前一天,父母答应他,如果当天收工早的话,就可以带他去青年宫,看看他渴望已久的航天模型了。
小雷的父母是运城市的农民。几年前,他们从老家来到太原,做起了小生意。省城沙河桥边上,是一个外来打工人员聚集区。一排排的平房中,居住着大量的外来打工人员。小雷的父母就租住在其中一个四合院里。院子不大,但是四面都住着人。房间简陋,除了必要的水电外,没有其他的设施。每到夏天,屋里就像个蒸笼,远不及运城的家里舒服。但每年一到暑假,小雷还是愿意坐上一夜的火车来到太原和父母团聚。父母出摊,他帮父母看摊,中午负责给父母送一顿饭。今年,他又如约来到太原。
今年“神舟十号”升天,小雷特别想了解相关的科普知识。听说省城有青年宫,在那里可以看到航天模型,学到相关知识,他一直很想去。但做小生意的父母,没有双休日,除非下雨天。小雷的父母很勤快,下雨天,只要雨下得不大,他们也不会休息,依然坚持出摊。小雷的作文中经常会用“风雨无阻”一词形容父母的辛苦。10岁的他,已经俨然一个小大人般懂事。虽然他很盼望父母休息一天,带他去看看航天模型。“去看看,这个暑假就没有遗憾了。”他说。
本报记者 文秀为
父母不在身边我们依然快乐
阴沉的天空夹杂着些小雨滴,但这似乎一点也没有影响到帅帅和成成的心情,记者在他们父母开的早点摊前见到这小兄弟俩时,他们正嘴里咬着油条绕着早点摊追逐打闹着。
帅帅今年12岁,成成10岁,他们来自陕西省华阴县。别看年龄小,小哥俩身上很有一种陕西汉子的豪爽气概,和陌生人聊起天来,他们一点都不拘谨。从兄弟俩口中,记者得知,他们平常和爷爷、奶奶一起在老家生活,叔叔家上小学一年级的妹妹也和他们在一起,叔叔、婶婶则和他们的父母一样在外打工。“老家经常和我们一起玩的小伙伴中,只有一个小朋友的爸爸妈妈留在村里。”帅帅和成成告诉记者,他们兄弟俩在村里并不显得特殊,“我们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然后骑着自行车去镇里的学校上学。每天最高兴的事情,就是晚上写完作业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去广场上玩。”帅帅眉飞色舞地讲述着他们的日常生活。
帅帅和成成的父母边招呼客人边和记者聊着。“小时候家里穷,没读什么书,早早就出来打工了,北京、天津都闯荡过,来太原也快十年了。孩子一直由家里的老人照料。”妈妈说着,爱怜地摸了摸两个孩子的头。成成爸爸告诉记者,他们给家里买了电脑,给孩子们买了学习机,孩子们在家很听话,学习也挺不错的。
说起平时的爱好,两个小家伙在记者面前互相告起对方的状来:“哥哥最喜欢看电视了,每天晚上都要看!”“才不是呢!我喜欢玩悠悠球,成成经常玩电脑,还玩电脑游戏《小小的战争》!”虽然从小就不在父母身边,但孩子们依然快乐地成长着。
11时许,雨大了起来,成成的父母开始收摊,小兄弟俩打闹着向租住的房子走去。
本报记者 高桦 实习生 李瑞
来看爸爸爸爸却没时间陪我
“我去年暑假就来过太原。太原好大啊,比我们老家大多了。”7月25日下午3时15分,太原市双塔寺街与并州路交叉口的西北角,一顶草绿色的帐篷里,10岁男孩岳靖凯口齿伶俐地和记者聊着天。记者到来之前,小家伙正一个人坐在帐篷里的小板凳上看电视。
岳靖凯来自河南林州。面对记者,秋季开学就要升小学三年级的岳靖凯表现得落落大方。他告诉记者,爸爸在太原的工地上干活,平常他和妈妈、姐姐、奶奶在老家生活。每年,爸爸只在农忙时和过年时才回家,妈妈和奶奶在老家种地,同时照顾岳靖凯和姐姐。“我想爸爸,所以,每年暑假,我都要求妈妈带我来太原看爸爸。”岳靖凯说,今年一放假,妈妈就带着他过来了。
不过,除了一早一晚和中午的吃饭时间,爸爸并没有多少时间和岳靖凯在一起。“爸爸要工作,没时间陪我。”岳靖凯说,妈妈陪他去了太原的很多地方,“我去过迎泽公园,还在那里坐了过山车、摩天轮。我还去了动物园,还看到过老虎呢!我还去游过泳呢!”小家伙神气地说。
怕宝贝儿子闷得慌,爸爸专门找了台电视机来,现在,这台电视机已经成了岳靖凯最亲密的“伙伴”,与记者聊天的同时,小家伙还时不时地看上几眼电视。“我最喜欢看《喜洋洋和灰太狼》,还喜欢《铠甲勇士》。”岳靖凯说。记者问他学习成绩怎么样,小家伙谦虚地说:“还行,在班里中等。”
“再过几天,我和妈妈就要回老家了。”分手时,岳靖凯告诉记者,他有点想老家的奶奶了。
本报记者 高桦 实习生 李瑞
妈妈卖菜我收钱 挺美的
7月27日11时许,在太原市康乐街菜市场的一个菜摊前,记者见到了11岁男孩杨帆,他正在麻利地帮顾客找零钱。
杨帆来自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平时和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比他小6岁的妹妹则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在太原。“我好想妹妹、爸爸和妈妈,所以,期末考试一考完,爸爸、妈妈就把我接过来了。”说这话时,杨帆满脸欣喜。
小杨帆特别珍惜跟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时光,“爸爸每天凌晨5点去河西批菜我都跟着,有顾客买菜时我就帮妈妈收钱、找零钱,感觉挺美的。”杨帆告诉记者,爸爸、妈妈经营的这个菜摊,是全家人的生活来源。
杨帆的妈妈边卖菜边和记者说:“帆帆可懂事了,别看他是个男孩,心可细了,平常跟我守在菜摊上,干啥都利索得很。有时看我们累了,他就帮我们做饭,帮他妹妹洗脸。”
见习记者 赵彩萍
想去趟动物园 看看大象有多大
7月27日21时,微风徐徐,省城北张村内的一家烧烤摊前热闹非凡,不少市民在这里吃烧烤。摊主9岁的儿子小和,正在灯下认真地替父母用竹签穿蔬菜,浓眉大眼的他十分招人喜欢。
小和的父母长期在太原打工,顾不上照顾孩子,小和从小便和爷爷奶奶生活在吕梁岚县农村。因为相聚的机会太少,小和起初和父母不是很亲近。“小时候想抱抱他,他都不愿意,我心里挺难受的。”小和的妈妈说。近两年,他们利用寒暑假的时间,经常把小和接到太原来一家团聚,共同感受久违的亲情。但因为要张罗生意,他们陪小和的时间并不多,而周边也没有同龄的伙伴一起玩,小和显得有些孤单。
小和很懂事,做完作业后经常帮着父母穿烧烤串,有时晚上还帮忙招呼客人。“你看,孩子在穿菜时,手上被扎了很多次……”摸着小和的手,妈妈心疼地说。
没有暑期夏令营,不能经常和父母在一起,更谈不上像城里孩子一样去旅游,但小和依然很高兴,他对城市里的一切都感到很新奇。“想让爸爸、妈妈多带我出去逛逛。爸爸早前也答应我,开学前一定要带我去动物园玩一次,我想看看大象到底有多大。”小和兴奋地说。
见习记者 冯艳丽
手机是唯一伙伴期待去趟迎泽公园
太阳已微微落下,天空开始变得昏暗。在太原市府西街的建筑工地上,气温变得稍稍有些凉爽了。这是8岁的小文博最快乐的时光,因为这意味着他可以走出窄小昏暗的出租屋,到屋外的工地去自由玩耍了。
文博一家来自河南周口。上小学二年级的小文博平时和奶奶在一起,这次趁着放暑假,千里迢迢和哥哥来太原同父母团聚。虽然已是第四次来太原,但他对这个城市还是感觉很陌生,“印象仅是从一个工地到另一个工地。”小文博说,父母工作繁忙,16岁的哥哥也要打零工补贴家用,他暑假里的更多时间是独自一人度过的,唯一的娱乐就是玩哥哥手机里的小游戏。“最喜欢的小游戏是七龙珠对打。”小文博高兴地说。
记者从小文博的话语中感到一丝孤独。显然,与省城孩子的多彩暑假——去少年宫、参加夏令营以及各类培训相比,他的假期单调了许多。“9月1日就要开学了,那时就有一起和我玩的人了。”小文博说。
不过,那时也意味着他又要和父母分开了。“过两天,爸妈忙完这边的活儿,也许能休息几天,会带我去趟一直没去过的迎泽公园。”说到这里,小文博的眼中又闪现出一丝光亮。
本报记者 李尚鸿 实习生 邓利
被“捎”到太原只在工地周围转了转
7月26日下午6时30分许,并州路和狄村街交叉口西北角的一间小铁皮房里,瘦瘦高高的小良一个人玩得起劲极了,跳上跳下,没一刻安静的时候。
开学就上小学六年级的小良是河南周口人,2001年出生在山西太原。小良的父母在太原建筑工地上从事管道工程工作,住所一直随着工地的转移而搬迁,作息也无规律,所以,小良长到6岁该上学时,父母把他送回老家读书,由在老家种地为生的爷爷、奶奶照顾小良的生活起居。每年一到暑假,父母就托从老家来的人把小良“捎”到太原。“太原的学校肯定比我们老家的好,这点我们也知道。但我们在太原没有个固定的落脚点,工作也忙,根本没时间照顾一个小学生。只能把孩子送回老家,让老人带。我们周围的许多工友都是这样做的。”小良的父亲告诉记者。
小良有一个哥哥,今年16岁,之前也是在老家上学,今年初中毕业后决定不上学了,跟着父母打工。暑假小良来太原后,小小的铁皮房里住了一家四口人,更拥挤了。“我喜欢和爸爸、哥哥挤着睡,哥哥给我讲了好多新鲜事,还让我用他的手机玩游戏呢。”小良说。“孩子就是在太原长大的,现在虽然在老家上学,但每年暑假都来,所以,对太原好多地方都很熟悉。”小良的妈妈边蒸包子边告诉记者,这次小良来太原,他们还没顾上带他出去玩,孩子只在工地周围转了转。
小良的父亲说,再过几天,他们在这个工地的活就要结束了,他们又要搬家了。“不知道又要搬到哪儿去了。”一直跳上跳下的小良突然安静了下来,若有所思地说。
本报记者 高桦 实习生 李瑞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