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他让双季槐变为“发财树”(图)

时间: 2013年07月26日04:53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雷茂端(右二)向来自芮城的参观者介绍他栽培双季槐的经验。


沟东村村民雷乙未一家在双季槐地里采摘槐米。


农民王爱珍在院里晾晒收回的槐米。


槐树上结出的槐米是稀缺中药材,其富含的芦丁成分是心血管病的克星。盐湖区沟东村雷茂端发现这一商机后,潜心钻研18年,最终研发出能结两季槐米的双季槐——


7月20日,笔者一行几人下乡采风。在运城市盐湖区三路里镇沟东村,看到一派丰收的喜悦情景。只见一片片槐树林下,村里的男女老少手持钩镰、身背竹筐、夹着布单等物品,细心地采摘着槐米;有的村民开着农用车,拉回来一袋袋被采摘下来的槐米,倒在大路旁、打麦场、宅院内、大门口、窑洞顶等地方晾晒;客商云集,每市斤收购价格比去年的12元又多出3元,河北石家庄、安徽亳州,包括本地一家生物制剂公司甚至提出包销包购。群众高兴地说:眼下进入今年双季槐第一季槐米的收获期,因为雨水好,槐树结米又早又密又大又实,盛产期面积也增加到2000多亩,我们预计了一下,恐怕今年的第一季收入和去年两季的总收入差不了多少!


听说我们要采访,村民们围过来七嘴八舌地讲起了他们通过从槐树上采摘槐米致富的故事。人们口口声声不忘夸赞把槐树培育成“发财树”的创始人、他们的领头人雷茂端。雷茂端与双季槐这一对关键词究竟是怎样结缘,能让普通槐树变成“发财树”?带着疑问,我们专程采访了雷茂端。


苦苦试验18年


运城市盐湖区三路里镇沟东村,地处稷王山腹地,土地瘠薄,十年九旱,正常年景下,平均亩收入百八十元,农民们在温饱线下挣扎。


雷茂端,1978年高中毕业后,先在村里当民办教师,后被安排在林业队里种植果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他承包了集体40亩果园,万没想到,果树刚刚挂果,就因天旱少雨而被泛滥的根腐病扼杀在“摇篮”里。面对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雷茂端苦思冥想,上下求索,脑子里不时自问:难道山里人就不能摆脱干旱的制约吗?


一天,他望着漫山遍野的自生槐树突发奇想:我们这里的槐树挺立悬崖,郁郁葱葱,经霜傲雪,生生不息;而槐米,又是极缺的中药材,它富含的芦丁成分是心血管病的克星。如果我们能将其改良培育成耐严寒、抗干旱,同时具有早结米、多结米的优良丰产树种,不就成发财树了吗?


于是,雷茂端自费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向专家教授学习了树木杂交技术,又跑到陕西的合阳、白水,山东的烟台以及河南、河北、广东、广西等地,采集了许多槐树花粉和“接穗”,进行着各种各样的试验。为了筹集科研经费,他贩过药材,卖过血,还被广西一个恶人敲诈勒索……


面对种种挫折和不幸,他产生了放弃试验的念头。可是,当他真要放弃时,却犹豫了,他想起了自己的志向;看着自己不断提纯复壮的品种;想到沟东村民还在贫困道路上苦苦地挣扎着……他的意志又坚定了。


就这样,雷茂端反反复复地试验了18年……


偶然中看到希望


那是2001年8月的一天,雷茂端猛然发现实验田里有一棵已经采摘过槐米的小槐树上,又长满了小槐米穗。“难道它真能产两季槐米吗?”雷茂端喜出望外。


从那天起,他一边观察,一边记录,期待着它能成为一种新的品种。直到9月下旬,那株槐树的第二季槐米终于收获了。


亲友们说:“那只是一种偶然现象,绝对不会成功的。”


雷茂端却从偶然中看到了希望和光明,他想:“什么品种都是从偶然中发现的,我就不信,有了第一棵,而没第二棵、第三棵?”


他立即把那棵树上能作为 “接穗”的枝条全部削下来,“高接”到自己退耕还林地里的国槐上,一共“高接”了12棵树。


2002年,这12棵被“高接”的新品种又都生产了两季槐米:第一季是7月中旬,第二季是9月下旬。


希望越来越大,信心越来越足。


2003年,雷茂端采取措施扩大试验:把自己的大哥雷茂彦、二哥雷高臻拉进试验圈里,作为双季槐的推广对象,一人嫁接了20棵;在自己的国槐地里嫁接了10亩;到了秋天,他把双季槐带到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上进行游说,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非常重视,当即划出30亩地,让他做双季槐旱地高效经济专项实验。


在专家的指导下,通过不浇水和其他技术手段,实验连年取得成功,得到了杨凌农业科技中心和筹划委员会专家的认可。双季槐的声誉越来越高。2005年11月,被第十二届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列为向全国推广的农业科技新技术、新产品、新项目,雷茂端登上国家级大讲堂——中国农业科技推广大讲堂。2006年11月,雷茂端又应邀出席了第十三届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并在“中外农民创业论坛”上发了言。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农业科技报》等多家媒体予以报道,他的各类荣誉称号也随之而来。


对双季槐示范栽培的成功,运城市委市政府、盐湖区委区政府也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支持。2005年,在稷山林业现场会上,市领导号召全市对5万余亩退耕还林的国槐实施双季槐嫁接改造工程。盐湖区也确定了发展双季槐10万亩的栽植规划。


卖了传家宝建示范园


面对大好形势,雷茂端决定建立示范园。


回想当初建设示范园,雷茂端感慨万端。他说:“建立示范园需要十几万元,当时我没钱,我就想到了母亲临终时留下来的那对翡翠手镯。那是我家的传家宝,父亲得了半身不遂,母亲没有舍得卖;母亲得了左心衰竭,也没有舍得卖。当时,我跪在母亲坟前,对母亲说,为了胜利完成全市的嫁接改造工程,我只好卖掉翡翠手镯建立示范园了,希望母亲能够理解我,原谅我,起码是不要怪罪我。”


就这样,雷茂端将他家的传家宝——翡翠手镯,卖了12万元,建起了示范园。


怎样经营示范园?又遇到了一场不小的纷争,实际上是一场个人发家致富和做大做强双季槐这个产业之间的较量。


随着双季槐的栽培成功,商机迅速显现出来。有人劝他利用示范园多卖接穗、多卖树苗;有人表示要一次性投资买断;韩国新村运动研究部部长则找他商谈出口事宜,雷茂端说:“我图的不是个人发财致富,而是要让全村、全区,甚至更多的农民分享双季槐的研究成果,走上共同富裕的小康大道。”


于是,他利用示范园,积极培养技术骨干力量,大搞社会公益推广活动,无偿提供技术,免费赠送接穗,义务为村民改造退耕还林地里的普通国槐,千方百计推动双季槐的发展。2006年,他在全村动员了13个推广户,嫁接双季槐40亩。2007年,他无偿从示范园里提供接穗,义务为60家嫁接双季槐400亩。2009年,他走上沟东村委主任岗位后,又提出了打造“天下槐米第一村”的宏伟目标,并以村民雷乙未、雷明歧为组长,组织了两支技术队伍,由雷茂端提供接穗和费用,干了一个多月,把全村退耕还林的1700亩普通国槐全部嫁接成了双季槐。


提起此事,雷乙未记忆犹新地说:“那时,村里面真是‘疯’了,原来不相信雷茂端能搞出新品种的人,也跑到他的地里削‘接穗’,出外打工的也闻讯赶回来搞槐树嫁接,一时回不来的或没有嫁接技术的和家庭困难的,雷茂端就用自己的钱雇我们给他们嫁接。光工钱,雷茂端就付给我们2万多元呢!”


现在,人们走进沟东村,就会看到道路两旁、房前屋后、宅院内外、大块梯田、小块角地、崖边边、埝跟跟、就连大门口能栽一棵树的地方,都栽上了双季槐,总共5000余亩,其中退耕还林嫁接1700亩,新栽3300亩。1700亩的退耕还林嫁接树已经进入盛果期,仅去年两季就收入450万元,全村人均单项收入7500元。


雷茂端还说,自从2012年双季槐被山西省林业厅鉴定为新品种后,我们决心更大,除过再开荒栽植外,还要开发槐米加工业和林下特色经济,到2015年,我们的目标是:全村仅双季槐收入达到1200万元,人均2万元。


沟东之火,可以燎原。目前,盐湖区三路里镇已嫁接改造和新栽双季槐2万亩,上王、上郭两个乡镇也嫁接改造1万亩。河南、河北,以及运城的芮城、平陆、垣曲、夏县……来参观者络绎不绝。省林业厅也在沟东建立了 “双季槐复合种植示范区”,准备在全省40万亩退耕国槐中推广嫁接。全国已有10个省、50多个县(市、区)嫁接改造退耕还林地里种植的国槐10万余亩,栽植双季槐新品种3万余亩,年可创经济效益数亿元。特别是陕西省黄陵县老促会还在阿党镇建立了双季槐种植基地;重庆一家公司也在三峡地区发展双季槐2万亩……


为了满足供应全国性双季槐的接穗和苗木,雷茂端已经在盐湖区上王乡、王范乡建立起示范园590余亩,其中,采穗圃50亩、示范圃80亩,苗圃400亩,竭尽全力为推动双季槐大面积栽植奠定了坚实的苗木和技术保障。


王志英 杨望久 雷永元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