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网上造谣 害人害己——就忻州发生的网络谣言案件对话相关人士(图)

时间: 2013年07月25日04:30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雷富春,山西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王志堂,微博达人


新闻背景


6月19日、7月5日和7月8日,忻州市连续发生网络散布谣言案件,当事人均因扰乱公共秩序被依法行政拘留。网络平台为广大网民提供了获取信息的途径,但由于其海量信息,泥沙俱下,也为谣言传播提供了机会。那么,网络谣言危害有哪些?造谣者应承担哪些法律责任?我们应该如何甄别网络谣言,怎样防止谣言传播?记者就此对话了相关人士。


网络造谣危害大 发布传播要不得


记者:在执法过程中遇到散布网络谣言的案件多吗?


张警官:挺多的,最近就处理了几起,其中有一起比较典型:6月19日,忻州一网名为“哥哥手机”的用户在网上发帖称市区某路段因下雨淹死3人。此帖发出后短短半个小时,跟帖数已达到20多条,许多网友信以为真。而发帖人刘某最终承认,当天他在家中并未出门,是在巷口听村里的妇女们聊天说路上好多警察和消防员,可能是淹死人了,于是就发布了这样一条帖子。由于刘某的行为涉嫌扰乱公共秩序,警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其作出行政拘留6天,罚款500元的处罚。


记者:警方如何甄别网络谣言?


张警官:发现舆情后,首先从舆情的言词上判断是否是事实;第二,对舆情所反映的内容进行查证落实,通报相关主管部门,核实该舆情的客观性、真实性;第三,自然灾害、群体性事件等,要同市公安局指挥中心、现场执勤民警或亲自去现场调查核实,以辨别网络信息的真实性。


记者:网络谣言危害有哪些?


雷富春:网络谣言,是指出于各种动机,在网络中捏造、发布、传播的、没有事实根据的言论。从法律角度讲,是指“无中生有”的对事实的歪曲。从法律的规制看,不包括对事实真相的掩盖和隐瞒,是积极的捏造而非消极的隐瞒。 近几年出现的谣言主要有政治谣言(如军车进京)、食品危害类谣言(如:皮革奶粉、蛆橘事件)、公共安全类谣言 (如地震)、人身侵害性谣言(如针刺谣言)、公共卫生类谣言(如非典)。简要来讲,网络谣言大则危害国家安全、公共秩序、社会秩序、经济秩序,小则危害企业和公民个人的名誉、声誉、财产权、隐私权。


张警官:网络谣言既有针对公民个人的诽谤,也有针对公共事件的捏造,既害人也害己。从小处说,网络谣言败坏个人名誉,给受害人造成极大的精神困扰;从大处讲,网络谣言影响社会稳定,给正常的社会秩序带来现实或潜在的威胁,甚至损害国家形象。


理性甄别信息 莫成谣言“帮凶”


记者:网络谣言出现和传播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原因有哪些?


雷富春:第一,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管理的缺陷和矛盾的高发是谣言产生的社会原因,如贫富差距加大、收入悬殊以及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缺漏为谣言生成提供滋生土壤。第二,网络具有一般媒体介质不可比拟的虚拟性、开放性、互动性和隐匿性,是谣言产生的基础。第三,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完善跟不上网络发展的速度,缺乏行之有效的网络监管办法。第四,个别人的报复心理、猎奇心理、仇官仇富心理、标新立异、发泄、娱乐、盲从心理都是受众心理原因。


记者:作为一名普通网络使用者和“网络舆论领袖”,看到转发量很大的信息,会转发吗?


王志堂:刚开始,很多信息我并不知道是不实信息或者谣言,经常是事后才知道是假消息,这种情况网络上比较多。很多东西有时候相信,有时候不信,得看信息的具体内容。转发量大的信息不一定会转,我自己的评判标准就是看信息内容转发后是否会引发不良影响。现在很多网民会捏造一些不存在的事实以引起轰动效应,而很多网民不经意的转发或者求证转发助其扩大了影响,而转发之后会给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比如民众情绪恐慌,市场抢购。所以在转发之前,我会认真考虑,三思而行。


记者:普通民众该如何甄别不实信息和谣言?


雷富春:当一个人处于情绪化的巅峰时,智商往往为“零”,此时,“从众”心态主导个人行为。所以,我们只有理性分析,冷静思考,才会对谣言作出正确的判断。根据媒体人东方胜的观点,思路大体可以有:第一,要有一定的科学、法律、社会常识,提高“免疫力”。第二,注意网络信息的出处来判断其可靠性。一般来讲,从有一定公信力的正规官网,主流媒体官网看到的信息一般较为可靠。如果只是网络帖子,可信度就要打个折扣。第三,充分利用搜索引擎进行鉴别。网络的海量信息本身就为谣言的澄清提供了资源和条件。通过搜索引擎提供的信息,再稍加思考即可判断其真伪。比如,所谓的某专家是否存在,其提供言论是否与其专业相符,都可以通过搜索进行验证。第四,对网上疯狂煽情的话,要十分警惕。过分情绪化的言论往往偏激,其真实性值得怀疑。


捏造网络谣言 须担法律责任


记者:网络用户转发谣言或者不实信息时心态是怎样的?


王志堂:谣言或者不实信息我也转发过,当时也无法确定其真伪,而且很多时候信息内容不只有文字,会配有现场图片或者视频,所以就眼见为实了,转发时往往是抱着义愤填膺或者求证的心理来转发,对于信息中反映的社会上的一些不公平现象很气愤,而这时候也是转发最多的时候。还有就是对于一些新闻自己已经感觉不对劲儿了,转发希望能得到真相。但事后才知道原来是张冠李戴或者移花接木。


记者:对捏造发布网络谣言者一般如何处罚?


张警官:作为网民,应该对自己在网上的言行负责。发布和传播消息时,应该首先辨别真伪。若是发布了不良信息或者虚假信息,就可能会被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所以辨别真伪是关键,拿不准的千万别发。要坚持不信谣,不传谣,要相信政府和相关的职能部门,以及权威的网络平台。对于传播网络谣言,处罚的轻重要看造成的后果和社会危害程度,一般情况下使用治安处罚法的情况比较多。从处理过的案件看,大部分网民属于不懂法,不知道在互联网上发布不实信息属于违法。殊不知,互联网也属于公共场所,同现实世界是一样的。


记者:对于网络谣言,政府层面应如何进行预防和引导?


雷富春:首先,政府应该及时有效的公开发布政府信息,主动辟谣,减少谣言生成机会。其次,政府应该建立舆情监测和疏导机制。第三,建立完善的网络谣言扩散预警机制。另外,还应加强互联网技术应用管理的创新,实施基于网络技术特性的防堵措施;提高网站识别、管理、惩戒网络谣言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将网络谣言消灭在萌芽状态;建立完善的依法查实、惩处网络谣言传播者特别是造谣者的机制,从立法上完善网络行为的法律制度。


本报记者 曹婷婷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