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安排上车的村民,正准备前往安置点
近一段持续强降雨的情况下,榆社县组织地处古滑坡地带的郝北镇任家垴村81户、193位村民进行了撤离和疏散。
7月20日、21日,榆社县迎来了短暂的晴好天气,惦记着家禽、农田的任家垴村116位村民返回家中。但22日午后起,当地再次出现中到大雨,最大降雨量超过了60毫米。
面对留守家中的116位村民,为了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榆社县委、县政府再次动员村民暂时离开家中避险。22日20时至23时许,雨势越来越大,本报记者冒雨来到任家垴村,见证了这次紧急疏散。
古滑坡地带紧急避险
7月22日午后,榆社县郝北镇任家垴村再次迎来强降雨的时候,村委主任任运生便冒雨来到村中,挨门挨户了解留在村中的村民家的安全情况。与他同行的,有榆社县郝北镇副书记贾旭军,大学生村官、任家垴村村支书王晓玲和榆社县公安局的多名巡警。
7月8日以来,榆社县一带持续降雨。到11日,晋中市降雨量最大的榆社县郝北镇一带,最大降雨量达到了227毫米。大约700万年至100万年前,地壳运动让曾经汪洋一片的榆社全境,渐渐发展成了今天层峦叠嶂、少湖少川的典型山区。任家垴村就在榆社县郝北镇偏西10公里的太行山区,经权威专家认定为古滑坡地带(稳定期达到十年以上滑坡体)。这个有着300多年人居历史的村庄,地处古化石地质遗迹保护区,现共有村民219户、482人;常住村民81户、193位。其中年龄最大的97岁,最小的10岁。
持续的强降雨下,为了确保村民的生命安全,从12日起,榆社县组织对郝北镇任家垴村村民进行临时的大迁移。任运生和贾旭军、王晓玲及民警等,成了当地的最后坚守者,他们住在帐篷内,吃着方便面,除了看守村庄,还要在雨天、深夜进行不间断的巡逻,以免村民家中失盗。
但21日、22日,天一放晴,116位村民便回到了家中,忙着喂养家禽、家畜,收拾农田、菜地。“看着天又下雨,我就着急了。这次巡查一方面是看看村民的房屋是否结实,财物有无毁坏、丢失,最主要的是,一户户劝说,让大家再次暂时离家避险。”任运生说。
一路打着双闪、沿旧榆长线(榆次至长治),绕道只有2米宽的村村通水泥路来到任家垴村,已是22日21时许。夜色中,记者拿出雨伞,打着手电筒,踩着山石铺就的街道,蹚着没过脚面的雨水,沿街正巧遇到了任运生一行。
今年65岁的任运生生于此、长于此,最理解住户的想法:“家中的牛、鸡、狗,农田里长高的玉米、谷子、豆子,还有破旧的老屋,都是他们的念想。但大雨袭来,生命成了第一要务,我们必须保证每一位村民的安全。”
村民冒险不舍离家
任运生等人来到97岁的江孩奶奶家,确认她身体无恙、房屋结实后,叮咛她的家人照顾好老人,一旦需要就先行离开。
再回街头,浓浓的夜色、哗哗的雨声中,忽然响起了一阵汽车的轰鸣,接着一束强光,照亮了雨夜。停步靠边,车辆沿着巡逻人群停下来,车上一位中年男子下来称:“这么大的雨,知道县里在疏散村民,我就赶回来,准备将80多岁的父母和残疾的嫂嫂等接到附近的姐姐家住。”
男子名叫任俊峰,今年51岁。前不久的大雨中,他的父亲任贵留等人,曾被县里的工作人员劝说,到了儿女处暂住。但21日,看到天气晴好,他们便又回到了村中。
任贵留夫妇,都已年过八旬,在村中仍旧种着耕地,多年来不舍得离开。任贵留58岁的大儿子和身体残疾的儿媳,则留在村中,种田、养鸡,照料着老人。
任俊峰赶了15公里的夜路回家接父母、兄嫂,家人却不愿走,“前几天就撤离过,不是没事吗?”他的大哥任景峰则更是说,家中的牛明天还得放牧,不能走。
见此情景,任运生等赶忙帮着劝说:“这样的天气,一旦发生意外,生命和财产都得受损。鹿俊平家的房子,不是也说结实么,结果几天前家里进水,屋顶漏雨、梁柱开始出现弯曲。”
任运生所说,并非孤例。就在7月8日的降雨以来,村民任建国的房屋出现漏水;任茂青家的土屋也发生漏水,墙基出现坍塌。
在大家的劝说下,任贵留夫妇和大儿媳答应撤离,但任俊峰的哥哥任景峰仍坚持要留下来,“如果情况紧急,我再撤离”。村干部无奈只好让他夜间到搭起的村边帐篷内避险。
第一批村民安全撤离
逐家逐户劝说后,大家暂时回到了村委会,商量下一步的方案。此时,榆社县此次任家垴村地质古滑坡灾害区应急总指挥、县公安局局长燕生如已在村中,指挥人员撤离和疏散。
“愿意离开的,先安排车辆送他们到安置点。不愿意撤离的,县里、乡镇、村干部做工作,到村边的帐篷避险,一旦雨势加大,情况有变,马上安排车辆送他们到安全的安置点。”燕生如简短地安排着,同时恳请愿意撤离的村民,与干部们一起做其他村民的劝说工作。
记者随燕生如来到村南山脚下的一位村民家,几番劝说下,75岁的任道金同意撤离。他43岁的儿子和儿媳、两个孙女,也开始收拾行囊,准备到榆社县城避险。燕生如和贾旭军安排车辆的同时,建议带头撤离的老人,再带动其他两户一起离开。
村中的董汉文家,夫妻二人已在这个雨夜早早上床,准备休息。听说村里有人撤离,再加上先前老人的劝说,二人渐渐开始心动。“可是家里的鸡谁来喂,牛谁来养?”董汉文有点犹豫。
见此情景,村委主任任运生当即承诺:“你们放心,你家的鸡,我每天过来给喂。明天一早我就安排人,把牛并入其他人家的牛群,一起让村干部去放牧。”
“那车辆呢?我们没法行动。”董汉文说着,还是有些不舍得离开。贾旭军马上安排守候在村中的应急人员,将车辆开到了村委,等待第一批人员撤离。
22时许,村庄第一批共11人终于撤离,分别被送往县城、郝北镇邓峪村小学等临时安置点。
大学生村官的汛期日记
在排查、劝离过程中,记者注意到一位身材孱弱的年轻女子,一路打伞随行。每一次劝说中,她总会走到年长的村民前,询问着房屋的情况以及这些天的衣食安排,叮咛着村民锁门、闭户。
贾旭军告诉记者,这位女孩就是驻村的大学生村官、任家垴村支书王晓玲。7月8日至今,晓玲就这样默默地忙碌着。一连半个月,她每天几乎都休息不到五个小时,就在7月16日的雨中,她在排查危房时,还因体力不支,晕倒在地。幸亏公安民警在场,才将她送回县医院。
王晓玲简易办公桌上的汛期日记里,记者看到了她对这一段的记录:“今天我真不争气,就在对村民危房的排查中,竟然晕倒。好在驻村的巡警队员们发现及时,马上派车将我拉到了医院。大家辛苦了,感谢民警,感谢他们的帮助。”
在汛期日记里,王晓玲记录了这些天的每一项工作。“7月8日,多云转雨。汛期将至,本村属于地质灾害重点村,这些天有雨,如遇特殊情况,及时上报,并对村民做好疏散,确保村民安全度汛……”“7月9日,雨。郝北一带雨大,村里雨下得还不是太急。大家守在村中,对危房进行一一排查……雨不是特大,但乡镇、县里来的电话不断,都在担心村民安危……”“7月11日,大雨。雨下个不停,县里成立了防治地质灾害领导组,值班人员轮流看守、巡查,应急分队保障车辆,送村民到安置点。”“7月12日,雨。村民全体大转移。第一古滑坡区,27户,64人,安置到县城30人、邓峪10人……本片区鸡541只,狗10只,牛2头……第四区,17户,40人。”
在这本汛期日记中,记者看到了一位大学生村官的忙碌,也看到了一名女村干部的细心。
确保安全度过汛期
记者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先后来到了任家垴村北、村南和村东的稍平坦地带,苍茫夜色中,10个救灾帐篷已经搭起。
郝北镇党委副书记贾旭军介绍,7月8日以来,县里安排民政部门,紧急拨付10顶帐篷,用于任家垴村的此次地质灾害避险。县乡(镇)村三级有统一的认识:雨势不大,村民居室安全,没有灾害征兆,村民可以在帐篷内暂时避险。前面的三种情况只要出现一种,可能造成灾害,各有关部门便会立即组织村民,全部撤离。
村北山头的一处帐篷内,因连日下雨,地上已变得湿漉漉。每张简单的床铺上,铺着干净的褥子。村干部说,村民撤离村庄的这些天,坚守的县乡(镇)干部和巡警们,就在这些帐篷内轮流休息。每天早午晚,有空的时候,大家就在村委做点面食、稀饭。忙的时候,大家顿顿都吃方便面。到雨势较大时,这些帐篷则是不愿撤离的村民的居所。
7月22日夜,第一批人安全撤离后,雨势依旧未减。贾旭军、王晓玲、任运生等人,则继续留在村中劝说村民,将他们疏散到安置点。
7月23日,榆社县一带终于放晴。任运生给记者打来电话说,22日晚,部分村民在劝说下撤离。留在村中的村民,则在帐篷内安全度过了一夜。24日、25日,任家垴一带或将再次降雨,他们还将继续坚守,“撤离到县城及周边的村民,估计还需要在外暂住几天,那些偶尔回到村中的村民,则只能再次撤离到安置点”。
记者从榆社宣传部门得知,任家垴村古滑坡地质灾害区的村民生存问题,已经引起了榆社县、晋中市及我省各级相关部门的重视,目前有关部门已就当地的长期迁移进行论证。在村庄整体搬迁方案出台前,当地也制定了详尽的应急方案,确保每一位村民的财产安全。
本报记者 任俊兵
○链接
截至2012年底,我省共发现各类地质灾害点11692处,全省都属于地质灾害易发区。据山西省国土资源厅通报,2012年全省共发生地质灾害18起,其中滑坡9起、崩塌7起、地面塌陷2起,造成12人死亡,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45.3万元。吕梁、临汾、忻州等西部及西南部地区灾害严重,其他地区相对较轻。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为主,规模以小型为主。人员死亡主要由自然成因滑坡、崩塌造成,财产损失多为采矿引发的地面塌陷造成,灾害主要发生在春夏两季。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