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 山西门户

大爷大娘们,就快开饭喽!(图)

时间: 2013年07月22日02:57  

山西新闻网>>新闻频道>>深度报道
分享到: 评论:

饭桌已经摆上了,两位老人参观完了还想再坐会儿


2010年11月8日


2010年11月9日


2010年11月10日


2010年11月11日


两年多后,本报再次推出“关注老年饭桌”系列报道,今日刊发第一篇:


连日来,迎泽区海边街社区8号楼一间普普通通房子成了辖区居民们关注的焦点,房子正在装潢,面积不大,70多平方米,摆着6张餐桌,餐厨用具一应俱全。这既不是饭店食堂、也不是学生的小饭桌,在这里吃饭的,将是小区里一群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


2010年11月,本报刊发的“关注老年饭桌系列报道”,曾引起广泛反响,并被省人大代表提交了专题提案,两年多后,老年饭桌很快要在这里正式落地了。而且在太原市,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社区老年小饭桌,它是先行者之一,居家养老,老年人吃饭难题即将从这里破冰。


老年饭桌正式开张的日子已经进入倒计时,7月18日,记者走进这里。


老饭桌还没开就火了


进了8号楼,记者打听老年饭桌的地点时,台阶上乘凉的一位90岁的老大娘,硬要带记者过去。来到C座一层前,老人提高了嗓门:“这儿就是我们的老年小饭桌。”


这是一间70多平方米的房屋,餐区约40多平方米,已摆出6张桌子。厨房内是整体橱柜,灶具都已到位。厨房外面有消毒柜、冰箱、冰柜、凉菜柜等。卫生间是蹲位,两名工人正安装低位扶手。房屋粉刷一新,干净整洁。


海边街社区主任胡贵云和两位社区干部正在商量往墙上挂点什么,她的手机铃声此起彼伏,有老人咨询怎么来吃的、有问谁给做饭怎么收费的、还有子女从外地打来电话为父母报名的……胡贵云挂了电话,冲记者得意地说:“老饭桌,还没开就火了!”


确实像她说的,其间时不时就有社区居民进来参观,老人们心急得不得了,好几位老人进屋见她在,开口就是:“小胡,多会儿开饭了,可别忘了大娘!”


本报的呼吁两年前的议案将成现实


胡贵云对老年饭桌的感情,不是一年两年了。而开办老年饭桌的想法,缘于2010年11月,山西晚报推出“关注老年饭桌系列报道”《空巢老人巴望着家门口有张老年饭桌》等4篇文章。“看了你们的报道,我就坐不住了,太应该了。”在社区工作十多年的她,感触最深的就那些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吃饭问题,“就着咸菜喝稀饭,炒份菜热上两三顿才吃得完。”


她是山西省人大代表,根据自己工作实践和实地调查,又多次找到记者,结合本报报道,写下“鼓励太原市建立老年饭桌,解决居家养老问题”的议案,呈交到2011年的“两会”上,自己也和社区工作人员一道,酝酿在海边街社区开办老年饭桌。


胡贵云说,吃饭这件看似平常的事,对很多空巢老人来说并不那么简单。海边街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有1020人,大部分是自己做饭凑合着吃。七成老人表示,做饭对他们来说是个难题。


她讲到社区工作人员揪心的一件事,“辖区一位老人,病了两天,我们上门去找他,才知道老人两天没喝一口水、没吃一口饭。你说,谁没老得不能动的一天?不能让他们凑合着吃饭了,儿女不在身边,不怕,我们给他们一个大家。”所以,社区要开办的老年饭桌,不仅是饭菜上要适合老年人,解决老人吃饭的难题,更是让他们走出家门,抱团取暖,享受社区这个大家庭的关爱。


她透露,海边街社区老年饭桌是太原市老年饭桌试点之一,他们初步计划先面向孤寡、三无、子女常年不在身边的70岁以上空巢老年人提供午餐服务。午餐服务时间初定为周一到周五。双周日,子女回家为老人做一日三餐。


那么,这个老年饭桌还会遇到什么问题,社区工作人员有哪些纠结,儿女们会有哪些心结,请期待我们接下来的系列报道。


个案采访


82岁的韩大娘,5年多自个儿买饭


镜头:7月16日中午,海边街社区82岁的韩大娘,径直走进了一家小饭店,拎了俩包子回家了,这就是她的午饭。她买饭吃了5年多,她常用“打游击”来形容自己一日三餐吃饭难的问题。


韩大娘4个子女都不在身边,独自生活。每逢周末、节假日来看她。吃饭对她来说是个大问题,这么大年龄了,一个人懒得做,做了还剩饭,不如买来吃得方便。


五六年前,她买菜、做饭、刷碗,一顿饭两个小时也弄不完。早晚时,煮一顿小米稀饭能吃两三顿。后来,她有时做饭会忘记关火,挺危险,于是,中午就到小饭馆买着吃,至今已有五年多。


韩大娘说:“我周边哪儿都吃过了,近的海边街、都司街、傅家巷的饭馆,远的到水西关街、柳巷周边。”可是,下饭馆的老人不多,她大多时候是把饭打回家。


她算了算,早饭花5块钱,午饭花5块钱,一天大约十块钱就吃饱了。


她是一家饭店的老顾客,有时候饭店伙计把稀饭送到她家。不过,韩大娘说,回家吃饭挺闷的,自己能听到嘴皮吃饭的声音。有时候,她在楼下闲坐,邻居们也叫她一块儿吃,“人家一大家子的,我可不好意思去。”


记者问她是否期待老年饭桌,她说:“好啊,好啊,哪天开张呢?”


社区对话


我们不想让老年人凑合着吃饭


记者:每天这么多老人找你,都说些什么?


胡贵云:每次我到老年小饭桌所在的大院里,老年人都会叫住我,说他们想在老年小饭桌里吃饭,抢先报个名。还有一位老人,常年不出门,听同院老人说了,一再打电话说:“多会开饭了?可别忘了我!”在外地的老人儿女也给我打电话,打问自己爸爸妈妈能来吃饭吗?并再三表示,多出钱也不怕,只要父母能有个伴,吃顿暖心饭。


记者:那多会儿就能吃上老年饭桌了,报名的人这么多能顾过来吗?


胡贵云:海边街的老年小饭桌选址、开工装潢到现在,才不过半个月,餐桌、消毒柜、厨具等已一应俱全,我感觉坐上了高铁的速度。力争再有半个月,就让老年人吃上饭。座位确实有限,先面向孤寡、三无、子女常年不在身边的老人。


记者:对于老年饭桌,你现在有什么顾虑没有?


胡贵云:有!老年饭桌谁先吃,谁后吃,需要有个硬杠杠,现在我们已经有个大框架,可能刚开始有些老年人会不理解,我们只能尽量解释,不让老年人憋屈。众口难调,烹制老年人饭菜要软烂的,但饭菜怎么搭配让大多数老人都满意呢?老年小饭桌的运行方法,上级部门也制定了相关实施方法。不过,我们都相信只要能开办,想着要做好,这些都不是问题。


记者:对,一定得办好,您这儿可是咱们太原市的试点呢!


胡贵云:我每天到老年小饭桌不下五六趟,哪怕远远瞧一眼也感觉痛快。我告诉自己,这回机会来了,我必须大胆、放开手脚去办好。我知道这是老年小饭桌的试点,只有办好了它,老年小饭桌才可能在太原市乃至全省遍地开花。


本报档案


2010年关注老年饭桌系列报道回顾


2010年11月8日 《空巢老人巴望着家门口有张老年饭桌》


2010年11月9日 《四处“化缘”开设老年饭桌》


2010年11月10日 《记者电话连线北京市民 老年饭桌可以这样开》


2010年11月11日 《本报报道引起省人大代表关注 胡贵云要把老年饭桌写成议案》


特别预告


2013年关注老年饭桌系列报道预告


第二篇:菜谱篇


第三篇:费用篇


第四篇:对比篇


第五篇:儿女篇


第六篇:现实篇(敬请期待,欢迎就各种你关心的问题拨打本报热线电话4286666进行互动)


本报记者 马继玲 实习生 张宏洋

(责编:管理员)

相关链接

推荐阅读

生活资讯
专题
视觉志 / 微信公众号:Asxsjz

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本网摄影师重走汶川救灾路 十年前随部队入川救援

视频 / 微信公众号:shitingbu
微解读

网站声明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