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成平在教学生唱歌。(受访者供图)
上大学后,只因大学暑假时的一次支教,他留在了静乐县五家庄中心小学,他就是特岗教师温成平。转眼五年过去了,有苦有乐,有得有失……但他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他只想为山区孩子多做点事。
温成平出生于平遥县的一个小村庄,小时候家境不富裕,甚至常有吃不饱的时候。因此他从小就期望能“走出这座大山”。
2009年,温成平从山西师范大学音乐教育系本科毕业,本来有机会留在省城发展,但他放弃了繁华的城市,来到静乐县五家庄中心小学帮教扶贫,做了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这一切的选择和决定,都源于大一暑假时,去静乐县支教的一个月,那里的贫困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居然还有比自己小时候更贫困、艰苦的地方!回到学校后,他就经常思索怎么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山里的那些孩子。在大学快要毕业的时候,得知静乐县招考特岗教师,于是他报了名,经过系列招聘考试,他来到了五家庄中心小学。
身边处处都有感动
初到五家庄中心小学任教时,因为气候干燥,还有些不适应。“让我记忆深刻的一次是,有个比较调皮的孩子,我安排上课时坐第一排。他看到我讲课的时候嘴都裂了,然后就和他妈妈要了一元钱,买了个润唇膏,让别的同学捎给我,我当时特别感动。”温老师说。
静乐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这里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出去打工,家里只剩下爷爷、奶奶和孩子。学校里,这种家庭情况的孩子特别多,他自己所带的班级里就有一半的孩子是留守儿童。温老师现在所带的一年级班里,就有一个孩子没父母亲,也没有爷爷、奶奶,到现在连户口都没有,跟着姑姑一起生活。“这个孩子特别可怜,我经常买些玩具和学习用品给他。”说起这些,阳光的温老师有些心酸。
尽管贫苦,每逢教师节,他都会收到特殊的礼物,虽然不是贵重物品,但是学生们都在自己亲手制作的礼物上面写很多温暖的话。每次看到这些,温老师就会觉得,他的选择是很对,很值得。现在,温老师利用业余时间,在学校的闲置空地带领教师和学生种了黄瓜、西红柿、豆角等新鲜蔬菜,让孩子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义务给孩子们补课
农村和城市不一样,不是一天上六节课就没事了,许多家长都是文盲,不识字,有的还要种地,没有时间来辅导孩子,基本上一天时间孩子都在学校。夏天从早晨5时30分开始,一直到晚上8时,孩子们才会离开学校。温老师就利用下课时间辅导学生,不管学生问什么,他都不厌其烦地教。每个周末,总有些离家近的孩子会到学校来找我,有时候会给他们补课,有时候带他们去河边或者山上玩,每天温老师都会和学生一起跑早操,一起锻炼,有时还会把几个班的学生聚在一起,教他们唱歌。这样的生活和工作,转眼就是五年。因为经常在一起玩,学生都觉得他比较好说话,不像别的老师那么凶,有时别的年级的学生也来找我辅导作业。现在,他和这些学生有了感情,已经离不开了。
为辍学的孩子痛心
温老师的班里有个女生离家比较远,刚开始成绩很好,慢慢成绩越来越差。但这个女生从来都不说什么,后来他去了这个女生家家访。“家里乱得简直是惨不忍睹,经过了解,女孩的母亲离家出走,父亲也不在家,只剩下病弱的奶奶躺在床上。”温老师叹息着说。后来,温老师建议学校减免了这个女生的各项费用,他自己也会给她一些生活费,让她补贴家用。“后来,我发现她给我写了纸条说‘老师我不能要你的钱’,还把那些钱都还了回来。我找她谈话,她说要自力更生,再后来回去之后就没来过学校,之后我去村里打听过,她家里已经没人了。据村民说,这个孩子已经打工去了,奶奶也不知去向,到现在我也没找到那个小女孩,这个事情真让我心痛。”温老师在讲述时,仍然遗憾。
把家安在了学校
说起自己的家庭,温老师显得有点难过。温老师说自己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妹妹,现在都出嫁了,家里就没人照顾父母了,父亲60多岁了,家里还有87岁的爷爷需要人照顾。原本想着把家人都接到静乐县一起生活,但年迈的爷爷不愿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只能在每个假期,他回去尽尽孝道。
在学校期间,每年都有“中华魂”读书演讲活动,温老师在2011年“中华魂”读书演讲活动中获得青年组三等奖、忻州市优秀奖;2011年被评为“师德标兵”;2011年9月在迎国庆儿童书画比赛中获得特别奖;2012年静乐县和忻州市“中华魂”读书演讲活动中获青年组一等奖、忻州市优秀奖;2012年被评为“优秀教师”。
从来到学校那时起,他已经做好思想准备了,不管条件有多苦,也不会选择离开。回想当初和自己一起来任教的9位老师,有些适应不了这种艰苦的条件已经离开,现在就剩下3位了。值得欣慰的是,温老师2011年和同校的一名教师结了婚,把家就安在了学校。面对以后更长的人生路,温老师说,只要学校在,我就在。
教师的天职是给予孩子希望,当好学生心目中的父母,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更加关心这些留守儿童,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和支持,让他们更加勇敢、积极、自信地学习和生活。五年的特岗教学生涯,有苦也有乐,但更多的是快乐,他将扎根山村教育,把梦想放飞。
本报记者 黄泽雨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三晋都市报、良友周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百姓生活资讯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